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04.50KB ,
资源ID:158007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5800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信用衍生品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信用衍生品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oc

1、1信用衍生品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摘要】信用衍生品作为积极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被商业银行广泛地使用,但是 2007 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人置疑信用衍生品的作用效果,因此本文针对信用衍生品对银行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并发现风险管理能力差是造成中小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品造成风险扩大的原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用衍生品 银行风险 引言 在信用衍生品出现之后,商业银行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以分散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部的信用风险,因此,信用衍生工具得以快速发展。但是 2007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信用衍生品使用的利弊置于风口浪尖之地,很多人认为是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滥用诱发了此次次贷危机,因此定量定性分

2、析信用衍生品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就尤为重要。 近年来,关于信用风险转移(CRT)对发行机构及整体银行系统影响的文献大量增加。Rule(2001)分析了跨部门的风险转移机制,指出 CRT交易有助于银行达到风险风散化的目的,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2003)认为银行通过参与 CRT 市场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并可以灵活地调整资产组合以适应各种监管要求。也有一些研究对 CRT 市场的迅速发展持谨慎态度,认为 CRT 交易弱化了银行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作用,所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会严重影响市2场的效率,并可能带来新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

3、性风险等风险。本文试图从信用衍生品对银行的行为以及对银行的风险水平两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其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我们选取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最活跃的 13 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此外我们选取 2003 年第 4 季度到 2013 年第 2 季度为研究期限,共 39 个时间序列季度数据。本文衍生品交易数据来自于美国货币监理署(OCC) ,其他数据来自于彭博数据库。 我们选择以下两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银行系统的表现:1.贷款规模占总资产的比例 LTR,衡量银行贷款规模。资产收益的波动率VAROA,衡量银行的风险水平。我们选择以下几个可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的变

4、量的季度数据:信用衍生品交易占总资产的比重 CDAR,用来衡量样本银行的信用衍生品交易规模;2.对数总资产 LNTA,为样本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权益资本比例 EQ,为银行权益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FED。 (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 GMM 估计。 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从而有可能导致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即“随机解释变量”问题,针对以上情况,Arellano 和 Bond(1991)提出的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 GMM 方法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就是使用一阶差分矩估计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对三家大银行和其他 11 家中小银

5、行的数3据分别进行分析以区分其不同。对于四组数据模型的过度识别检验均不能拒绝原假设“所有工具变量均有效” ,扰动项自相关检验也不能拒绝原假设“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 ,因此差分 GMM 估计有效。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危机发生之前,信用衍生品的使用的确显著地增加了中小银行贷款规模,但是对于大银行,信用衍生品的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在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针对中小银行还是大银行,信用衍生品的使用对贷款规模的这种积极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虽然在这一时期,信用衍生品的渠道依然存在而且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但是实体部门的衰退导致了新增贷款的缩减。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信用衍生品的使用显著

6、地放大了中小银行的资产回报率的波动性,也就是增加了中小银行的风险。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大银行的信用衍生品交易对标准差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大银行有更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中小银行还是大银行,信用衍生品的使用对银行风险影响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监管的加强再加上对信用衍生品的风险性重新审视,各规模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重归于理性,这可能就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信用衍生品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的原因。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利用美国商业银行信用衍生品市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信用衍生品交易对银行贷款规模以及风险水平的影响,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在金融危机发

7、生之前,对于中小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规模对其4贷款规模的积极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对于大型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的这种积极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由于各银行对信用衍生品持有更为谨慎的态度,无论是中小银行还是大型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规模对贷款规模的影响在统计上都不显著。 2.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于中小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差,信用衍生品交易显著地放大了其风险水平,对大型银行,这种影响并不显著。而由于重新审视衍生品交易风险,加强风险监管,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都不显著。 鉴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对我国信用衍

8、生品市场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只有在金融市场具有丰富的交易品种以及巨额的交易规模的时候,信用衍生品交易市场才有可能得到支撑以迅速发展。 2.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评级体制制度。 3.商业银行应设立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并树立积极的信用风险管理观念。 参考文献: 1Wagner,W,I.W.Marsh.Credit Risk Transfer and Financial Sector Stability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6(2). 2赵俊强,韩琳,李湛.信用风险转移与银行系统表现基于美国5信用衍生品交易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5). 3庄毓敏,孙安琴,毕毅.信用风险转移创新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基于美国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