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民可持续增收影响因素分析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运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从收入来源着手选取德宏州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建立对数多元函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农田有效灌溉、非农就业水平以及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增收呈正相关关系,而粮食播种面积、农资价格与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结合实际,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建立财政农业支出长效机制、促进资源要素有效流转和规范交易等途径,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 关键词: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
2、36-04 德宏州是云南省西部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基于“边疆、山区、民族、贫困”的现实,德宏州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特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把握德宏州农村农业农民状况,以收入来源为切入点,剖析农民可持续增收影响因素,探索德宏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德宏州农村农业农民概况 1.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由于起点低、底子薄、民族差异等2现实,以及财政对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第一,从农业生产结构看,第一产业仍居主导地位,尤其种植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2012 年,德宏州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3、为 10 430.5元,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占农林牧副业总产值的 67.0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56.46%,而从事非农人员比重仅为10.80%。第二,在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上,农村山地多的现实,使得德宏州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不佳,无法凸显农业机械化的辐射效应。农业生产组织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要形式,且家庭经营现代化程度弱。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家庭经营生产成本攀升,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低。2012 年,德宏州农村户均耕地的经营规模仅为9 亩,而农村生产费用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高达 51.13%。 2.农业生产基础较弱。农田、水利基础脆弱,农业生产人均
4、资源占有少且分散,农民再积累资金短缺,家庭生产规模经营小,农业生产效益偏低。首先,从水土资源占有看,山区乡镇数量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适宜生产的耕地少,旱地、洼地、陡坡地多,且坡地利用率较低。2012 年,德宏州 3 县 2 市,50 个乡镇,1 个街道办事处,336 个村委会,32 个居委会,其中山区村委会 220 个,占全州村委会个数的 65.48%。全州耕地面积 145073 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12.59%,而农田有效灌溉率仅46.97%。其次,在人力资源方面,德宏州农村人口比重大,从事家庭经营劳动力居多,人均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难度大。2012 年,德宏州共有 21.74 万农
5、户,92.55 万农业人口,分别占德宏州家庭总户数的 65.85%、德宏州总人口的 75.28%。在 59.7 万农村劳动力中,53.04 万3人从事家庭经营,其中从事种植业生产 44.62 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88.84%、74.73%;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 2.17 亩,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为 3.65 亩。 3.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从收入来源看,德宏州农民的收入已从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转变为包括外出务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伴之以少量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内的多种收入来源。2012 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93.21%,工资性收入占4.01%,转
6、移性收入占 2.76%,财产性收入仅占 0.02%。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仍主要依靠农林牧渔等传统农业产出,尤其以农业收入为主。2012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 4 763 元,其中家庭经营性人均纯收入为4300 元,占 90.27%;从产业结构来看,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达 8 632.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为 7 513.9 万元,比重高达 87.04%,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仅为 7.36%和 5.6%;且第一产业内部,农业收入为 7 437.3万元,比重为 98.98%,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高达 86.15%。 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低下,直接制约着德宏州农民收入的增长。调查发现,农民的工资
7、性收入来自于省外县内打工比重偏高,来自本乡省内打工比重偏低。而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以农业四项补贴为主,且财政支农绩效不显著。这说明,德宏州农民主要仍是依靠参与财富创造活动来提高收入,而从社会财富分配上获取的收入相对较少。近几年,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有下降趋势,但,当前依然是德宏州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从收入来源角度看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影响因素 4(一)定性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按来源可分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1.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产业结构状况等是影响德宏州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关键因素。传统城乡二元
8、结构下,国家财政对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尤其在交通、水利等方面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林牧渔业存在较高的自然风险及不确定性等产业缺陷,以及农业内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农产品价值实现能力低,农业收益率偏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制约着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提高。 2.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弱等因素是德宏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由于铁路、高速公路等设施缺失,使得德宏州人流物流信息流阻滞。境内的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除农业方面的粮食、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和工业方面的蔗糖加工、水电外,其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缺乏新兴骨干产业。以芒市、瑞丽为主的中心城镇
9、,产业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加之,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掌握劳动技能单一,非农就业竞争力弱,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农民获取工资性收入渠道狭窄。 此外,国家财政支农补贴有限、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以及资源要素尚未实现有序流转等多重原因,成为制约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当前德宏州农民增收的瓶颈。 (二)定量分析 5依据 20002012 年统计数据,选取影响德宏州农民收入增长的六大主要指标,INCOME: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NG: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公顷) 、ZN:财政支农资金(万元) 、FN:非农从业人员(万人) 、LB:粮食播种面积(
10、公顷) 、PI: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以及便于解释被解释变量关于解释变量的弹性,对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建立双对数多元函数回归模型: Ln(INCOME)it=Ci+Ln(NG)it+Ln(ZN)it+Ln(FN)it+Ln(LB)it+Ln(PI)it+it 1.模型估计 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 回归模型如下: Ln(INCOME)=16.1709+0.8535Ln(NG)+0.7138Ln(ZN)+ t=5.8133 (4.6381) (3.6074) 0.9315Ln(FN)-0.7857Ln(LB)-0.1670Ln(PI)i (3.80
11、05) (-2.6522) (-2.5082) R2=0.9945 R2=0.9891 F=181.9983 2.模型检验: 首先,经济意义检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模型中变量Ln(NG)的系数为 0.8535,说明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 1%,农民收入平均增加 0.8535%,这表明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生产条件关系密切,农业生产基础良好,农民获取的收入就越高。变量 Ln(LB)的系数为0.7857,说明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 1%,农民收入平均减少 0.7857%,这6表明了粮食产量与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面对当前粮食供给大于需求的现实,以及其产品价格弹性小,市场粮价趋于平稳且略为下降的态势,
12、必须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大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变量 Ln(ZN)的系数为 0.7138,说明财政对农业支持资金每增加 1%,农民收入平均增加 0.7138%,这表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增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且需要在总量和结构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变量 Ln(FN)的系数为 0.9315,说明非农就业人口每增加 1%,农民收入平均增加 0.9315%,这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增长就越快。变量 Ln(PI)的系数为 0.1670,说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每增加 1%,农民收入平均减少 0.1670%,这表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攀升,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
13、本,间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与经济理论相符。 第二,统计意义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由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值高达 0.994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 0.9891,接近 1,说明模型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高,方程显著。 (2)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给定 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 F 分布表,得 F=181.9983F(13,7 )=3.64,说明模型线性关系在 95%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3)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给定 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 t 分布表,得 t/2(n-2)=t0.025(11)=2.201,变量对应的统计量均显著,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 第三,计量经济学检验。从回
14、归结果可以看出 R2nR2,接受原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在给定 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序列相关性,模型中 DW=2.27,查 DW 表可知 DL=1.16,DU=1.39,duDW4-du=2.61,7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三、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到农民的福利扩展以及农村的全面进步,也关系到财富分配的正义性以及社会秩序的平衡性。德宏州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是产业缺陷、资本匮乏等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只有结合实际,从挖掘内部潜力、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加大外部支持力度等层面,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才能促进德宏州农民可持续增收。 (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围
15、绕十八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德宏州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倍增的关键。发挥比较优势,增加资源投入,转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合理转移。 首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目前,第一产业仍然是德宏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受资源、效益的制约影响,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结合农村山区面积广的现实,积极探索山地农业,提高农地利用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为农民开辟新的农业活动领域,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高度重视山地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着力加快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竞争力强、地域特色
16、突出的大宗农产品及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先发展,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布局合理的产业带。 其次,坚持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水平。重点建设和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实现特色农产品、8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经营,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互助携手,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建立形式多样、类型多元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推进家庭分散经营模式向专业合作集约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建立“种植加工销售”良性循环体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经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17、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增强其市场谈判与进入能力,努力打破城乡分割、行业壁垒,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三,突出区域特色,调整农业产业模式。结合农业内部格局不合理,种植业比例明显偏高、林牧渔副业比例偏低,粮食作物比重偏大、经济作物比重偏小,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无法凸显,努力探索“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展道路1。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发展饲料作物的生产,使种植业结构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共同发展的三元结构。要在保证粮食面积相对稳定、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
18、特色经济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亩产效益。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由粮食生产为主的形态向经济园林形态和以粮食为原料的附加值更高的畜牧业形态转换2。因地制宜开发和培育特色区域农产品品牌,促成作为粮食生产补充的林、牧、家禽等副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构建品种丰富、产品优质的农产品供求平台,增强农产品供求预见性,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增产增9收。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 贯彻十八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努力实现农民自由流动、有序迁徙,是增加德宏州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根本。加速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大量非农就业岗位
19、,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首先,建立农村人力资本信息数据库。依托数字乡村广覆盖优势,全面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人信息、生存现状、发展需求等动态内容,清楚了解农村劳动力整体情况、人力资本开发潜力、未来劳动力供给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率,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探索开辟农业内部吸纳与非农外部接收的人力流动渠道,创建农村劳动力资源储备蓄水池,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3。其次,实施农村劳动力优先培训计划。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要重视提高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技术培训。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基础文化与职业
20、技能为培训主题,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培训目标,以家政、建筑、制造、物流、餐饮服务等工种为培训重点,以区域、性别、年龄等差异,分类分步实施培训工作,保证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都获得必要的培训。最后,构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提供“咨询、介绍、维权、培训需求反馈” 服务,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生存发展跟踪体系。通过网络平台既提供劳动力就业申请的前期答疑,又保证就业后期跟踪的综合服务,提高农民跨行业、跨区域就业能力,促进10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三)建立财政农业支出长效机制 结合十八大“加大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农村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让广大
21、农民能享受到丰富的改革发展成果” ,强化政府财政农业支持,是增加德宏州农民转移性收入的重要途径。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负担方面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建立财政农业支出长效机制,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逐步调整支农支出的结构和方向,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首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持续投入。争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将重点用于农村水利、电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开展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础建设,坚持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田有效灌溉,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绩效作用4。州县(市)政府要稳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合理配置资金流向,发挥支农资金的积聚优势,明确支农重点,切实提高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其次,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特殊群体的适当倾斜。由于资源禀赋贫乏、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区位条件较差、民族发展差异大等诸多因素,对老龄人口、低资产人口、偏远贫困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等农村特殊群体,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的特殊倾斜,重点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迫切需求,切实减轻这部分农户的经济负担,发挥对其收入的支持保护作用。最后,实施农资价格监控,运用价格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调节和弥补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的缺陷。通过农资价格监控,制定农产品支持价格措施,划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