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心理咨询师三级 资格考试冲刺笔记 心理问题分类: 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 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的性质 现实因素(一般事件) 现实因素(相对强烈) 持续的时间 两个月以内 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反应的强度 不良情绪、可以控制 痛苦情绪、难以控制 是否泛化 未泛化 已泛化 神经症的判定: 1 分 2 分 3 分 三项得
2、分相加后计算总分: 3 分,不是神经症; 4-5 分,可疑神经症; 6 分及以上,神经症。 病程 短程(小于 3 个月) 中程( 3 个月到 1 年) 长程( 1 年以上) 精神痛苦的程度 轻度(可自己摆脱) 中度(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轻微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 1)现实性的;( 2)道德性的。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 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 皮的小事;( 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第一章 基础心
3、理学 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 普通 ) 心理学的定义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不正常 神经症 恐怖症 焦虑症 强迫症 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 重性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心境障碍 躁狂症 抑郁症 双相障碍(躁郁症) 其他精神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癔症(歇斯底里症) - 2 - 普遍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 :人
4、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语言、思维、想象等。 情绪和情感: 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 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题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意志 :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需要 :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 :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 :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 人格 :(个性)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并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 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
5、过程和人格(领会) :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 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需 要、动机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 能力、气质和性格 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是 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 心理活动的器官(识记):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像环节动物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索,它们只具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了脊椎和大脑,它们有了知觉的心理显现,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了;灵长
6、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 ,有了思维的萌芽,只有到了人类 ,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 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 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师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 客观现实的反映(领会) :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而是 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 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领会) :心理是在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 出来
7、。 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领会) :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所以,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 诞生的标志: 德国心理学家 冯特于 1879 年 在 莱比锡大学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被看作是科学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学派的纷争代表人物 (识记) : 构造心理学派 冯特 *铁钦钠 研究化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 内省的方法 行为主义学派 美 *华生 环境决定论观点 抛开意识,探索刺激和反应( S R)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派 德 *魏特海墨 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完形心
8、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 *詹姆斯 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和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 *弗洛伊德 不仅注重对意识的研究,而且开始了对无意识研究(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领会): - 3 - 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 *罗杰斯 *马斯洛 人格方面的研究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 1)客观性原则;( 2)辩证发展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 ( 1)观察法 ; ( 2)调查法 ; ( 3)个案法 ; ( 4)实验法。 神经元及其功能 (识记) : 神经元是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
9、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 组成: 细胞体、树突、轴突。 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 脑 神经 : 12 对(有感觉的,有运动的,有混合的) 脊 神经 : 31 对,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运动 自主 神经 :(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1)交感:唤醒有机体,调节有机体能量; ( 2)副交感:使有机体回复或维持安静状态。 中枢神 经系统及其功能 (识记)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包括 脑干、间脑、小脑 和大脑 。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 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脑干 是 脑的最古老部位 延脑; 脑桥
10、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等胜利活动的主要机构; 中脑 延脑 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脑桥 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也是联系大脑与小脑 之间的 神经纤维的 通道 中脑 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 由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 。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间脑: 丘脑: 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对传人的信息进行初步选择和整合 ; 下丘脑: 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保持身体平 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 : 大脑 :( 1)大脑皮层:大脑的 外层 是密集的神经 细胞体 ,
11、又叫大脑皮质; ( 2)大脑白质:大脑的 内部是 髓鞘化 了的 神经纤维。 几个裂缝 :( 1)中央沟; ( 2)顶枕沟 ( 3)外侧裂 。 把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称作 大脑的机能定位。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领会):称单侧化 右利手 :( 1)左半球: a、言语功能占优势 b、概念形成 c、逻辑思维 d、数学运算等 ( 2)右半球: a、不需要言语参加的 b、空间知觉 c、形象思维 d、音乐 e、美术 f、情绪表达 g、识别能力占优势 左利手 :有的和右利手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现象 若右利手的人左半球损伤,则寓言功能障碍而且
12、难以在右半球再建语言中枢 布洛卡区: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 损伤 运动性失语(表达性失语) 法 *布洛卡 割裂脑实验:右利手( 1)左半球 言语功能优势 美 *斯佩里 ( 2)右半球 空间知觉优势 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 4 - 1.兴奋和 抑制 : 神经活动基本过程 。 ( 1)兴奋: N 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活动状态转为活动或较强状态。( 2)抑制: N 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强活动状态转为静息或较弱状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 反射是 机体在 神经系统的 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规律性回答。反射弧是 实现反射活动的 神经 通路。由感受器、传入
13、神经 、反射中枢、传出 神经 、效应器组成。 反馈 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 神经 中枢,使 神经 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 无条件反射是 动物和人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 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 巴甫洛夫研究将无关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多项结合后形成的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 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提出 。 4.第一信号系统 和第二信号系统 : 第一信号系统是 以直接作 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
14、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 号系统是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 感觉 概述 (识记)(领会) (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 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 (四)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后象:指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
15、 的感觉现象。 3.感觉对比: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4.联觉 :指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五) 各种感觉: 1.视觉: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 纳米 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视觉器官是眼睛。视觉细胞有两种:椎体细胞(在强光下起作用)和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色觉异常包括三种: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色盲中男性多于女性。 2.听觉:适宜刺激是 16 20000 赫兹的声波,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3.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最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 知觉概
16、述 (识记)(领会) : (一)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二) 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2.选择性; 3.恒常性; 4.理解性。 (三) 知觉种类 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 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似动现象(动景现象):物体在空间中并没位移 ,却能被知觉为运动 。如 电影、霓虹灯动感、路牌广告中画面变化。 特殊的知觉现象 :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 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不正确知觉。 幻觉: 虚幻的,不正常的知觉。“无中生有” 。 - 5 - 记忆的
17、定义(识记) :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领会) : 形象记忆:对干之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的事件和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语词 逻辑记忆):对语词概括的 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记忆的过程 (领会): 识记: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 或 回忆: 再认是指过去识记过的东西再次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回忆则是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德国 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试验和研究的创始
18、人 ; 保持曲线 也称遗忘曲线 : 从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 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 ”的趋势 。 表象 :是 过 去 感知 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 再现的过程, 或 在头脑中出现的 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 特征 : 直观形象性;片段不稳定性;可操作性; 概括性。 认知心理学,记忆是 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可分为三个系统 :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外界刺激人的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遐想内迅速被登记和保留 。 特点:( 1)是外界刺激人的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容量很大( 9 20 比特),保
19、留时间很短,斯伯林一部分报告法 ; ( 3)若对此信息加以注意,可转入短时记 忆,否则消失。 2.短时记忆(领会) :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出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特点 :( 1)容量有限,一般在 7 2,即 5 9 个项目,易受干扰,发生遗忘。( 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形象。( 3)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领会) :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特点 :( 1)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0、( 2)编码: a、语义 编码: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 b、形象编码: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人们是 意识不到 的。( 4)和时记忆力的遗忘因自然而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 干扰分为两种 : a、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b、倒摄记忆: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记忆材料的两头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思维的定义(识记) : 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 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 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 特性包括: a、间接性 ; b
21、、概括性 。 思维的智力操作 基本 过程(领会) : 包括: 分析 、 综合 、 抽象 、 概括 。 思维的种类 :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按照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分为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2.- 6 - 原型启发。 3.定势: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言语 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与语言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 言语的中枢机制 : 1.言语运动中枢,
22、又称布洛卡区:位于左半脑额下回,受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表达性失语症; 2.言语听觉中枢,又叫威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受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汇处的角回,受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 位于额中回,受损伤的失语症叫失写症。 想象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是否有目的,可分为: 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 1.睡眠:人的一生约有 1/3 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 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大约经
23、过 90 分钟左右,之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出现,大约维持 5-10 分钟。 2.梦: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睡眠中人人都做梦,做梦不会影响人的休息,不做梦则会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为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只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性。 注意的 品质 包 括: 1.注意广度 (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2.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的特性。与其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注意的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
24、,注 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与分心的区别。 4.注意分配:指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 需要的层次理论(识记)(领会): 美 国心理学家 马斯洛 提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动机(识记)(领会) : 动机是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 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
25、础上产生的 。 动机的 种类 : A、 生理性动机(驱力或内驱力):(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由机体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社会性动机 :(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等)以人类的社会 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 B、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学习) 。 外在动机:人在外部环境影响 下所产生的动机(为获奖而学习)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识记)(领会 )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与主题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理论 : 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 兰格情绪理论 ) 强调 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 ,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作用 。
26、- 7 - 2.情绪的丘脑理论 : 坎农 认为 情绪的生理机制 不在外周,而 在中枢 神经系统 的丘脑。 强调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 3 情绪的认知理论 : 沙赫特 认为情绪的产生是 由 外部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对外部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 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决定作用 。 4 情绪的动机 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 和伊扎德 提出, 直接把情绪看作动机,情绪正起着放大心理过程的作用。不仅如此,情绪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起到动机的 作用。 情绪和情感 纬度的两极性 : 每一种特征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特征和状态。 情绪 分类: 从内容分 : 基本情绪:情绪基本形式:快乐、愤怒
27、、悲哀、恐惧 (喜、怒、哀、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敌意、焦虑。 从状态分 : 心境(心情):一种微弱、持久而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一种强烈、爆发式的、保持时间短的情绪体验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积极,消极、人的人事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自控能力降低 。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 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高级情感包括: 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 意志 是 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 准备阶段 和 执行阶段 。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 : 两个
28、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 2双避式冲突 :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 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 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四个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人格 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等特性。 人格与个性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人格的结构包括人格的倾向性
29、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方面。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 是 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从事任何一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叫智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能力的分类 : 1.按照能力的结构, 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照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按照创造程度, 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 :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全就人类来说,智力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智商高于 140 的儿
30、童叫超常儿童,约占全人口的 1%;智商低于 70 的儿童叫弱智儿童,约占 3%。 2.能 力类型的差异 ;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气质 : 是 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 8 -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 : 强度、平衡型、灵活性 ;2.高级 神经 活动类型 :两种基本过程的三个特征之间不同组合, 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有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的特点,与 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相对应: ( 1)强 -平衡 兴奋型 胆汁质 ( 2)强 -
31、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 3)强 -平衡 -不灵活 安静型 粘液质 ( 4)弱 抑郁质 3.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识记) : A、 胆汁质 : N 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理变化强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B、 多血质 : N 过程的特征是强、平衡、灵活。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映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较快,气质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 交际,不怯生,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C、 抑郁质 : N 过程的特征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
32、。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映明显。 D、 黏液质 : N 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稳,踏踏实实,易循规蹈矩,注意力集中,稳定系那个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 1)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 ( 2)气质的类型没有好坏 之分 ; (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 (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 ( 5)气质类型影响健康 。 性格 :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
33、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人格结构的核心。 性格的结构 : 可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等四个组成部分。 人格理论(应用 ) (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 超我 ,三个层次 相互交织,形成有机整体。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是“ 原始的人 ”; 自我 按现实原则行事,是“ 现实的人 ”; 超我 追求完美,代表 了人的社会性,是“ 道德的人 ”。 ( 2) 容格的内 -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一个人的兴趣 和关注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而且 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 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
3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 ( 3)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 把人格特质 分为 : 共同特质(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共有的、 相同的特质 )和个人特质( 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 首要特质 :影响个体多方面行为的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 ,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 中心特质 :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一个人身上 5 10 个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 ( 4)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分析人格特质, 提出一个基于人格特质 的 理- 9 - 论模
35、型 ,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 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到的特质 )和根源特质( 那些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特质 )。找出了 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 16 种人格特质调查表”。 ( 5)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 把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上,即内 外倾( E)、神经质( N)和精神质( P), 用内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了一个直角坐标系。每个维度上不同程度表现得结合,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这四种类型正好对应于坐标的四个象限。艾森克划分出来的四种 人格 类型,正好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 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专
36、门测定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 心理学 : 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 诞生的标志: 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 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行为 和社会心理 :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 B=f( P, E) 【其中 B行为, P 个体, E 个体所处情境, f 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
37、学的研究范围 : ( 1)个体层面 :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 ( 2) 人际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 关系等。 ( 3)群体层面 :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 4)社会层 面 :如风尚、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美国学者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 三 个 阶段 : ( 1) 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古希腊 19 世纪上半叶 ,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 ( 2
38、)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 19 世纪中叶 20 世纪初 ; 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这一时期的重要学术思潮有 : a、达尔文的进化论 。 b、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 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 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 c、发过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模仿律 ;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 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巅峰 。 d、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 e、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其理论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 性本能和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人
39、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 ( 3) 实 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 ; 特点: a、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 b、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 c、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a、实证方法( 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利特,德国的莫德 ); b、实验方法( 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 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 )。 20 世纪 三四十年代 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名学者 :瑟斯顿、李科特,谢里夫、莫里诺、 勒温 。80 年代,美国学者提 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出版了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 。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 (
40、1) 价值中立原则( 2)系 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 ( 1)观察法 ( 自然观察 和 参与观察 ); ( 2)调查法(亦称询问法 ,包括 访谈法 和 问卷法 ); ( 3) 档案 法 ; ( 4)实验法 - 10 -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 ( 1) 社会学习理论 : 该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 华生 。 社会学习 理论由 班杜拉 、沃尔斯特 提出。 认为学习过程有三种 机制: 联想 、 强化 、 模仿 。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包括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过程 。 ( 2) 社会交换
41、论 :该理论的创始人是霍曼斯,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提出 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 a、成功命题; b、刺激命题; c、价值命题; d、剥夺 -满足命题; e、侵犯 -赞同命题。 ( 3) 符号互动论 :创始人为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 ( 4) 精神分析论 : 创始人是奥地利著名学者佛洛依德 社会化概念 :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
4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 再社会化 (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内容 : (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 ( 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 ( 4)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条件 : (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收社会化最好 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2)人类具有超
43、越本能的能力。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的载体 : ( 1)家庭 ; ( 2)学校 : 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3)大众传播媒介 ; ( 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政治社会化 指 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其 目的是 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其 核心内容是 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 。( 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 2.道德社会化 是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包括 三个方面: a、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
44、德中的认知成分。 b、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形式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次的体验。内容是爱国情感、劳动情感、机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c、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赖子道德习惯的养成。 3.性别角色社会化 是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有关描述: a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 b、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诊方面的差异 ; c、性别角色:表 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的差异 。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 。 4.语言社会化 是 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 语言是个体与它默认及社会联系的纽带,其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 社会角色 :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