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应该立足于课内,放眼于课外,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寻求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联系,全面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渠道。在实践中,我对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进行了研究,下面就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探索。 一、课内指导方法,学会阅读 如果说课内阅读主要是指导“精读”的话,课外阅读则是“博览”;显然,课内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更需要学生在课外博览群书中去运用和发展这种能力,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提倡自主阅
2、读 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2.注重方法指导 “得法于课内”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
3、方法,如: (1)精读与略读。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求学生在感触最深处进行圈点勾划,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我们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交流学习结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摘录与随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要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对于自己深有体会的地方要写一写读书心得或随感等。教师
4、要给予批改,进行激励评价。这样就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而收效甚微的不良的读书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3)欣赏、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优美之处,可以是语言文字本身,可以是文章写作方法,也可以评论人物。同时要向学生渗透“不唯书、不唯上”的读书态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会在批判中阅读,在欣赏中阅读。 (4)诵读与背诵。我校早上半小时晨读内容是“读经” 。对于有的经典语言,意义深奥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我们也不要求学生理解,只要求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能背就背下来。对于其它课外读物,我们也
5、大力提倡学生熟读成诵,多记多背。 3.培养阅读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课内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二、课外拓展空间,广泛阅读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多渠道保证阅读资料的来源: (1)利用学校图书馆。为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在下午课
6、外活动时间向图书馆借书,学生既可在阅览室看书,也可将书籍借走。 (2)建立班级图书角。途径有三条:一是请学生自己捐献一本或几本书,书籍要求有一定的质量,避免捐献一些小人书、作文书、课本参考书等,捐献书籍者即可成为图书角的会员,享受向图书角借阅图书的权利,形成资源共享;二是老师也向读书角捐献了一些有质量的书籍;三是请班级每学期支持购置部分书籍。图书角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三、课内外链接,提高阅读质量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课外读物
7、非常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课文为“经” ,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 ,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 1.课前拓展,打好基础 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找准拓展点,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把所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到“书香卡”或读书笔记中。课上,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 2.课中拓展,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学生在理解“史铁生患病之初脾气暴怒无常和在
8、母亲去世之后,在母爱的召唤下,他懂得了感恩,学会了乐观,也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这部分内容有疑难。于是,教师出示史铁生写的病隙随笔的部分内容,既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减缓了坡度,又架起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3.课后拓展,增加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后,要求学生“找其他的希腊神话故事读一读”;在学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在教学迟到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后,教师可建议学生阅读希腊神话 。教师还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平行迁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物。 教师既要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取得课内外结合的实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教师须精心备课,了解书籍来源,并尽可能的广泛阅读。 以上,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信,只要我们以课内阅读为基石,有意识、有系统地渗透课外阅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