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58KB ,
资源ID:1611832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118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家庭视角下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失衡原因及对策初探①.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家庭视角下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失衡原因及对策初探①.doc

1、家庭视角下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失衡原因及对策初探摘 要道德心理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过程。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具有健康的道德心理,但却不能忽视他们存在的知行不一、道德热情与冷漠并存、道德意志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道德心理失衡问题。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家庭角度着手,来分析他们道德失衡的原因,构建良好的家庭模式解决他们道德心理失衡问题。 关键词家庭视角;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失衡 中图分类号:D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85-02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人才储备的关键,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建设意义重大。但是,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和道德方面显现出来的一系列问

2、题越来越让人担忧。尤其是道德心理失衡,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重大阻碍。如果任由道德心理失衡在大学生群体蔓延,必将对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家庭角度深入分析形成这种道德心理失衡的原因,并思考解决办法,以期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失衡的理解 (一)道德心理 道德心理在伦理百科辞典中,意为人们在道德方面的心理状态,是道德意识的一种表现,它主要包含与道德相关的情感、情绪、气质以及意向等;中华伦理道德辞典将其解释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笔者看来,道德心理实为一种感性的、较低层次的社会道德意识,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道德生活以及社会道德关系直

3、接的、自发的、不深刻的一种反映,它交织着人的心理和社会道德等多种因素。 道德心理不是一个纯粹的静态心理,而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它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它以社会认知为基础,以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为背景。它是人们在接触其他道德角色和道德现象时,形成的对道德的理解以及道德现象的评价。根据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大学生这个群体的道德认知应属于第三个水平的第五、六个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以及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属于道德发展的较高阶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彼此的行为进行评估时的内

4、心情感和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行确定道德方向、行动方针,战胜道德行动中的挫折,为达到预期道德目的所需的心理特征。例如,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刚毅、果断等。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在道德意志支配下产生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大学生道德心理着重研究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心理反应以及他们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规律。 (二)道德心理失衡 道德心理失衡是指在内外部成分的共同影响下,主体的道德心理各个过程内部以及各过程之间冲破原有平衡,呈现彼此对立、不均衡发展的势态,形成一种不健康的道德

5、人格。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统一 大学生大都具有较丰富的道德理论知识,善于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并能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但是,当需要他们做出与道德认知相匹配的道德行为时,知行之间便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即知行不一。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做人应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但这样的道德认识并未推动他们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考试作弊、无视课堂纪律等行为数见不鲜。不难看出,一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认知转换为道德行为时,出现部分认知被闲置的问题。另一调查显示,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有 90%的大学生选择了“有所触动,但不会主动劝阻

6、” 。在问及 “自己有多少违反社会公德的坏习惯或者不好的意识”时,超过50%的人认为“总是有的,但很容易原理自己” 。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面对同一情况时,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采取双重标准,也表现出知行不一。 2.道德热情与道德冷漠并存 我们知道,经过严格选拔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他们不仅知识文化水平胜同辈群体一筹,而且他们整体道德修养也明显高于同辈群体,具有较高的道德热情。据笔者 2012 年当代大学生义务观调查表明18.6%的大学生表示“关注”时政要闻,33.7%表示“比较关注”时政要闻。问及 “当见到如偷窃,抢劫,失火等紧急情况时,你会怎么做”时,40.9%的大学生会选择“报警并协助处理紧急

7、情况” ,17.5%的大学生会选择“报警” 。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义务感,这种高级的道德情感值得赞赏。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群体存在的道德冷漠。据笔者 2012 年当代大学生义务观调查显示,不了解在校大学生义务的人占 50.7%,在公家车上不会主动给老如病残孕让座的有 1.7%。另根据大学生道德选择状况调查显示,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有 29.6%选择“个人利益优先” ,仅有 14.8%选择 “集体利益优先”。这种缺少爱心和同情心的心理实则是道德冷漠的表现。这表明,道德热情和道德冷漠共同存在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之中。当道德冷漠居于主导地位,大学生就会表现为缺乏责任感

8、、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心理失衡随之出现。 3.道德意志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黑格尔曾说:“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 ”可见,意志对于个体按照既定目标改造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大学生道德选择状况调查显示, “去帮助弱者面对亲友的劝说你会怎么做” ,31.4%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 13.8%还会“劝说亲友一起帮忙”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遵从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此时,道德意志表现出独立性一面。据调查“2013 年大学生毕业逼近 700 万人,而用人单位却在消减招聘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

9、势情境,不少大学生随波逐流改变了原有职业理想,选择与自己理想相去甚远的工作。更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碰壁后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为减少个体原则的成本,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念,选择与大众相似,道德意志表现出的依赖性明显。 道德心理是道德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一旦大学生道德心理失衡,将直接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陷,并由此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二、家庭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失衡的原因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家庭的耳濡目染,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家庭的影响可能伴随人的一生。可见,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失衡问题的出现,是受他们幼时、中小学阶段家庭环境的影响逐

10、步而由量变到质变所致,具有跨时间性。为此,寻求他们道德心理失衡的原因便不能单独分析某一阶段,而要置于他们从小成长而来的整个时间之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地方,是最早形成道德认知,培养道德心理的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家长的行为习惯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都会对孩子的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 “养不教”:家庭教育方式之过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民主型、权威型、放任型、溺爱型四种。民主型表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平等,彼此信任尊重,有问题能相互听取意见协商解决;权威型则是家长对子女有合理要求,对孩子进行的行为做一定限制,并且为孩子设定行为目标,督促子女服从和达到目标。生活在民主型和权威型教养

11、方式中的孩子,有主见,自控能力强;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有积极助力作用。放任型的父母对子女的言行举止没有进行必要的约束,任其自然;溺爱型体现为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和宠爱,多是无原则的袒护和满足孩子要求,子女成为家庭的主导。在放任型以及溺爱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表现出软弱无能、任性、自以为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这会导致他们道德情感变得低落和冷漠以及道德意志变得多变和薄弱,从而使其在道德行为上产生懒惰。此外,在家庭的教养方式上,家庭成员间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性,子女在接受教育时无法确定一个遵从目标,造成他们目标的混乱,这也影响他们健康道德心理品质的养成。 (二) “教不严”:父母示范之过

12、 曾经有一则广为人知的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著名行为学家班杜拉认为,一个人通过观察、模仿就能学习到他人的行为反应,模仿学习是人们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各种行为不论是适应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后天模仿习得。可见家庭中父母的榜样示范对孩子的影响至深。 人一生大部分时段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父母是子女社会化的第一任导师,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他们的道德行为影响着子女的道德行为。部分家长不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自身就有某种不良习惯或不轨行为,道德行为缺失。同时对子女和自己采取双重标准,对子女要求严格,对自身要求松散或没要求,这使得子女形成错误的道德认知,家长不

13、良的道德示范为子女提供了直接模仿不良行为的机会。 当子女出现道德认知偏差或不良行为,家长不以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而采取默许、包庇等方式处理。这种放纵使得子女不断学习和强化这种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以致形成与社会价值观相悖的道德品质,为道德心理失衡埋下隐患。 (三) “教未果”:沟通之过 安得鲁 S.葛洛夫说过:“我们沟通得很好,并不是取决于我们对事情述说得很好,而是取决于我们被了解得有多好。 ”可见沟通是为了解彼此,在家庭关系中表现为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顺畅程度会直接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在实际生活中不少父母与子女沟通时忽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缺乏对子女的真正了解;他们习惯从自身出发,用

14、命令式的方式要求子女。这种交流方式极易导致自尊心和自主意识较强的子女出现超限逆反心理,进而致使其心理失衡。同时,子女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也会急剧减弱,这使得父母对子女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指导和纠正变得困难。 工业文明带来男女地位的平等以及角色的变化,也给家庭教育子女的功能带来冲击。在生活压力增强、竞争加剧的当代,家庭中的父亲不能单独胜任供养家庭的重担,母亲也承担起供养家庭的责任,专职教育引导子女的角色弱化。这样的变化给子女教育带来一定影响,父母亲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沟通或者给予子女物质满足而忽视精神的需求,留守儿童等现象出现。子女与父母长期处于一个沟通不畅的状态,彼此不能深入了解。这样,子女长期处

15、于一个自我探索、独孤成长的环境中,不良的道德观念便会乘虚而入,使他们的道德心理紊乱。 三、家庭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健康道德心理的培养 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结合而成充满亲情的社会组织,对个体的影响至始至终,包括道德心理的养成很大部分也是通过家庭环境潜移默化而来。为此,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道德心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平等温情的家庭关系,从大学生还处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做起。为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主体意识需求强烈的大学生予以情感支持、科学引导,促进他们道德心理的良好发展。 (一)构筑良好的家庭关系 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建立需要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和正义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在非独生子女的家

16、庭中,要做到平等和公平即父母对待子女要“一碗水端平” ,不能表现出对某一子女特别偏爱。让子女都能平等的感受到来自父母亲情的关爱,这对于他们从小健康道德认知和心理的形成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自尊情感需求上升,此时的他们更需要来自家庭温情的关怀,而当代大学生大都到高校独立的生活学习,平时少有时间与父母亲密交谈。为此,父母需要利用好假期以及平时的语言交流传递关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和疼爱的。此外,父母在向子女讲授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时,需改变传统空洞的说教形式,摒弃你说我听专制型的单向沟通方式,以避免激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子女在他们的社会过程中,能很快的接受新的知

17、识、观念、道德要求,这一变化也要求父母充分意识到,而子女也还依然要向父母学习如何做人。在与子女沟通时父母不仅要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更要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合理定位自己与子女的关系,充分尊重子女的主体性,以朋友的角色进入子女内心世界,充分进行双向互动,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变化;通过有效的沟通更加深入的认知彼此,以传递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公正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合乎社会价值要求的道德品质,保持健康的道德心理。(二)提升父母自身修为 孔子在大学中曾说:“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 ,即父母要对子女进行教育,先必须提高自身修为。首先,父母要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做好自我教育。平时要多

18、主动学习,多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有条件的父母积极参加各类关于道德以及大学生心理的讲座,多看相关的书籍,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能把握住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状况。其次,父母要提升自身的行为素养,提升自我要求。古人云:“言谈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可见父母行为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父母行为示范也是家庭德育的主要手段。因此,父母更应注重自身的行为表现,不要在子女面前实施吵骂、打架等刺激他们心理的言行。作为父母要做合符社会价值所倡导的道德之事,使自身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保持一致性,拥有坚定独立的道德意志,有责任担当,并富有道德热情。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榜样。 近年来,大学生

19、道德心理失衡越来越普遍,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这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稳定和谐带来巨大隐患。家庭德育教育是解决当代大学道德心理失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任何事物都强调整体性,因此要真正解决当前面临的道德心理失衡问题,还需积极地从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寻求办法,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生健康成才,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 2 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传有.伦理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8-340 3阎嘉陵,颜世富,孙时进.当代青年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李海霞.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分析与德育实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5周顺文.当代大学生家庭德育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年 04 月 6吴寒.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年 05 月 7李欢.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D.吉林大学,2013 年 4 月 8顾越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 年第 06 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