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探讨【摘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是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几何尺寸,而且要获得设计要求的强度、密实性和整体性。本文阐明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关键技术,提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工业民用建筑混凝土浇筑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混凝土施工各工序中, 浇筑这一环节, 对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和表面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中, 露筋、裂缝、鼠洞、蜂窝、麻面的出现, 甚至结构的整体性(如施工缝) 、混凝土的强度、模板的变形等, 无
2、一不与浇筑这一工序有关。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中,要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关键技术,做好质量控制。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关键技术 1、注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要施工好超厚、高强度等级的大体积混凝土,关键要有一个先进的混凝土配合比,有一套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一套严谨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制度。当然,这些条件中配合比设计是基础。对配合比设计的主要要求是:既要保证设计强度,又要大幅度降低水化热;既要使混凝土2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又要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配制大体积混凝土,关键在于水化热要低,这就要求要配合比设计应尽量选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同时,还应掺入一定比例的粉
3、煤灰。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粉煤灰是增加可泵性、节约水泥的常用方法。大掺量 I 级粉煤灰和低用量的矿渣 32.5MPa 水泥相结合是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浇筑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样可有效地降低水化热,提高可泵性,从而提高了表层混凝土的强度。 2、控制温度裂缝措施 (1)合理选择配合比。严格控制砂、石级配和含泥量,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和粉煤灰等,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温升,既要保证设计强度,又要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 (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为降低浇筑温度,采用低温水、石子洒水冷却、砂表面覆盖等方法降低搅拌温度,尽量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使初
4、凝时间延长到 6h 以上,减缓浇筑速度,并薄层浇筑,以加快浇筑期间热量的散发,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延长混凝土升温期。一般大体积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 18以下。 (3)控制拆模时间,根据测温结果,若混凝土拆模后的表面温度或大气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小于 25,即可拆侧模;若降低后的表面温度或大气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大于 25时,不仅不能拆侧模,还应采取模板上覆盖保温材料的保温措施,减小温差。 (4)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应3对需严格控制温度的部位埋设测温点,并做好记录,如果内外温差超出规范要求,则需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混凝土构件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a.温度监
5、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和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通过采取温控措施,可保证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符合规范要求;b. 温度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客观地反映混凝土温度状况,在施工中应对原材料温度、出机温度、入模温度、自然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等项目加强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控措施。通过有效的温度监控措施,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小于规范要求 25以内的要求,是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情况出现的措施。 (5)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混凝土浇筑后做好早期湿养护,以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以提高早期弹性模量,增强抗裂性,避免
6、降温与干缩共同作用。大体积混凝土降温与干缩同时发生,会导致应力累加,是后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在混凝土拆模养护后,随即回填土,整个基础底板部分保持湿润状态,预防在降温期内混凝土产生过大的脱水干缩和湿度变化。 3、全面分层 在整个结构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层全部浇筑完毕,在桩凝前再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采用此方案,结构平面尽量不宜过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方向进行浇筑。必要时亦可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 4、分段分层 4当采用全面分层方案时,浇筑强度很大,现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机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采用分段分层方案。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
7、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分段分层浇筑方案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5、振捣的要求 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 2m,浇筑高度如超过 3m 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 1.25 倍,最大不超过 50cm。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 1.5 倍(一般为 3040cm)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 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动器(
8、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由于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框架结构中,其构件(梁、板、柱等)沿垂直方向是反复出现的,因此通常按照结构层次进行分层施工。在一个平面上,假如面积比较大,还应当考虑分段施工,有利于钢筋、混凝土、模板等各个工序能够配合良好、流水作业。在每一个施工层当中,应当先进行柱或者墙的浇灌。在每一个施工段当中的柱或者墙应当一次性连续浇灌到顶,对于每排的柱子都是由外向内的对称顺序施工,以防从一5端向另外一端挤压推进,导致柱子的模板逐步受推而出现倾斜。浇筑完柱子之后,应当停止施
9、工 12 h,使得混凝土能够初步沉实,等到有一定的强度之后,再进行梁板混凝土的浇筑。为确保深处的混凝土能够得到捣实,需对每一次浇筑的厚度进行控制,不宜太厚。浇筑混凝土施工应当尽量连续作业。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分层浇筑使得上、下两层混凝土能够良好的结合,所以,应当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对工作面进行分区或者分段,应当让混凝土工实行分组包干或者循环作业。 浇筑柱子的时候,假如高度小于等于 3.0 m,但是截面边长大于 400 mm,并且没有交叉钢筋的时候,能够从楼面直接进行浇筑,反之应当在柱模的中部开一个口,先浇筑好下面一半,振捣结束之后再封好模板对上面一半进行浇筑。在对下半截进行浇筑时,也能够采取从顶部
10、穿过串筒进行下料,从模板的侧面中间开一个口进行振捣。深而窄的部位或者构件(比如断面比较小的柱子以及混凝土剪力墙等) ,假如连串筒都无法放进时,可先在底部浇筑一层厚度为 50100 mm 的水泥砂浆(其水灰比和混凝土中的砂浆一样) ,而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或在底部先行浇筑一小部分。先浇筑一层减半石混凝土,使得在浇筑中混凝土的顶部一直保持有一层砂浆,同时注意进行捣固,就不容易出现蜂窝麻面等问题。 在进行梁的浇筑时,应当注意梁与柱的整体性连接,理想的方法是从梁的一端开始进行浇筑,等到快浇筑到另外一端的时候,反方向又先行浇筑另外一端,而后两段在混凝土初凝以前合拢。对梁、柱接头等钢筋比较密集的位置进行
11、浇筑时,尤其要注意其密实性的问题;尽量能从节点的中部逐渐向外进行浇筑、捣实,以确保浇筑的质量。还要注意控6制板的厚度,除了能在模板的周围弹出墨线之外,还能选择钢筋或者木料做成与板厚相同的标志,置于浇筑起始点的模板上面,边浇筑、边移动。混凝土浇筑时应当预防混凝土出现分层离析,当混凝土从料斗、漏斗里面卸出实施浇筑的时候,自由倾落的高度通常不能2 m。混凝土在竖向结构中浇筑的高度不能3 m,否则的话应当选择串筒、溜管以及斜槽等进行下料,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应当注意观察模板、钢筋、支架以及预留孔洞等的状况,一旦出现变形、错位时,应当及时停止浇筑作业,并且在已经浇筑的混凝土凝结之前将其修整好。 2、拆模
12、浇筑完混凝土结构之后,达到相应的强度之后才能进行拆模作业,模板拆卸的时间应当根据结构特点以及混凝土所要求的强度决定。 (1)整体式结构要求的拆模期限。侧面模板应当在混凝土的强度能够确保其表面以及棱角,不会由于拆模作业而受到损坏的时候才能进行拆除。底模应当在和结构相同养护条件的试件达到如下要求的强度时才能进行拆除(根据达到混凝土设计的强度标准值的百分比计算):跨度小于等于 2 m 的模板高于 50;跨度为 28 m 间的模板高于 75才能进行拆模作业;跨度小于等于 8 m 的梁、拱、壳应当高于 75;跨度大于 8 m 需要达到 100才能进行拆模作业;跨度小于等于 2 m 的悬臂构件需要高于 7
13、5。跨度大于 2 m 的需要达到 100才能进行拆模作业。而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混凝土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的强度时实施拆模作业以及承受荷载的时候,应当经过计算并进行复核,确保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能够达到的强度;已经拆模和支架的结构部位,应当在混凝土达7到了设计要求的强度之后,方允许承受所计算的荷载,施工过程中禁止超载使用,禁止堆放大量建料,如果承受施工荷载高出计算荷载的时候,务必经过计算复核增加设置临时性支撑。 (2)混凝土强度检测。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有必要对浇筑后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测。由于这一技术的运用与施工工艺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应根据建筑结构、施工工艺进行合理选择,以在无损状态下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回弹法、超声回弹法、钻芯法、后装拨出法以及超声法几类。现代土建工程施工企业应在混凝土工程工艺设计过程中,考虑强度检测技术方式,并通过技术文件等为强度检测奠定基础。同时也通过强度检测对施工工艺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为企业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鲁维红.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裂缝控制措施J. 安徽建筑, 2007,(03) . 2 杨亚波. 基于裂缝控制理论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 安徽建筑, 2009,(04)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