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2.50KB ,
资源ID:159261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5926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民国时期西方文论的翻译与出版.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民国时期西方文论的翻译与出版.doc

1、1民国时期西方文论的翻译与出版摘要民国以来的西方文艺理论翻译,为新文学的生产与创作建构起文学话语规则。然而无论是通过最初的日本中转还是后来的直接从原本翻译,都存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的两难,在翻译上具体表现为转译、节译、改译与编译等问题。从出版的角度说,西方文论的兴盛多多得益于于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同时拥有外语背景与留学经历的现代知识分子积极加盟出版事业,也为西方文艺理论的翻译出版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西方文论 翻译 新文学 现代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3) 02-0107-04 晚清以来的西方文化典籍的汉译工作到了民国时期进一步推进,一系列

2、著作相继得到翻译与出版。西方文化典籍的翻译与出版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引发了传统与现代、 “西方化”与“本土化”的论争。就中国现代文论的现状来看, “西方化”与“本土化”的论争演化为“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文论西方化”的命题1。要解开这一命题的症结,我们还需要作现象学式的“还原” ,通过重返历史,追根溯源,从而还原西方文论最初在中国翻译与出版的初始原貌。 1 西方文论的东渐历程 民国期间,西方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与诗歌继续得到翻译出版,为新文学的创作与生产提供了某种借鉴。然而文学创作话语规则的缺席2却让新文学的创作缺乏理论的指引。继文学作品翻译出版之后,西方文艺理论的系统介绍

3、已是大势所趋。地理学意义上的西方毕竟相隔遥远,而文化意义上的“西方”却又充满太多的异质性,因此西化成功的日本也就成为新文学家们的首选;毕竟二者在文化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渊源与姻亲关系。由此西方文论在中国翻译的历程,最初经由日本这一中介得以传播。正是通过日本文论的翻译,欧美文论与俄苏文论相继地参与着新文学话语规则的建构。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建立前的十五年间,共有 956 部日文书被译成汉文;至民国成立后十五年间,日译汉的著作有 1759 部。而其中,通过日文翻译的文论大约 50 部左右2。民国期间对于日本文艺理论作品的引进,较为人熟知的是章锡琛对日本文论家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的翻译。1920 年章锡

4、琛正式在新中国杂志上连载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部分内容,后因杂志停办而搁浅。次年他又在文学杂志上重新翻译与发表,后于 1925 年由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而在这年 7 月,汪馥泉也将翻译的新文学概论交由上海书店付梓,后又于 1930 年 4月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再版。基于本间久雄对本书的二次改编,章锡琛又于 1930 年对之作了重译,并于当年交由开明书店出版。除此之外,本间久雄的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也由沈端先于 1928 年翻译出版,其所著的文学研究法也由李自珍翻译,于 1932 年由星云堂书店出版。 在通过日文翻译的文论中,除了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在当时影响较大外,还有厨川百村的著作。厨川百村的苦闷的

5、象征 ,先是鲁迅于 1924 年和 1928 年分别交由新潮社与北新书局出版。丰子恺也于31925 年翻译了该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厨川百村的另一本著作出了象牙之塔 ,由鲁迅翻译,分别于 1925 年与 1928 年由未名社与北新书局出版;由绿蕉、大杰翻译的走向十字街头 ,分别于 1928 年与 1932年由启智书局与新文艺书店出版。 除这二人的著作之外,翻译过来的日本文论还包括青野季吉的新兴艺术概论 (冯宪章译,1930 年现代书局) 、芥川龙之介的文艺一般论 (高明译,1933 年光华书局) 、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论文集 (吴之本译,1930 年现代书局) 、森山启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6、(林焕平译,1940 年希望书局) 、夏目漱石的文学论 (张我军译,1931 年神州国光社) 、滕森成吉的新兴文艺论 (张资平译,1928 年联合书店) 、小泉八云的文学讲义 (惟夫编译,1931 年联华书店) 、狄原朔太郎的诗底原理 (孙?工译,1933 年中华书局)等,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日本文艺理论的翻译出版为新文学的创作与教学提供了一定话语规则的支持。比如鲁迅在教导青年学生“研究文学”的时候,认为应该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和厨川百村的苦闷的象征着手3。然而仔细阅读当时翻译出版的日本文艺理论专著,我们发现,一方面日本文艺理论专著多为西方文艺理论专著的改写,另一方面日本文艺理论专著

7、的翻译出版也呈现出明显的欧美化倾向和俄苏化色彩。 其实欧美文艺理论的翻译,早在民国之前就已经开始。1905 年, 新民丛报第 3 年第 22 号起连载蒋智由翻译的法国学者维朗的维朗氏诗学论 ,标志着中国开始系统翻译西方文艺理论。随后黄远生、鲁迅、周4作人、王国维等人开始碎片式引用或化用欧美的文艺理论作品来阐释中国文学。然而国人对欧美文艺理论的全面了解,实始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 。正如本间久雄自己所言, “文学通论”部分参照了“Hunt 的Literature, Its Principle and Problems; Winchester 的 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

8、ry Criticism; Mackenzie 的 the Evolution of Literature”等,而“文学批评论”则参考了“Gayley and Scott 的 An 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Literary Criticism,Saintsbury 的 History of Criticism 以及 Moulton 的 the Modern Study of Literature”4。正是这一系列书目,日后几乎成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文艺理论的必读书目,同时成为当时学者研究新文学,甚至旧文学的理论工具。1923 年西谛发表的关

9、于文学原理的重要书籍介绍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文艺理论书目5。而 1933 年郁达夫在青年界第 4 期发表英文文艺批评举要一文中,则再次列举了类似书目。 为了正面直接阅读研究欧美文艺理论,国人开始直接地从英文或其他语言中翻译欧美文艺理论。在章锡琛翻译新文学概论的第二年,景昌极与钱?新便在文哲周报上翻译发表了温切斯特的文学评价之原理 ,后于 1927 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1926年傅东华在小说月报17 卷 18 期上翻译发表莫尔顿的文学之近代研究 。第二年又在小说月报第 18 卷上发表莫尔顿的文学进化论 。除此之外,一系列的欧美文艺理论得到翻译出版。除了以上两部作品之外,傅东华还先后

10、翻译了勃利司?藩莱的诗之研究 (1923) ,蒲克的社会的文学批评论 (1926) ,琉威松的近世文学批评 (1928) ,卡5尔佛登的文学之社会学的批评 (1930) ,亨特的文学概论 (1935) 。除了傅东华之外,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翻译的欧美文艺理论还包括多人于 1929 年翻译的瑞恰兹所著科学与诗 ,宋桂煌于 1930 年翻译韩德生的文学研究法与小说的研究等。据笔者大致计算,民国期间翻译的欧美文艺理论(俄苏文论除外)也在 50 部左右。总体来看,欧美文艺理论著作的直接翻译让国人对外国文学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欧美文艺理论的输入也直接地影响着当时中国文学话语规则的建构与重

11、构。正是在欧美文艺理论的基础上,中国文学研究不仅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而且改变着本土的文学理论重构。比如陈仲凡、郭绍虞等人便是在温切斯特、圣茨伯里、亨特等人建构的体系上,来重新思考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的6。 随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左翼作家的不断壮大,俄苏文艺理论传入日本,在日本出现了许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文艺与现实、文艺与革命、文艺的阶级性等问题成为探讨的重心。而此时输入的日本左翼文学理论便即时地迎合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于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张资平等作家便开始俄苏文论的译介。鲁迅最初从日本翻译俄国文学的时候开始介绍俄国文艺理论。他于 1929 年便翻

12、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 ,第二年又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值得注意的是两部文艺理论著作,甚至包括以前的壁下译丛等都是从日文转译而来。后来随着三四十年代政治运动的风起云涌,俄国文艺理论的革命性与阶级性很好地吻合了其时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于是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文艺理论便取代了 206世纪二十年代欧美文论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包括俄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艺理论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都在这一时期得到翻译传播。据本人粗略统计,此时翻译过来的俄国文艺理论著作也多达 50 种。 2 西方文论的翻译:“西方化”还是“本土化” 自晚清开始输入西学以来,对于西方著作的译

13、介一直都存在着“西方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即使是最初翻译的一些自然科学,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在不断地印证着“东学西渐”的痕迹7。如果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仅就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言,只要不是变异很大,尽管彼此之间有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本土的中国读者还是能够阅读理解的。作为西方文学的话语规则而言,因其理论的抽象性,以及与本土文学的完全异质性,不管是在翻译过程中,还是读者的阅读接受中,都横亘着巨大的文化鸿沟。因此就翻译效果而论,到底是通过直译而达到完全的西方化还是通过转译、改译或者编译而部分本土化,这是当时西方文论在翻译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二难选择。 就前面所描述的西方文论在民国期间的翻译出版作品来看,大致出现

14、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因交流中转及语言障碍而导致的文本的转译。尽管民国时期输入了很多日本文艺理论著作,但囿于日本本民族文学的需要,绝大多数文艺理论著作是对欧美或俄苏文艺理论的借鉴与改编。比如在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两本文艺理论专著新文学概论与苦闷的象征便是如此。当被加工过的日本文艺理论翻译成中文后经历了第三次转译,由此7国人对西方文艺理论的理解就必然出现误读与不适应的情形。而这一点已经被当时的翻译家发现。翻译的尴尬,促使更多的有识之士直接从西方文论原著进行翻译。然而很遗憾的是,一方面囿于当时文化交流的匮乏,另一方面囿于语言的障碍,即使是摆脱了日文的限制,却又掉进了英文的转译之中,因为这两种语言在当

15、时最为流行。由此民国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翻译必然地会出现很多的转译。即使像傅东华、曹靖华这样的专职翻译家,有的时候也得从英文版去翻译法国的文艺理论及俄国的文艺理论。 二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节译与改译问题。因东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文本翻译过程中必然出现“归化”与“顺化”的问题。对于当时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国人最初感到的是与传统本土文论之间极大的异质性。因此很多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采用节译与改译,对原著中的某些内容作相应的改编。比如章锡琛深感国人对日本文学的不了解,因此在翻译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与文学概论的过程中,往往将过多的日本文学典故与例子删掉。而这一点景昌极在翻译温彻斯特的文学评论之原理的

16、时候也同样涉及这一问题。因东西文学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取诸本国文学以代之。其急切不能得者,则译以明畅之词。或竟以散文译诗句,以求达意” 。因此“原著中典例,每于译文中易以本国之类似者盖因国人于西方学术掌故,所知甚罕。故易以本国材料,为人人所共晓者”8。 三是很多西方文论的翻译者采用了编译或辑译的形式。如当时非常有名的东方杂志社为庆祝建刊 20 周年,将以前在该刊发表的一系列西方8文艺理论,以东方文库丛书的形式由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其中包括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近代文学与社会改造 文艺批评与批评家等。这些编译作品大多由单篇论文组成,来源不同,风格多样,节译与改译并存。对于俄苏文论,因其强烈的意识

17、形态色彩与制度化特征,很多俄苏文论,尤其是苏联文艺理论多采用集体编译的形式出版。1935 年出版的苏联文学顾问会编著的给初学写作者的一封信 ,1940 年出版的苏联康敏学院文艺研究所编的科学的艺术论等,均是集体编译。这种集体编译的形式对于后来新中国的文学撰写出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中国现代出版业与西方文论 游走在商业与人文两端的中国现代出版业,既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生存空间,同样也生长出新文学的话语规则。然而在商业与人文、生产与消费、阅读与接受的两端,西方文论的翻译与出版,并不像新文学那样有着明显的利益制衡。因为作为新文学的小说、诗歌,一方面作为精英阶层引领社会文化方向的文化话语,另一方面也

18、同样为大众提供难得的文化产品以资消费,甚至是娱乐。但作为文学生产与写作而存在的文学话语规则,因其理论上的形而上学性,势必很难吸引大众的阅读兴趣,最终在普通读者的文学消费层出现真空。西方文论最终还是在中国得以大量翻译出版,有的甚至一版再版。原因何在?据笔者看来,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文学杂志与相关出版社出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需要,翻译出版西方文艺理论,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这些杂志社与出版社一方面为新文学作家的文学生产、写作与发表提供阵地,另一方面也通过输入国9外文艺理论为新文学理论建设提供话语支持。纵观整个民国时期的新文学流派的作家们,无论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还是“左联”的作家们,他们一方面

19、本人亲自创办杂志社或出版社,另一方面又供职于这些杂志社与出版社。他们一方面利用自身的身份优势,大量发表新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大量翻译国外文学作品以资借鉴。如章锡琛翻译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 ,最先发表在文学研究会的固定刊物文学上。而傅东华翻译的蒲克的社会的文学批评 、莫尔顿的文学进化论 文学之近代研究等则发表在新文学骨干成员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之上。又比如“左联”的众多刊物后来成为俄苏文论的发表阵地。现代派作家施蜇存所办的水沫书店更是出版了科学的艺术丛书 ,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马列文论以及俄苏文论。 二是众多专职翻译家与杂志社、出版社的结盟。自 1905 年废除科举制以来,投身写作与翻译成为众多知识

20、分子的生存选择。一方面他们通过文学生产掌握着新文学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依赖于杂志社与出版社而获得生存资本。比如最早系统翻译西方文艺理论的章锡琛,一方面凭借其熟练的日语翻译了好几本日本的文学理论著作,另一方面更是凭借其掌握的媒介,将其翻译的文论发表出版。又如傅东华的经历亦是如此。在中学毕业后,凭借良好的外语水平,最先供职于中华书局作专职翻译员,后来又去商务印书馆专门从事翻译工作。尽管最后任职于复旦大学,但其一生的经历都与出版活动难分难舍,不仅翻译出版了众多的西方文学作品,而且翻译了众多的西方文学理论。正是这些同时拥有外语背景与留学经历的现代知识分子积极加盟出版事业,为西方文10艺理论的翻

21、译出版提供了便利。 注 释 1曹顺庆,谭佳.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2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 (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M/鲁迅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日本间久雄著;章锡琛译.新文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5西谛.关于文学原理的重要书籍介绍J.小说月报,1923,14(1) 6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7 7姚振华.东学西渐J.东方杂志,1904(6) 8英温彻斯特著;景昌极等译,梅光迪校.文学评论之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收稿日期:2012-08-20)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