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摘要:通过对各系统要素协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链环-回路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的探讨,进而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资源配置集聚、创新支撑体系完善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构成要素;创新型城市;路径 一、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系统包括创新主体要素系统、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三大要素系统。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要素是创新主体要素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们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成果产生并促使其进入市场流通的关键环节;创新资源要素系统是由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资源要素组成的,是城市创新资源集聚的表现,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
2、的重要基础;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创新文化、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要素,这些要素为城市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提供交通、法规、文化、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是整个城市创新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是创新主体系统、创新资源系统、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三者的有机组合,对三大系统之间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构建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是对城市创新演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2关系的详尽描述。 二、创新主体要素系统 各创新主体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的组成要素,也是实现城市发展的主
3、力军。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行为主体,通过科技人员、技术、产品、市场等元素的流通互动,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形态。 在创新主体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创新网络,在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并将这些创新成果或者经过产业化后投入市场,再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进行新一轮的技术、产品研发,在创新知识-技术-产品-知识的循环往复中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对系统整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以各创新主体间的行为及相互关系为主线,建立基于创新主体系统的创新型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 1。 如图 1 所示,该模型主要存在 5 条反馈环,这 5 条反馈系
4、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主体要素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下是对这 5 条反馈环的分析: (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研发投入政府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数量及水平城市科技人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企业科技人员)城市创新能力创新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宏观经济收益政府创新意识3创新激励保障政策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动力企业研发投入科研成果数目创新收益企业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研发投入政府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数量及水平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收益城市经
5、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4)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政府创新意识(创新激励保障政策) (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动力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平台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成本创新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负反馈) (5)企业利润企业研发投入科研成果数目创新收益企业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三、创新资源要素系统 创新型城市可以看作是对城市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它要求创新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其创新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人力资源要素主要指参与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物力资源主要指城市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基础、研发平台、设施等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支持、
6、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知识资源为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专利、数据库、科技文献等。 在对创新资源要素及要素间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创新4资源要素的创新型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 2。 如图 2 所示,该模型主要存在 3 条反馈环,这 3 条反馈系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下是对这 3 条反馈环的分析: (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风险投资研发资金投入量企业科研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数量)科研设施、研发平台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引进人才量科研人员知识存量专利、科技文献数量城
7、市创新力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风险投资研发资金投入量企业科研投入企业技术水平(科研人员知识存量专利、科技文献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四、创新支撑要素系统 创新支撑要素系统是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服务支撑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集合,主要是为了有效实施创新,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流通。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文化等方面。 在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中,各创新支撑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在对创新支撑要素系统整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5于创新支撑要素的创新型城市建
8、设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 3。 如图 3 所示,该模型中主要存在 6 条反馈回路,这 6 条反馈系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支撑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下是简要分析:(1)市场机制健全程度市场需求科研院所创新动力(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2)市场机制健全程度技术创新成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负反馈)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完善程度政府研发投入科研院所创新动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4)政府宏观经济收益科技体制完善程度法律法规合理性市场机制
9、健全程度产学研联合程度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5)政府宏观经济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基础设施水平中介机构完善程度(科技体制完善程度)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成本产学研联合程度) (技术创新成本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负反馈) (6)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基础设施水平(创新文化)城市吸引力人才引进量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6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 五、基于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的城市建设路径分析 在对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要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主要反馈回路的研究,进而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资
10、源集聚及配置、创新支撑条件完善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路径。1.创新主体培育路径分析 通过分析创新主体要素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在创新主体培育中,应主要遵循以下三条路径。 企业-龙头企业-产业-产业集群、联盟的路径。应当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重点支持新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优胜劣汰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辐射作用,形成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提升城市吸引力;促使企业以行业或产业链为纽带加强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实现规模优势、知识溢出效应、创新集聚效应。 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网络,强化产学研组织之间的互动联系。企业在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大专院
11、校及科研院所在对新技术及新知识的敏感度、研发能力、科技人员等方面具有企业所没有的优势;产学研合作能够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进而能够提高创新收益、增加创新利润;产学研互动的创新网络可以实现企业和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更好的发挥创新资源的作用。 建立政府引导、激励、协调机制。包括依据城市实际发展情况,7制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相关战略规划及政策措施、完善创新基础设施、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具体表现在各种激励机制的建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公共采购、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创新型城市建设参与的主体多且复杂,出现利益冲突是难免,这就需要政府完善其协调机制,以使创新工作有序进行。 2.创新资源集聚及配置路径
12、分析 创新型城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创新资源的集聚及创新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城市,应当加强对其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及优化配置。 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除了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外,企业应拓宽创新财力资源的渠道,增加创新研发投入;通过人才引进、使用观念的转变及引进多渠道多样化,增加人才储备量;以多种方式组建技术研发平台,提供必要的实验设施等,为创新主体研发能力的提升提高物质保障;重视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增加知识存量的基础上,提高知识资源的生产力转化率。在创新资源集聚整合过程中,还应当提升创新资源的质量,优化资源结构。 强化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数量及质量有不同的要求,结合各
13、个创新主体的创新特征,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强化对创新资源的管理,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以提高创新绩效。 3.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创新支撑要素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要素,在整个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创新支撑要素。 8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基础实施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的宜居功能。 加强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公平、高
14、效、完善的市场机制,完善创新体制;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激励制度、政策,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等的保护力度,降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本,从而有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健全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种培训机构和提供专业服务的事务所以及各种行业协会、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机构,完善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加大对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管理力度,提高这些机构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健全技术产权等交易机制,促使形成形式、主体多样化的市场网络。 营造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创新文化。将创新与城市文化特色及地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创新文化活动;建设“学习型”城市,
15、改革教育制度,鼓励终身教育,鼓励创新思维;促进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认同,只有认同了最终的产品形式,创新活动才算真正完成,也才会再反馈到创新活动的开始。 参考文献: 1C.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 9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M.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6). 2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3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 4蔡林.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1). 5马有才,赵映超,杨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8). 6宋延广,龙如银.城市创新能力的动态仿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0YJA790133;山东科技大学 20122013 年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YCA120214。 (作者单位:马有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教授;刘红,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燕,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