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两个不等于的冷思考摘 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提供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 ,从而失去了“数学味” 。 关键词:数学;教学;冷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可喜的现象,多数教师的教
2、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课堂教学更民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课堂也更富有生命力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理念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也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
3、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 “情境”成了装扮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采用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新的玩具商店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几个。 (教师出示各种玩具,每个玩具上都有价格标签。学生表现特别兴奋,因为他们对玩具情有独钟。这个情节可以说收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后面的过程就有些走偏了。 ) 师:你最喜欢那一个? 学生纷纷讲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师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又继续问。 师
4、:如果你去买玩具,最想买哪一个,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又纷纷讲自己想买的玩具,并汇报价钱,又有十几个学生作了回答。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是在教学“认识人民币” ,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 10 多分钟,学生却还不知要学习什么。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说话课?“情境”真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我们都知道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教材中设计的买玩具情节,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教师在这里却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会对后面解决重难点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吗?这样的情境显然是不恰当的
5、。 其实,在出示玩具后教师只要提问:你喜欢这些玩具吗?看到这些玩具和它们的价格,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老师引导:聪聪和明明也来玩具店了,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聪聪:我有 35 元,买一个大象(价格 2 元) ,还剩多少钱? 明明:我有 20 元,如果买一个布娃娃(价格 35 元) ,还差多少钱? 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35-2= 35-20= 然后学生探究算法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6、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具有激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所创设的情境中应蕴含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数学信息、数学内容,同时情境的创设应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也就是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激趣” 、 “蕴含将探究的数学信息”和“联系生活”三方面来综合考虑,创设具有真正价值的数学情境。 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 “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
7、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注与青睐。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有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反映在公开观摩课教学中。然而,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 。 曾听一位教师上克和千克 ,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 、 “我想称钢笔” 、 “我想称雪碧饮料”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开起了小差(讲空话、摆弄天平等) 。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景况下逐渐
8、延续 师: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 生 1:“我们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 8 克。 ” 师:“竖笛的重量只有 8 克吗?” 生 1:“好象是 85 克。 ”(在组内同学的轻声提醒下,生 1 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这里的合作学习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小组内会为“称什么”而费煞周章?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二是为什么小组称量物体重量时会有人开小差?小组汇报时连竖笛究竟是 8 克还是 85 克也弄不清楚?原因定然是小组内没有合理分工,即没有专人看刻度、没有专人做记录。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从中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合作”只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 参考文献: 1刘晓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年 31 期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年 03 期 3曾兰蓉.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三力”J.新教育,2009 年 01期 4小学生之友.小学生之友(中版) ,2010 年 Z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