1、1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性思考【摘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通过综合分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提出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相关措施:确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原经济区 农业现代化 城乡一体化 国务院正式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及正式获批发布的中原经济区规划 ,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中原经济区也成为国内区域地域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经济区,在经济总量上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作
2、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部分,河南省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要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千方百计解决好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是河南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要面对和要解决好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农村甚至整个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也是能否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步。本文试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新时期加快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 2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3、” 刘易斯认为,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传统部门向生产率高的现代部门聚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经济的发展就表现在劳动力从农村部门向城市部门的转移过程和现代部门产量及就业量的增长两个方面。这既是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发达经济中二元经济向同质经济转化的过程。 由于农村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低,而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这就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城市吸收,城乡工资水平趋于一致,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这一过程才会结束。 (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1961 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该
4、模式用刘易斯模式把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为基础,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他们把农业劳动力的流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这部分劳动力是多余的;第二个阶段是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的流出。这两个阶段的劳动是农业中伪装失业者的劳动。第三个阶段是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流出,因此这部分的农业劳动力已经变成了竞争市场的产品。 费景汉、拉尼斯认为农业部门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当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劳动力可无限供给。因此,农业对促进工业增长所3起的作用,不只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还积极地为工业部门的扩大提供必不
5、可少的农产品。 二、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一)外出务工人数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2012 年第 46 期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期末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22.6%,2009 年、2010 年、2011 年分别为 30.5%、31.4%和 32.0%,呈稳步增长态势。 从外出务工人员从业地区看,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2008年,到东部地区务工的人数占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 49.8%,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占 46.5%,到西部地区务工的占 3.6%;2009 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以及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等因素影响,少数务工者开始理性
6、地选择到中西部寻找工作或就近就业;2010 年,河南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流向基本稳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增加;2011 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在省内务工人员较上年增长 11%,出省务工人员下降 2.2%,其中,在东部地区务工的人员占 47.4%,较 2008 年下降 2.4 个百分点。 (二)以省内转移、就近转移为主 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2012 年第 46 期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人数同比增长 4.3%,其中,选择在本地从事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的人数同比增长 7.9%,选择在乡外县内务工的人数同比增长 1.
7、0%。从农民工外出从业地区和流向看:乡外省内从业4人员减少,同比下降 1.7%,其中,在县外省内从业的人员同比下降3.2%;在乡外县内从业的人员同比增长 1.0%,表明农民工选择就近务工的意愿增强。 (三)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集中于技术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2011 年第 26 期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有所减少,为 47 人,同比下降2.9%;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增加,分别为 2407 和 1257 人,同比分别增长 3.0%和 1.6%,其中,所从事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调查显示,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分别有
8、 1317 人和 980人,占全部外出务工人员的比重分别为 35.7%和 26.5%。从农民外出从事的工作种类看,进行生产、运输及相关设备操作的人员最多,为 1480 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 39.9%;从事技术和管理的人员相对较少,仅占8.4%。 (四)以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农村住户处 2010 年 4 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全省 4200 户农民家庭中,从农民工年龄结构看:外出务工人员中,25 岁以下的占 42.8%;2540 岁的占 37.5%;40 岁以上的占 19.7%,呈年轻化趋势。目前 30 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全部外出务工人员的 5
9、8.2%。 在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8%,初中程度占 72%,高中程度占 12.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11.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比 30 岁以上外出务工人员高 9.9 个百分点。绝大多数新生代农5民工注重自身就业技能的提高,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以求一技之长,立足城市。在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培训的人数占 44.4%,比 30 岁以上外出务工人员高 9 个百分点,其中接受两项以上技能培训的占 1.9%。 (五)新一代农民工大多以实现城市融入为追求 在打工挣钱的过程中,部分农民工已不再把挣钱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渴望留在城市。这一愿望
10、,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尤为明显。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相对较高,外出的动机不是基于生存需求,更多的是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的发展契机,对打工地的选择不仅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关注务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劳动保障等,重在获取没有的有价值资源,即实现城市融入的层面。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农村住户处 2010 年 4 月份调查结果显示,2009 年,所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在省外打工的占 63.8%,比 30 岁以上外出务工人员高 13.4 个百分点;到东部地区打工的人数占 56.4%,比30 岁以上外出务工人员高 20 个百分点;在地级市、省会城市、直辖市打工的人数占到 70%以上,比
11、 30 岁以上外出务工人员高 14.6 个百分点。 三、影响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问题 (一)外出务工的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能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 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高总需求的 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 39.8%。然而,现在在农民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 30%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6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术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 56.6%,而在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 20%左右。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
12、选择标准的背景下,按照农民工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 30%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目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据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 披露,2010 年,全省城镇化率为 38.8%,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11.15 个百分点。而且,河南省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10 年,河南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为 51.8%和 38.8%。依据钱纳里模型,当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时,城镇化率就会领先工业化率近 30 个百分点,而河南省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 13.0 个百分点。2010 年,河南省人均 GDP 已达24446 元,按 2010
13、年汇率折合后超过 3 000 美元,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河南的城镇化率还有很大差距。此外,部分中心城市由于缺乏主导优势产业带动,多数县域城镇非农产业支撑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严重制约了全省城镇化的发展。 (三)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制约 受我国现行城乡隔离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依旧他们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地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到农村,形成逆向转移。 7四、中原经济区下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性思考 (一)确立科学合理
14、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应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规划。要进一步更新思路,确立科学合理的宏观思路与长远筹划,尤其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能把农村流动劳动力等同于农民而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不能对农村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估计过高而忽略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权益诉求;更不能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固守城乡分割、分治的思维模式。要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机遇,确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根据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群体性、特殊性、过渡性特点,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流动劳动力融入城市的步伐。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
15、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依靠农业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 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 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可以获取农产品加工环节所产生的增值收益,对于破解农民增收难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 现代农业开始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 并产生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这些新型的农业形态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实现农民增收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 (三)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了顺应市场的要求,想要促进农村劳8动力流动就业,就必须加强农村人口的教育,着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高素质、高技能型转变。因此,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大
16、力发展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改善劳动就业的软环境。 (四)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建立适合新时期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享受的社会基本保障与城市居民基本平等。同时,畅通代农民工诉求渠道,设立专门的诉求部门,对他们反映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保证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为城市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杨钧.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保障,2013, (1). 2鲁燕,于素秋.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 (1). 3郝辉,刘日星,马靖芳
17、.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农业经济J. 2012, (8). 4周艳华,彭玉旺.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J.中国经验研究,2012. 5赵梦远,贾立平.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性思考J.特区经济,2011, (2). 6韩艳红.后危机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92011, (5). 7王艳.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对延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J.陕西农业科学, 2013, (1). 8郝辉,刘日星,马靖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2012, (8). 9郝团虎,姚慧琴.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 (4). 10张晓勇.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D.201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