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08.50KB ,
资源ID:158871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5887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议静力压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技术.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议静力压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技术.doc

1、1小议静力压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摘要:与锤击沉桩相比,静力压桩以其无振动、无噪声、不扰民等优点在城市建设中更容易被接受。除此之外,它还有节约材料,降低造价等优点。然而,静力压桩对技术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处理不当会酿成惨烈的事故。因此,使用静力压桩技术施工绝非儿戏,不仅需要专业技术,更需要严肃审慎地对待施工中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质量问题或者事故隐患。以下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静力压桩技术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并针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静力压桩施工技术环节探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静力压桩的技术特点和要求 1.1 关于静力压桩

2、 静力压桩是指通过静力压桩机以压桩机自重及桩架上的配重作反力将预制桩压入土中的一种沉桩技术。 静压桩机是采用机械或液压方式产生静压力的设备,有抱压式和顶压式两种,以抱压式为主,压桩力多在 30006000kN,目前最大达到8000 kN。 预制桩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按截面形状分为方桩和管桩;预应力管桩越来越普及,按照强度分为 PC 桩(C60强度C80) 、PHC 桩(强度C80) ;还有 PTC 桩(薄壁管桩) ;管2桩直径一般 300600mm;依桩尖形式有封口型和开口型两种,封口型又分为十字型及圆锥型。 1.2 静力压桩的适用范围 静压法主要适用于中高压缩性

3、黏性土层,在基岩地区或卵砾石分布地区适用性较差。 1.3 静力压桩的工艺流程 测量定位。先定好轴线,再定每一个桩位,在桩位中心打一根短钢筋。桩机在较软的场地行走时,会使短钢筋移位,因此桩机大致就位后就要重新确定桩位。 桩机就位。桩机行走至桩位后,桩机调平,使夹持器对准桩位。 吊桩。桩机吊机吊起管桩,移至桩位地面上 10cm 处,换夹持器夹稳,将专用模具放在桩位上,模具中心对准桩位中心,管桩边缘与模具边缘对齐,适当提起管桩,焊接桩尖。 压桩。压桩时要控制垂直度和密切观测沉入深度和压力变化。头节桩的垂直度偏差要控制在 0.5%以内;控制垂直度是在正交方向使用 2套经纬仪或铅锤线观察和调直。通过沉入

4、深度和压力的关系判断桩的质量及承载力;压力突然上升或下降时必须停机分析,看是否遇到硬物或发生断桩等情况。 接桩。入地的一节桩在地面上还剩 0.81.0m 时就应接桩,接桩采用焊接、法兰连接、硫磺胶泥锚接等方式。接桩时上下节桩轴线要重合,轴线偏离不超过 2mm。 送桩。桩项接近地面时检查垂直度和桩顶质量,合格后立即送桩。3送桩应采用专用的钢质送桩器,不得将工程桩用作送桩器。为避免停留时间过长阻力大难压,送桩、压桩应连续进行,间隔不超过 0.5 小时。送桩深度一般不超过 2m,当桩长不超过 15m 或持力层为风化软质岩再复压时送桩深度不超过 1.5m。 终压。根据试压桩的试验结果确定终压标准。入土

5、深度8m,复压 23 次,入土深度8m,复压 35 次。稳压压力不小于终压力,稳压时间 510 秒。 2 静力压桩关键技术探讨 2.1 终压值、极限承载力和桩长的关系及控制 1. 终压力是桩尖达到设计持力层停止压桩时短暂出现的静压力,它每次持续的时间一般只有 510 秒。终压力不等于极限承载力,后者是沉桩结束并且桩周围土体固结后,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当桩长1825m 时,粉质黏土的终压力通常比单桩极限承载力低,终压力值/单桩极限承载力低=0.21.0;砂土的终压力通常比单桩极限承载力高,终压力值/单桩极限承载力低=1.42.2;粉土和粉砂介乎两者之间,终压力值/单桩极限承载力低=1.01.

6、4。 比较同一种土质,桩长变化的情况:当桩较短时,单桩极限承载力小于施加的终压值;而当桩较长时,单桩极限承载力又会大于终压值。所以按照上面的情况,可以先估计终压值试桩;若实际情况符合预期,则终压值可作为正式施工的控制参数;若实际情况远离预期,重新调整终压值再试桩;若终压值太高,则可能设备满足不了要求,管桩4强度也无法承担,只能降低极限承载力的设计值。 桩设计时一般是以最终压力值和最终标高(桩长)作为施工的最终控制。但是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往往不能同时达到要求,只能以一种标准进行控制,另一种标准作参考。达不到要求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对达不到要求的地方进行补勘,重新调整持力层或标高。 (2)

7、当压力值没达到设计要求,但桩顶标高已达到设计标高,应继续送桩(1m 内)至压力值达到设计要求。然后再与设计单位联系,出具处理方案。 (3)沉桩不到位一般可采用引孔压桩的方法,但该法对桩的承载力有不利影响;或者采取高压旋喷法达到沉桩位置,但因垂直度控制困难,可能断桩。 沉桩深度的控制应根据地质条件、压桩力和设计桩长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采取的折中措施是: (1)摩擦桩以设计桩长为主控,压桩力为辅; (2)端承桩以设计压桩力为主控,桩长为辅; (3)摩擦端承桩及端承摩擦桩为双控,即对桩长及压桩力都控制。 2.2 桩体上浮的控制 由于静压桩是挤土桩,桩本身不可压缩,压桩后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挤压,而

8、饱和软弱土层压缩率低,土层向四周运动受限,只能向上涌动,这种力引起浮桩(俗称吊脚桩) ,尤其对短桩更加明显。浮桩因为没有座在持力层上,其位置是不稳定的,开始沉降较大,但桩尖抵达持力层后,承载力又会明显增加。据分析上海倒塌的十三层住宅楼的混5凝土静压管桩没有压到持力层,很多桩都是浮桩;其二由于水位变化,南侧含水率高,出现南大北小的不均匀沉降;再加上即将竣工结构负荷趋于最大值,多种因素综合使整幢楼向南倾斜而致倒塌。 防止浮桩的措施: 控制布桩密度和沉桩速率。较密部分的管桩可采用预钻孔沉桩方法。沉桩速率控制在 1m/min。 合理安排压桩顺序。按照先中后边、先长后短、先高后低的顺序压桩。 桩尖采用开

9、口型桩尖,减轻土层上涌的作用力。 采取控制桩长及压桩力双控模式。 采用沙井或塑料插板,改善地层排水条件,降低土层含水率,增强土体强度,提高土的压缩性。 加强监测,对已上浮的桩体进行复压;复压不能满足要求,请求设计单位考虑其他方案。 2.3 断桩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压桩过程压桩力突降,可以判断发生了桩身断裂、桩顶(底)开裂、接桩处开裂等断桩现象。其原因是: 桩尖遇到孤石或其他障碍物发生偏移造成断桩。 施工时桩打斜或桩端、送桩器不平整导致桩端应力集中,使桩头或接桩部位爆裂。 接桩焊接时,两节桩不同心,接桩处产生弯折;两节桩连接处表面不平整,又未作处理;焊接质量差。 6桩身质量不合格,或桩身材料的均匀

10、性较差。 桩机施工压力值超高。 预防措施如下: (1)对进场的桩按照质量标准严格检测,不合格不接收。 (2)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 (3)桩机选型、配重应与设计要求、桩径、桩长及地质条件相匹配。(4)施工前,应清除地下障碍物,对浅层障碍物采用挖土机挖除。 (5)每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超过 30,沉桩时发现桩不垂直及时纠正。 (6)控制好桩机施工终止条件,对纯摩擦桩宜以设计桩长为控制条件;对端承桩应以终压力为控制条件。 (7)接桩时,保证两节桩同轴。 3 结语 建筑工程静力压桩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要做好工程施工质量,各施工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 更加关心施工细节,更加注重施工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施工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钟建华等. 钢筋混凝土静力压桩施工技术探讨J. 科技信息,2009. 2 吴峥. 对现代静力压桩的施工技术措施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 陈朝辉. 静压管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J. 科园月刊,72008. 4 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刘金波.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