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摘 要: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大学依法治校,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公民意识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培养困境,在比较和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比较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64-02 一、公民意识内涵 “公民”一词起源于西方,其具有法律上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权利,是一个现代化的历史概念。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依法享有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
2、品质之一,影响着公民个体行为,公民意识的建设能有效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的发展。 公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意识,即公民对所属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等方面所持有的心理、态度、观念的总和,是个人对国家高度忠诚的心理状态。第二,法律意识,即公民所具有的与现代政治、文化、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精神,具体体现为认同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公共利益和法律尊严的意识形态。第三,主体意识,即公民对其在国家中主人身份的认同和感知,具体表现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是公民自觉参与各项国家和社会活动的意识
3、基础。第四、公德意识,即依据一定公共道德规范进行公共道德行为选择的认识,反映了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法制社会的重要支撑。1 二、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困境 (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家意识方面,大学生普遍高度认同我国的国家制度,为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对我国在复杂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表示担心,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制度、历史传统缺乏了解,据统计,仅半数学生明确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由此可见,大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感带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并非完全建立在对国家基本
4、制度、历史传统深入了解的理性基础之上的。 在法律意识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主法治诉求,但法律意识淡薄,且重权利轻义务,因而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较低。据调查统计,仅有半数大学生表示认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法治观念。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较弱,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可学可不学,且不愿意深入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主动寻求法律救助的比例甚低。但同时,有半数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前景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在主体意识方面,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正视和追求个体的独立、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但部分大学生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公民主体意识较弱,仅有 7%的大
5、学生表示清楚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不了解的比例占到 15.1%。此外,五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主动参与的意识不足,说明大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还有待提升。2 在公德意识方面,大学生是对社会公德呼吁最强烈的群体,他们对公德及其重要性有着清楚地认识,但缺乏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甚至有拒绝公德约束的逆反心理。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违反公德的行为明确表示反对和愤怒,但大多不愿意上前劝阻,有些甚至自己带头违反公共卫生、秩序等。 (二)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困境之原因 第一,家族观念过强影响公民意识的产生。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整体环境予以配合,然而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无不充斥“家文化”的影响
6、。在小家庭中强调“一家之主”的地位,民主氛围难以形成,在社会中我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家天下”的传统观念,即使在今天仍深入人心。以“家”为核心的生活模式,使得大学生所遵守的道德规范往往在私人联系中才发生意义。英国学者休谟认为, “传统的中国人只讲自己小圈子里的道德遵守家庭、朋友、熟人的道德规范,而一旦脱离这种血缘或类血缘的环境,到了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就往往对公共秩序中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熟视无睹” 。3 第二,缺乏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具体内容和应有重视。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糅合在高校德育之中。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参照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7、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自发开展,缺乏系统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实施计划。4另外,受到 “应试教育”模式的冲击,学校公民意识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没有厘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公民意识培养缺乏实践性。社会、家庭、甚至大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公民意识就高。然而,公民意识必须外化为一种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它需要实践,需要进行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训练和培养,才能知行合一。 三、国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现状及借鉴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全世界都面临的共同课题。了解国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情况有助于我国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一)美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美
8、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早在国家成立之初,就赋予了教育培养公民的神圣使命。美国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特点体现为:(1)强调政治性。美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以 “宪政式民主国家培养有能力并负责任的社会、政治参与者” 为目标,以民主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以自由、民主、责任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2)注重实践性。各地政府会拨出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志愿服务,在社区服务中培养公民意识的实践与技能,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3)增强渗透性。对美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宣传贯穿于所有场所、人员、时机之中,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依靠全社会力量来提高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9、。 (二)新加坡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新加坡是一个种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国家,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十分重视儒家文化教育,将传统的“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中华文化价值观与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相结合,形成具有新加坡特色的 “东方价值观” 。 (2) “国家认同”在其公民教育中处中心位置,区分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在文化上采取多元教育政策,但在政治上强化“认同新加坡”这一概念,以维护国家完整与统一。 (3)推行的多元文化下的共同价值观的公民教育,1991 年新加坡政府就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为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植、尊重个人;求同
10、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四、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环境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公民意识必须经过其内心的认同转化为情感和意志,才能在实践中外化为习惯和行为。5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相结合,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就社会环境而言,应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维护法律尊严,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同时还要弘扬社会正气,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运用舆论的力量优化社会环境,强化公民的角色宣传,让大学生对公民身份意义的无处不在形成切身感受与深刻体会。在学校中,公民意识的培养应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
11、、生活相结合,通过校内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日常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潜移默化地强化大学生国家意识、法律意识、主体意识和公德意识的培养。家庭则应从日常生活小事着手,营造民主的信息交流和成长环境。只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 我国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公民素质和公民精神的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完整体系。首先,要加强国家认同教育,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内化对国家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将爱国情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其次,加强法律意识教育,让大学生从政治层面和生活层面全面了解
12、法律规范和作用,明确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建立起法律至上、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观念,从而推动我国公民权利观念现代法制观念的培养。第三,应健全公民主体身份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公民身份本身的内涵和意义,协调公民个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要将追求的着眼点局限于个体角度,而要促进个体和社会、国家共同发展。第四,应通过多种渠道将公共道德内化于大学生的行为意识中,提升他们的主动参与性,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三)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 新时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但公民意识弱,他们大多能对符合公民道德的观点和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但缺乏自身主动参与的意
13、识,甚至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抱有逃避的想法或心理。因此,应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工作融入公共活动实践中,引导他们进行公民行为训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升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强化他们的对公民概念、公民精神、公共关怀等的认识和理解,实实在在地将公民意识转化大学生为日常的具体的行为模式,而不再是抽象的概念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礼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 李俊卿.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证研究与培育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0(11). 3(英)休谟著,曾晓平译. 道德原则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 / 5 谢安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09(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