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对策摘 要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调节农业市场供需平衡,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村网民数量逐渐增加,网购市场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平台得到了大力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农村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不健全,供需不对等,电商人才匮乏也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应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合理规划物流配送网点,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农村的国际化。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2015 年 3 月 5 日上午十二届
2、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应积极促进互联网与各行业的结合,提高各个行业的创新能力,是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可见,政府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在提升产业效能方面的作用,而农业又是我国三大产业中的重中之重。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一项有利于民生的举措。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交易。农村电子商务是农业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是创新型农业以及高效农业的体现,也将会成为解决三农
3、问题,消除城乡差异,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步。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 1.农村在实现信息现代化的同时,电子商务调节农业市场的供需平衡,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在农业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顺应节气气候的变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蒜你狠”和“姜你军”这些典型语录都是农民在无力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时,无奈的感叹。市场经济下,个体农民与大市场之间存在着供需差异,致使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促进信息的传递与互动,农民在干中学,掌握的技术知识越多,获取知识的水平就越高,这个群体逐渐成长,群体互相学习的规模效益也会更加促进信息的流动。农民掌握了最新的市场需
4、求,才可以根据需求制定生产的计划,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供需平衡,促进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电子商务能够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实现农业的国际化。经济的全球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农业。农民面临的不仅来自于国内同行间的竞争,还有国外同行的竞争。电子商务使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会自愿地学习相关的电脑操作技巧,电子商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农村的国际化。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1.有利因素 (1)农村网民对于互联网的应用逐年提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截至 2015 年,
5、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 1.86 亿,较2014 年底增加 800 万人。2014 年 12 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2015 年 6 月这一比重上升至 27.9%。同时,2015 年 6 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30.1%,较 2013、2014 年末分别上升了 2%、1.3%。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仅体现在使用网络的人数增加,同时还体现在使用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购物的人数增加。从图一可以看出,从2009 到 2012 年,农村使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以及网上支付的人数持续增加,其中 2012 年的网上购物与网银的使用率比 2009 年增加了 10%。可见,农民网民人数逐年提
6、高,对于支付方式以及购物方式也存在影响,电子商务正在渗透农民的日常生活。 (2)网购市场发展迅速。从阿里集团的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网购的占有率仍然比较低,农民反映对于网购存有不信任以及不安全的感觉。但是,农村网购的发展比较迅速,目前村民年网购消费金额在 500-2000 元间,酝酿着更大的成长空间。 购市场总量 2014 年约为 1800 亿元,预期 2016 年将达 4600 亿元。这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关系,国家推动了“家电下乡”等行动计划,让更多的老百姓用得上电脑。同时,农民现在的收入也逐年提高,网上的商品品种繁多,线上商品的价格又比线下商品价格低廉,促使了农村网购市场的潜
7、在增长。 (3)电子商务平台得到了大力建设。在互联网+的号召下,与农业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到 2014 年底,涉农的电子商务平台达到了 3 万家,专业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占据了其中 10%。这其中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综合的电子商务平台,例如淘宝天猫等,都开辟了专门的农业板块,全国乃至海外的农副产品均可在网上购买,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资源的分配。第二大类就是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例如,中国特色农产网,农产品信息网,新思农网,华夏农业网,中国农产品交易网等。这均能体现出涉农的电子商务平台得到了大力建设。 2.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不健全。农村一般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8、交通不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滞后,所需要的生产工具或是基础设施就也相对滞后。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个村子可能滞后一个电话或是一台电视,能用上电就已经实属不易。农村的基础设施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和城市是有差距的。同时,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一般吸收投资的水平也较低,地方政府如果没有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又吸引不到投资,只会变成恶性循环。交通不便,也会导致与外界之间的流通受阻,最明显的就是农作物运不出去,而快递又进不来,物流链不完整,物流体系不健全。 (2)农村电商人才匮乏,欠缺有效的培养机制。农村的工作环境与待遇不能吸引青年毕业生,每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高校学生数以万计,而真正能留住这些毕业生的地方都是待
9、遇好,升值空间大,适合个人发展的地方。国家或是地方政府并没有提供在农村地区就业的政策倾斜或是鼓励。其次,现在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本来人才储备不足的农村,就丧失了更多的青壮年人力资源,留下的大多是小孩儿或是老人,这不利于就地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外来引进与就地培养均面临较大的困难,致使农村的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不足,严重匮乏。这同时也反映出了,电子商务方面人才的培养机制是空白的,需要国家、地方、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的努力。 (3)农村电商平台与农民需求不统一。国家在实施“金农工程”以后,农村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迅猛。在 1997年,仅仅有少于 200 家的惠农网站成立。2001 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
10、2200 家。在 2005 年,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变为了 4372 家农业电商平台。在 2009 年,中国就成了超过 8000 家的农业电商平台,农业网站成几何式的增长反映了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变化。真实的数据显示,约 70%的农民仍旧习惯于靠自己积累的与商贩之间的关系出售农作物。这显示了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是非常缓慢的,硬件与软件的缺失使农民不适应新的销售方式与物流链。同时,电商平台自身也有不足,并没有完全契合农民的需求,所以并未普及。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途径 1.加强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通信、交通和环卫等几个方面。农村除了依赖于国家和地方上的财政
11、拨款与支持之外,应大力地扩宽经济来源。农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筹集资金:第一,鼓励乡镇企业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第二,通过电子商务的项目,可以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出一定的款项,项目运作的收益可以用来偿还贷款第三,通过招商引资的项目,可以利用农村自身的一些农业特色或是人力资源特色,将优势的资源引进来,支援经济开发的同时,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2.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 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物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各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相关人才的参与。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体制刻不容缓。这个培养机制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可以“走出去” ;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来
12、” 。 “走出去”意味着善于发现电子商务方面的可塑人才,根据当地电子商务发展的程度以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向培养。例如,有些人擅长于电子线路,他们可以送出去学习如何布设网络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当地的需求以及农民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建立有组织的物流配送网点,服务于电子商务平台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物流配送体系一定要配合好,要建立有组织有秩序的物流配送网点。农村首先应当修好路,道路通畅,车辆的进出就有了保障,商品流通也就加快了。其次,许多在外务工的人员,做的都是体力活,也没有社会保障,农村物流需要许多配送人员,应当给予不低于出外务工的工资,就肯定有青壮年愿意在农村从
13、事运输或是配送服务。同时,要建立县-乡-村一体化的物流配送网点,每一级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程度,设置相应人数的配送人员,保证商品可以到达每家每户。 四、结语 政府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在相应的网络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应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企业应该响应政府的号召,尤其是电子商务相关的公司,应该在资金与人才方面给予政府和地方支持。高校每年都有许多电子商务的毕业生,可以在招聘会时与地方政府合作,号召农村学生支援家乡建设。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应该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张振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国际商务论坛,2015(13) 2郑英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村民信息消费成长效应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3李志刚.扶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及促进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2007(1) 责任编辑:刘玉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