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际关系视角下对民族共享文化的探索与研究【摘要】目前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界中热议的“第二代民族政策”因急于达到“民族融合”而倡导的某些政策遭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虽然“民族融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急于求成不仅不能有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导致诸多民族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若要达到“民族融合” ,各民族具有共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文指出目前我国还未有系统的共享文化,并尝试使用国际关系中构建文化理论体系的方法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体系,探讨和分析所构建的民族文化体系理论中的三要素,文化结构,文化力和文化单位,以构建共享文化,从而达到与“第二代民族政策”殊途同归的目的。 【关键词】 “第二代民族政策
2、” 文化理论体系 民族共享文化 “第二代民族政策”是以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等民族学界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提出来的民族政策思路。此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民族学界的广泛反响,还获得了中央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民族学界(不乏大家)和少数民族的质疑。因此, “第二代民族政策”引发了学术界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试图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作为切入点,并利用国际关系领域秦亚青教授构建“文化理论”的方法,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状况的实际分析了构建民族共享文化的文化理论的三个概念,文化结构、文化力和文化单位,对“构建民族共享文化”作了初步思考。笔者认为当前中国 56 个民族还没2有
3、系统的共享文化,这制约了各民族对国家的最高认同,若以某个民族的文化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政策”或“策略” 。只有“构建中华民族共享文化”才是实现“第二代民族政策”目的的路径,才可能实现“国家” 、 “民族”的最终目标。 一、由“第二代民族政策”所引发的思考 “第二代民族政策”倡导推行淡化族群意识和 56 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和国家认同的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倡议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加强国家认同,即:一是政治上推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平等的向每个民族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二是经济上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推进各族公民混居杂居;三是文化上坚
4、决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对每个民族进行文化改造,大力推广普通话,防止宗教极端主义。促使人人争当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国民,以工作为天职,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的发表引发了学术界的两种对立观点,它受到了中央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例如中央统战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以其“在居民身份证中取消“民族”一栏,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 ,推行各民族学生混校”的观点有力地支持了“第二代民族政策” ;环球日报陆续出版了一些文章来响应“第二代民族政策” 。而纳日碧力戈教授则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是继承了旧日的同化思想,从学理上犯了“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要和国家的边
5、界一致(熔炉论) ”、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文化中心论) ”和“对美苏国情误读”三个错误。郝时远教授认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是经济社会发展、统一市场形成、城镇化人口流动、社会权益均等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通过“第二代民族政策”设计的一系列这个“不允许” 、那个“不容许”来强制实现的。 笔者认为,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民族交流交融一体,以减少民族矛盾,达到民族团结。其主观愿望是好的,甚至也是我们民族学界一直致力的方向。但是因为“第二代民族政策”超前判断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符合民族实际,所以对解决民族问题起不到实质作用,有可能还会造成有些少数民族的反感和学界
6、的批评。 二、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构建民族共享文化 既然“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显得过于超前,笔者认为,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为实现“民族融合” ,各民族具有共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文化目前呈多维复合体状态,各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也各自强调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少有吸收其他族文化之优点、弃不足、共建共享文化的思想,所以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难以铲除。就当前中国民族研究界的成果来看,强调民族融合的多,而对构建共享文化的思考却少之又少。 构建共享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本,民族团结是民族融合之前提。众所周知汉族由若干民族逐步融合而成,其所谓的融合就是众多的民族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汉文化。在这
7、个构建过程中不同民族与中原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兼收并蓄,中原文化也利用自身文化的精深博大与厚重向其他民族渗透,这是形成今天世界第一大民族汉族的历史过4程。鉴于这一历史事实,为了化解中国的民族矛盾,构建各民族都乐于接受并以此为荣的共享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那共享文化是什么呢? 在今天,文化交融是文化演进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渠道,文化生命力的强弱也在于此。在交融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会在各方面发生碰撞,形成许多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新文化的产物,是参加碰撞的各方文化所共同认可并为其民族成员共同享受的。这种共同的文化成分就是民族团结的根本民族共享文化。 三、建设民族共享文化的方法探讨使用国际关系领
8、域构建文化理论的方法构建民族文化理论 构建民族共享文化是一个浩大并复杂的工程,其范围之广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方面;促使共享文化形成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要构建民族共享文化是需要文化理论的,为便于分析,本文借鉴了秦亚青教授构建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以期达到构建共享文化。那么,为什么可以使用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构建理论方法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呢?笔者认为: 第一,国际关系学领域追求和平,致力于各国共同发展与民族学界寻求解决民族问题,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并且两者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体国家和民族也有相似之处。 第二,本文只借鉴了秦亚青教授构建的文
9、化理论的三个概念(文化结构、文化单位和文化力)和结构,且并非按照其模式生搬套用,而是充分结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目前的状况。 所构建的文化理论结构大5致如下: 在各族文化交流过程中,行动者在相互实践活动之前独自持有的观念,即私有文化就会形成行动者均认可的共享文化。 这其中包含三个概念, 即:文化结构、文化单位和文化力。文化的形成势必包含文化结构和文化单位这两个因素, 文化单位之间的互动通过文化力的推进形成文化结构和改变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影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单位。 (一)文化结构。 虽然不存在系统的共享文化结构, 但民族单位文化结构是存在的。如果我国各个民族作为文化交流的行为体, 其
10、身份多为自身文化结构建构的,这主要是作为历史上中国朝贡国以及间接管理(使用土司制度)或直接管理的对象以及在经济贸易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所导致的。而如今全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在西部大开发政策下,民族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决定某个民族对身份的认同不仅仅是本民族文化结构,还有各民族交往和构建的共享文化。如果共享文化结构和单位文化结构都会发生作用, 那么什么时候前者发生作用以及什么时候后者发生作用就成为需要梳理清楚的问题。 提出设想:如果民族体系两种文化结构是共同存在的,那么共享文化结构与单位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位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也许共享文化结构和单位文化结构之间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1、的辩证关系, 整体的存在不是个体的消亡, 个体是整体的部分和缩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体系主导文化结构绝对不是某个民族单位的私6有文化,否则那样会沦为“文化中心主义”例如,在我国,大体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是走在各民族的前端的,但不表示主导文化就一定是汉族的私有观念。 (二)文化单位。 本文认为民族是构建共享文化的基本单位,但民族单位绝对不是单纯地呈现某种文化特征,因为民族单位存在三个方向的拉力,一个方向是力求保持并固化本民族的文化结构,例如,少数民族中的精英、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如国家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以及民族院校从事民族研究的老师。另一个相反方向则是在国家内部因为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
12、的出现空前的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融入全国民族交往的熔炉中的群体,例如,通常为生计奔波的某些少数民族老百姓。还有一个方向无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文化单位,这里暂不探讨第三个拉力。 (三)文化力。 私有观念是否能够上升到共有观念, 主要取决于文化力。 那么什么构成了文化力? 笔者认为是权力。权力又有软硬之分: 硬权力是强制性权力, 它可以帮助推进文化观念, 例如国家对文化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奈 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权力” (Soft Power)概念而闻名。提出了软权力,即为同化性权力。软权力是靠对其他行为体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作用的,
13、同时也可以推进文化的传播。例如,某些民族单位心甘情愿地去做认可和接受其他民族单位的文化,彝族的毕摩主要通过念经来替7人驱鬼、保佑丰收,而贵州某地区的彝族因为受到外来传教人士的影响而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与毕摩文化显然有冲突,但是该地区的彝族选择信仰基督教肯定是有这方面的信仰需求。 在我国,硬权力体现之处很多,例如法律所赋予的“所有公民不论(民族)成分,一律平等,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所有公民均享有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迁徙、生活、工作的权利(包括加强官员的异地交流任职,加强学生的异地就业等) ”,这能强化中华民族意识,淡化分属在汉族和各少数族(族群)身份的族群(民族)意识,淡化了
14、本身的族群身份和族群认识,无疑会加强对法制文化的认同。硬权力有国家这个强大的推动者,而软权力的推动者则是各民族交往时影响力较强的一方,即一方行为体受到另一方行为体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使软权力产生作用。 四、对私有文化过渡到共享文化的理论探讨 构建文化理论的三要素的分析大致阐述到这里。另外,民族单位私有文化通过文化力以何种路径过渡到民族体系共享文化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存在多种路径的情况下, 是什么力量使私有观念通过某种特定的路径而没有通过另外的路径, 是什么力量使私有文化成为体系层面的某一种共识而没有成为另外一种共识。又如, 文化力虽然不是政府的垄断物,那现在存在由我国一些非政府力量或由个
15、人提出和倡导的,并且在其提出和倡导之时,无硬权力强行推进最后又修成正果从而成为民族体系层面的共享文化吗?那么民族单位中的个体在民族体系共有文化中的8作用和地位又是什么? 五、结语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做一个总结: 第一,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可作为取代“第二代民族政策”中的激进措施的重要替代方向之一。因为民族本身就是文化共同体,共享文化的缺失会制约各族对国家的最高认同。共享文化的构建是合理和可行的,因为目前就能寻找到很多共享文化成分,只是未形成系统。 第二,笔者通过使用国际关系领域中构建文化理论的方法构建民族文化理论,所使用的理论结构无疑简化了复杂的共享文化构建过程。理论结构简单明了,即民族单位层次的私有文化通过文化力的作用上升到民族体系层次的共享文化。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X2013SP50)资助)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