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枞阳浮山摩崖石刻病害成因的考古调查报告摘 要通过考古调查,分析安徽省枞阳县浮山摩崖石刻病害构成的因素,梳理出病害种类,为保护与维修浮山摩崖石刻提供依据。 关键词浮山摩崖石刻 病害 调查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24-01 一、引言 浮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的枞阳县浮山镇境内,海拔 165米,面积 15 平方公里。三面环水,远望犹如一叶轻舟飘浮水面,构成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梦幻境界,古有“海上蓬莱”之誉。是一处集古火山、文山、佛山为一体,以火山地貌、摩崖石刻、佛教建筑、名人遗存等胜迹为特色,以奇峰、怪石、幽洞、珠瀑等
2、景色为奇观,并与优美的河湖风光相映生辉的风景名胜区。 步入浮山,奇峰削壁可览题字,幽岩怪石可见铭文,古道曲径可观石刻,溪底涧边可赏摩崖,散布于全山上下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达480 余块,分布密集,作者广泛,书体兼备,内容丰富,具有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宗教文化、历史地理等等多学科的重要价值,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宝库和珍贵的文化遗产。2013 年 5 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 2 至 3 月份间,为全面弄清浮山摩崖石刻的保护现状、保存现状和环境风貌,县文物管理部门对浮山摩崖石刻面临的病害考古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石刻年代久远,且大都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不少石刻均出现了不同程度
3、的病害。 二、病害构成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石质特性。浮山山体主要有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石色呈浅红色或肉红色,石质摩氏硬度在 56 度之间,坚硬抗腐蚀,研磨性强,是天然的、较为理想的雕刻材料。但由于岩体往往为层状或板状结构,其间含有一定厚度的岩浆岩,上下叠压,层间错动,在多韵律的夹层中形成了稳定性较差的石质软弱层。随着岁月无情的变迁,软弱的岩层承受着弯张破坏,塑性变形,致使岩石按层理开裂,对石刻产生较大的损害。 2.气象变化。 (1)该地区历史最高气温为 41.9,历史最低气温为-13.5,年最大温差在 50以上。岩石为不良导体,如此大的升温降温再加上较长时间的霜冻期,会导致其内部
4、温度的差异,热胀冷缩致使岩体表面崩裂、裂缝、风化,形成砂砾岩而渐渐剥落,石刻的受损系数不断增大。 (2)不少石刻镌刻于巍峨耸拔的山峰和突兀峭削的崖石之上,强大的山风可剥蚀岩石表面的疏松部分使风化向岩体深处延伸,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溶蚀的坑洼,使石刻层层脱落。 (3)石刻所处地域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夏季雨量多且频繁。一方面,雨季尤其是暴雨机率高、降雨集中的梅雨期的到来,雨水径流量增大,或形成水流痕迹,或将杂物冲入处于低洼之地的石刻而滞留覆盖结垢,或在其内形成大量积水而全面侵入岩层,雨水的直接淋浸和冲刷均会造成岩体表面抗风化能力的下降;暴雨、融雪形成的破坏力强的山洪,往往会伴
5、随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轻者造成岩体裂缝失稳,重者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对石刻造成不可逆转甚至毁灭性的极大破坏。另一方面,渗入石刻岩体的雨水,在日照下不断地向外蒸发,会导致岩壁产生小的裂缝;到了冬天,这些水又会转为冰冻,产生冻胀压力,撑裂岩石,到冰融化时,表面会不断形成空隙发生冻融侵蚀。雨水的作用加剧了浮山摩崖石刻的风化。 3.生物侵害。 (1)刻于山崖高处的石刻本体间生长着的各种深根系植物,硕大粗壮、发达的根系侵入岩壁,导致岩体开裂、松动。 (2)火山熔岩具有的多孔呈蜂窝状、粗糙不平、亲水强的等特征,为细菌微生物提供了稳定且最佳的生长环境;再加之覆盖面积广的浅根系植物的茂盛,又使微生物
6、的繁殖和滋生蔓延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细菌等微生物的侵害,使石刻表面长期黏附着一层层黑色、褐色和绿色的苔藓类物质。另一方面,这些微生物物质在新陈代谢的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酸性物质持续不断地对岩石表层进行腐蚀。这是使石刻岩体受损而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4.动物痕迹。浮山景区植被茂密,古树参天,已成为飞禽走兽等动物栖息之地,在美化景区环境的同时也给石刻表面带来了禽兽粪便等大量动物的活动痕迹。这些痕迹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摩崖石刻的观赡性,其所含的酸性物质也加剧了石刻受污染部位的侵蚀。 (二)人为因素 1.大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和粉尘等污染使岩孔裂隙率和吸水率增大
7、,机械强度减小,体积膨胀,导致二氧化硅流失,抗腐蚀性能减弱。值得关注的是,大气污染造成的另一严重后果就是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它带来的灾难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建筑设施、田野不可移动文物等都有着直接和潜在的危害,如欧洲的许多文物古迹如巴特农神殿、伦敦英王理查一世的塑像以及其他珍贵的古代纪念碑和雕像,都不同程度地遭受酸雨的危害,而使其面目全非。浮山摩崖石刻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工业比较发达和雨季长、雨水多等原因,近年来酸雨频率大幅飙升,已成为我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酸雨这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对石刻的承载体山岩石壁的浸润可以造成严重的粉碎性摧化渐变,使其风化加速直至
8、永久消失。 2、其它因素。 (1) 、历次战争、政治运动和以前的老建设工程对石刻破坏严重,破坏的特点一是快速,二是彻底,致使石刻或整体消失,或局部荡然无存,或字迹被铲。 (2) 、山上的佛寺等建筑物基本上都依岩(洞)而建,一度曾成为国营林场的驻地,现今又为佛事活动之所,林场职工、寺庙僧侣在此支台搭灶,烧火做饭,再加之千年香火延续,石刻表面沾满烟灰,有的被烟熏得漆黑,字迹无法看清。 (3) 、山边有公路沿山脚而过,山上顺山岗又修建了可达山顶的上山公路,汽车带来的尾气、震动对石刻的保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外,一些石刻存在人为刻画、踩踏等现象。 三、结语 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致使浮山摩崖石刻存在积尘、结垢、烟熏、刻画、磨损、风化、粉化、老化、溶蚀、蚀空、生霉、变色、残缺、起翘、裂缝、断裂、空鼓、危岩、松动、生物覆盖、动物痕迹、水流痕迹、水锈结壳、表面泛盐、盐性沉积、鳞片脱落、片状剥蚀等病害种类。通过对浮山摩崖石刻病害成因的考古调查和分析,希望能为今后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全方位的保护与维修以及长期健康保存提供些有益的依据,以达到杜绝和降低各种不利因素对石刻的损坏,确保浮山摩崖石刻本体及其环境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8 年. 2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古建筑石刻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