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质量管理与企业发展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产品的质量差别化日渐缩小,而市场的评判也不再深人科技指标, 转而更注重外在化的企业形象,由此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成为影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182-01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质量管理的有效模式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现代企业,质量体系的建立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制造过程、辅助过程和用后处理等过程的质量管理为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提供了保障。 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
2、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1978 年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最初的“质量月”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 QC 质量小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质量管理的有效模式和科学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入 21 世纪,世界各国质量界、企业界十分重视质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人类已经进入新的千年,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已经步入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创新融合和变化无常的新世纪,已呈现在我们面前。新世纪、新质量、新文化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强烈呼声:质量是我们的共同的语言。让质量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让质量成
3、为我们的日常行为准则,让质量造福于人类,既是质量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又是广大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适应新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要求,推动企业大力加强质量管理既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实现永续经营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后的我国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机遇是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向。这一转向造就了一大批兼具“勇敢” 、 “勤劳”品质的创业者,他们大力开拓新的领域,开发新的产品。对经历了长期“买不到东西” 、 “没东西可买”的普通百姓而言,细究质量、精挑品牌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商品相对稀缺,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路,厂商基本不必过于担心质量,所谓的“
4、质量标准”也往往被忽视,这也导致了初期繁荣中“要产量不要质量”的无序现象。在这个阶段虽然有人从西方引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与理论,但并未受到足够普遍的重视。用户也缺乏相应的权利意识,往往不自觉地承担了劣质产品所造成的损失。接下来的阶段是从商品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初期。在这一阶段,商品稀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逐渐转为商品过剩、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普通百姓开始有了挑选商品的强烈需求,成长为理性化的顾客,他们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企业开始面临竞争的压力,只有通过竞争才能生存,他们必须主动地进行广告、促销等宣传、经营手段的创新。在厂商一代理商一经销商一用户的商品流程中,质量信息不对称(逐
5、层递减)的格局逐渐走向均衡。与此同时,各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用户开始有能力就劣质产品所造成的损失要求赔偿,厂商将最终为劣质产品负责。另一方面,随着外来资本、商品、信息的涌人,我国企业受到极大的震撼。有人开始担忧:一旦没有了关税、政策的保护,中国的企业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在国人心目中, “进口”通常意味着“优质” ,更深一层, “进口”甚至还往往意味着“价廉” 。在上述背景下,一些企业迅速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另一些企业则意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重要性,并开始自觉地从国外引人“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日本、西欧、美国的经验先后被引介到国内,一些成功的合资企业
6、如 P&G、Motorola 等被直接当作效仿的对象。 近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多次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对外开放、国企改革、加人世贸等举措一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众多企业无所适从,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问题的焦点只有一个: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游戏规则是:得市场者得胜利。 与国内频繁变动的经济环境及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适应,中国的老百姓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迅速摆脱缺乏权利意识的最初阶段,成长为具备理性选择能力的顾客群体。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 “顾客就是上帝”已不只是商家用于招揽生意的口号,更成为顾客日益坦然的自我定位。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得到顾客的肯定就意味着占有市
7、场,因此,“以客为本”又成为新一轮的经营宝典。许多企业家不再将“全面质量管理”视为“不合国情” 、 “过于超前”的理论,他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同时,认识到仅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已不够,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从只重视“质量的管理”深人到强调“管理的质量”阶段。 市场经济中的最终裁判者是市场与顾客,而非厂商的专业水准。当企业规模、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品质量的差别已不再悬殊,市场(顾客、用户)的评判往往并不深人科技指标,而更注重外在化的企业形象。塑造企业形象是一个需要策划、设计的系统工程,产品质量只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方面。 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缺陷。这表现在:偏重产品的质量标准等硬条件,而忽略服
8、务、环境等软条件;强调投人市场之前的管理,往往忽略之后的跟进;强调科技化,较少重视人文关怀等多重、复杂因素;强调完善而缺少创新。注重“管理的质量” ,无疑是对强调“质量的管理”的支持、深化及补充。那么,如何测评管理的质量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服务质量。优良的服务质量是衡量管理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追求产品质量的深化、全面化与立体化。二是培训水平。高水平的培训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管理质量高的企业通常都十分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一些高科技企业如联想集团甚至将培训的范围拓宽到代理商、经销商与一般用户。三是应变能力。能够设计并满足市场的多重、复杂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这
9、是管理质量高的一种表现。四是战略规划。具备长远、持久、高效的战略规划是一个成功企业必不可少的条件,战略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管理质量的高低。五是创新机制。拥有能够激励创新的企业机制,从而保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招迭出,不落人后,是企业具备较高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管理的质量?就我国企业的状况而言,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转移管理焦点。相对于“质量管理”阶段,企业关注的焦点必须从产品转向人自身,要将员工技能、管理者素质的培养放到第一位。其二,拓展管理过程。企业应当将管理的范围从生产流程拓展至整个市场运作,注重产品进人市场后的持续跟进服务。其三,创新经营理念。从仅注重产品中科技含量的创新到注重服务、经营中人文因素的创新,注重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其四,建立危机意识。有人将危机解释为危险+机遇,意思是只有正确认识、评估危险,才能抓住机遇。现代企业必须积极掌握市场规律,分析市场形势,努力缩小管理盲区,了解市场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树立相应的危机意识。唯此,企业才能在克服危险的同时,抓住机遇。 参考文献 1 徐李孙,李德松.企业管理的新重心知识管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04 期. 2 邓虹,袁锦虎.浅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J.情报科学,2004年 05 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