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72.50KB ,
资源ID:1619469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194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形成及其社会治理功能.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形成及其社会治理功能.doc

1、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形成及其社会治理功能摘 要: 由于失独者的特殊心理特征及缺少有效外部干预,在特定机会结构条件下,失独群体以弱组织形式绕过体制屏障、建构群体认同、获得领导精英、招募同命人、克服资源制约,从而建立起基于“命缘”的联谊互助自组织,并不断分化出更多自组织。失独群体自组织在失独者的精神慰藉和社会融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政府缺位所造成的失独群体社会治理难题。但失独群体自组织存在诸如心理极化现象、过分依赖领导精英、缺乏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二次伤害及增强“失独”问题化等缺陷,建议政府正确认识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功能,扶持和引导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 失独群体;自组织 ;形

2、成;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G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1-0039-09 一、问题的提出 与群体外权力主体建立的他组织不同,自组织是“一群人基于自愿的原则主动地结合在一起”1。自组织具有独立性和主体性的特征,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的社会治理主体,能有效地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出现的社会治理的缺位,尤其是特殊群体的社会治理更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我国因疾病和意外等原因失去独生子女的“失独家庭”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

3、的特殊群体。王广州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截至 2010 年底,全国失独家庭约 100.3 万个。2已有研究及笔者的调查表明,失独者普遍表现出严重的失败、自卑、自责等消极心理,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也极其敏感,社会排斥(尤其自我排斥)感强烈,这些严重心理危机导致其行为封闭、社会交往内卷化,并促使他们产生“同命人”联谊互助的愿望和诉求。2003 年以来,各地失独群体逐渐发展形成了如上海“星星港” 、武汉“温馨港湾”等失独群体的实体性自组织,如“月亮湾”等失独者 QQ 群形式且线下活动频繁并具有一定组织架构的虚拟自组织。这些自组织开展失独者联谊互助活动,并为新失独者提供精神抚慰,发挥自助助人的

4、作用。3与此同时,从 2009 年起,各地失独群体自组织开始发起集体上访的维权行动,通过写联名信和派代表到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等相关部门进行集体上访等形式表达诉求,从而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更加明确具体的扶助政策和引起社会各界对失独群体的关注。可见,失独群体自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可发挥重要功能。对自组织的形成及其功能,已有研究做了一些重要探讨。陈红梅在 2005 年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通过互联网为媒介形成交流空间,获得身份认同、群体归属感和社会资本;4丁未在 2011 年从赋权理论视角考察中国稀有血型群体利用互联网建立自组织获得社会支持。5乜琪在 2014 年通过研究艾滋病青年群体发现,自组织对

5、成员抗逆力的建构和恢复起积极作用。6罗家德认为,基于信任关系的自组织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1总之,现有研究多从社会资本、社会支持、赋权、抗逆力建构等角度考察自组织的功能,而从组织建构探讨自组织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失独群体作为新出现的特殊群体,探究其自组织的形成机制、发展逻辑及其功能,对社会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罗家德总结自组织形成的五个步骤:一群人聚拢小团体产生小团体内部认同产生小团体形成一个共同目标并诉诸集体行动团体逐渐形成规则和机制来促进集体目标达成。1本文根据“五步骤”理论模型的逻辑,考察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形成。 本研究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个案访谈、座谈会、参与观察、文献法等方法收集资

6、料。2013 年 510 月,笔者先后多次在上海、江苏两地对失独者组织进行调查。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对两地 5 个失独群体自组织的 8 位领导、积极分子、参与者、志愿者以及 2 位计生信访部门的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形成过程 (一)自组织形成的“五步骤”逻辑 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认为,要解释某个社会事物必须追溯其最原始的形式。7从历史发生学的纵向时间序列上分析其最初产生的社会环境,才有助于解释其形成机制和发展逻辑。结合五步骤理论模型来考察失独群体自组织的起源。据笔者考证,失独群体自组织起源于上海。在失独群体未形成自组织之前,失独者个体呈原子状态分布,失独者之间没有发生社会连接和

7、互动。失独者发生聚拢是因孩子埋葬在同一个墓园。上海市一共有 52 处经营性公墓和骨灰堂8,成千上万的失独家庭最终会在这 52 处墓地聚拢。但并非所有聚拢的失独家庭都会发生互动关系。在失独家庭聚拢的 52 个墓地中,只有一个高端墓地的失独家庭首先发生了互动关系。聚拢在空间范围更小的高端墓地童子园中的失独家庭,并非自主地发生互动,这些聚拢的失独父母互动受到外在变量的影响。据受访失独者的叙述,墓地工作人员看见一些悲伤的父母经常到童子园悼念,经打听发现,他们具有相同的失独者身份。出于抚慰悲伤失独父母的考虑,FSY 墓地(以下简称“FSY” )于 2003 年为孩子埋葬在其墓地的失独者组织了一次聚会。参

8、加聚会的 10 个失独家庭“特别有共同语言和感受”,于是互留联系方式相约再聚。这意味着聚拢的失独者之间社会连接增多、社会关系密度提高。这 10 个失独家庭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并在内部产生群体认同。2003 年 7 月“XXG”成立。他们经过多次的互动,形成了一个共同目标抱团取暖、自助助人,并为此采取拯救同命人、参加社会公益、聚会娱乐等集体活动。为了实现抱团取暖、自助助人的集体目标,它形成了较完整的包括决策、执行、动员等组织架构,并形成了较完备的组织章程、规定和不成文约定等规则。2005 年, “XXG”正式注册为挂靠 FSY 的民办非企业组织。 “XXG”是全国第一个失独者实体性自组织,但更多失

9、独群体自组织则是以 QQ 群的虚拟形式出现。 第一个失独者虚拟自组织“XXY” (QQ 群)的出现跟“XXG”也有一定关系。 “XXG”在“网同网”开设了网上纪念馆, “XXG”的很多失独家长在这里纪念孩子,一些外地失独者也逐渐加入围观和在线聚拢,在跨越时间空间的虚拟纪念馆产生较高密度的互动关系。通过 XXG“网同网上纪念馆”相互认识且互动频繁的江苏镇江失独者“叶儿黄” 、哈尔滨失独者“心静如水”和远在非洲的辽宁大连失独者崔女士,在失独者虚拟自组织的建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9他们在虚拟网络空间形成小团体,建构内部认同和达成“抱团取暖、自助助人”的共同目标。2006 年 6 月,崔女士委托“心静如

10、水”在国内建立全国第一个失独者 QQ 群“XXY” 。10以上考察了失独群体的实体自组织和虚拟自组织的形成过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失独群体自组织的产生是单一源头。 (二)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分化与类型 单一源头说明了其他自组织都可以追溯到第一个自组织 XXG,它们产生于 XXG 的分化和扩散。随着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各个自组织开始出现分化。失独群体自组织分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上发生分歧,不同阶层地位失独者的诉求差异及其对未来的不同预期导致自组织在共同目标和集体行动上分化,最终出现自组织的分裂。如上海“YLW”失独 QQ 群是 2010 年 5 月从“XXG”分离

11、出来的, “WNDNH”失独 QQ 群是 2012 年 10 月从“YLW”分离出来的。表面上看,这些分化是由于自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主张上的分歧,实际上则是不同阶层地位失独者的需求和预期差异所致。整体上,“YLW”成员的社会阶层地位低于“XXG” ,而“WNDNH”成员的阶层地位又低于前者。二是虚拟自组织随着成员数量增加而出现互动的边际效果下降,并且线下集体活动很难像线上交流一样实现跨越时空,因此,分化出更多有利于线上交流和线下活动的虚拟自组织。比如,各地失独者在“XXY”上聚拢后,逐渐从中分离出来并建立本地的失独者 QQ 群,主要是以省级及以下行政区为单位的虚拟自组织,如上海失独

12、群、江苏失独者群、常州失独者之家。失独者在自组织里聚拢,并围绕着某个维度形成小团体,型塑内部认同和目标手段主张,然后裂变为更多新的自组织。 上海失独群体自组织的唯一源头是 XXG,YLW 的出现源于 XXG 领导层(即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分歧。双方围绕自组织的共同目标和实现手段产生激烈冲突,最终代表养老理念和维权主张的理事带领几十个追随者离开 XXG,建立新的自组织 YLW;在多次上访维权和权利主张获得政府回应之后,YLW 的组织精英趋向于与政府积极沟通而息访。2012 年,主张继续集体上访维权的失独者 L 先生与 YLW 决裂,带领追随者自创新的自组织“WNDNH” 。江苏的失独群体自组织起源

13、于第一个全国性虚拟自组织XXY,在 XXY 聚拢的江苏失独者创立了本地的自组织。江苏全省性较大的失独者 QQ 群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江苏失独者群” ,另一个是 2012 年 9月从中分出来的“江苏失独者相聚群” 。两个群的失独者多为重合,但两者功能定位不同,前者议题不限,后者仅限旅游聚会。地域空间大,决定了江苏失独群体自组织以地市、县市区等行政区划为单位。如南京的失独群体自组织“人间大爱”QQ 群,目前有 80 多个家庭参加,几乎全部为南京市鼓楼区失独者。 失独群体自组织出现地域性裂变、功能性裂变、特征性裂变等分化趋势。根据地域范围划分为全国性失独 QQ 群(如 XXY)和地区性失独 QQ群(

14、如 YLW、人间大爱) ;根据功能定位划分为综合群(如 YLW) 、维权讨论群(如无奈讨论群) 、休闲相聚群(如“江苏失独者相聚群” ) 、失独收养领养互助群等;根据群员特征划分为单身失独妈妈群、信教失独群(如“失独家庭的福音” ) 、 “49 岁以下失独群”等;根据包容性划分为封闭群(如“YLW” ) 、开放群(如“WNDNH” ) 。也存在有虚拟组织向实体组织转化的自组织,如建立于 2012 年 7 月的南京“人间大爱”QQ 群在2013 年 9 月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 三、失独群体自组织形成的机会结构 (一)体制障碍:弱组织突破 一群人的聚拢未必产生小团体,缺乏社会连接和互动关系的

15、人群仍处于原子状分布。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较为苛刻的政策环境使社会自组织的形成面临重重困难。11失独群体自组织之所以能突破体制限制得以形成并被接受,是因为失独群体自组织是一种弱组织。一方面,QQ 群等弱组织不需政府授权,另一方面,自组织结构松散。最初,上海的失独者想成立“同命人”组织,但组织注册的努力遭遇体制障碍和政府的维稳逻辑,慈善基金会、计生委、妇联、民政局等都拒绝作为它的挂靠单位。很多政府官员对失独者抱团取暖心存疑虑,把失独群体作为维稳对象。最后“XXG”注册成为一个与地方政府关系较好的墓地企业FSY 下属的民办非企业组织。以 QQ 群形式存在的自组织“YLW” “WNDNH”“江苏失

16、独者群”等都是资源动员能力较小的弱组织。这种基于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的虚拟组织不需体制同意授权,并且也不寻求正式注册。自组织以对资源(如资金、人员、办公场地)依赖较小的弱组织形式存在,克服了体制资源制约的困境。 (二)领导精英:自组织形成的关键变量 组织精英在自组织形成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12失独群体存在较多的组织精英。2003 年,孩子埋葬在上海高端墓园(即 FSY)的 10 个失独家庭通过聚会认识。这些家长属于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他们中不少人曾是单位的领导,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为失独群体自组织提供了领导精英。每个失独群体自组织都有几个“经济条件好、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的组织精英,这些精英一

17、般来自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具有较多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案例 1 上海 Y 女士,曾担任多家大型国企的负责人。2003 年, “XXG”最初组织者王女士请她出来组织活动,之后成为“XXG”12 个核心人员之一。2006 年第二任负责人鲍先生退出后,她被推举为临时召集人。2007 年成立“XXG”理事会,她成为主持工作的理事。 案例 2 上海 P 女士,下岗后曾在商城租柜台卖化妆品,后开办房产中介公司。2009 年底失独后向街道求助遭冷遇,后加入“XXG” 。但加入该自组织 2 个月后,因在养老维权理念上的分歧退出,建立了“YLW”QQ 群,成为失独者集体活动的召集人。 案例 3

18、 南京 Y 女士,曾担任 12 年的居委会主任,失独两年后,女婿带走外孙女再婚。她参加了区里的无单位退休人员“夕阳红”QQ 群组织的活动,在编织队织毛衣、送孤儿孤老活动中,偶遇一位晚年凄惨的失独妈妈,引起她对自己未来和失独群体的关注,于是建立“人间大爱”QQ 群。她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该自组织吸引了更多失独者,组织集体活动,并最终注册为实体组织。 案例 4 上海 L 先生,当过兵,从事销售,开过工厂。失独后先后加入“XXG”“YLW”,在其主张上访维权的做法遭到抵制后退出,建立“WNDNH”QQ 群。先后两次组织上海失独者集体上访,多次到全国各地旅游与外地失独者讨论上访维权。经过“1?7” “5

19、?20”集体上访后,他成为全国失独群体的领袖人物。 案例 1 体现了体制精英成为实体自组织的领导精英;案例 2 和案例4 则表明,虚拟自组织领袖人物的出现是自发的,他们为组织创始人并有一批追随者;案例 3 表明,虚拟自组织领导精英转化成为实体组织精英。正式注册的实体组织领导精英主要来自体制内,并经过“政治过硬”的考核,如上海 Y 女士得到 FSY 的认可、南京 Y 女士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和扶持;而虚拟自组织的组织精英则多来自体制外,并未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如 P 女士和 L 先生。领导精英对小团体内部认同、共同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主张进行建构,并且长于建构组织规则机制,这些精英对自组织的形成十分

20、关键。 (三)认同与信任:自组织的凝聚力基础 不同于村落、工厂、单位等边界清晰的共同体,边界不清晰的失独群体要形成组织,必须先建构一种身份认同。失独群体是一个阶层地位相差悬殊的异质性群体,最初相聚的失独者基于相同的失独命运而建构了“同命人”身份,这种身份认同在失独群体中被广泛接受。失独者互称“同命人” , “同命人”成为失独者自我建构的身份标签,使失独群体形成想象的共同体。与外群体互动时,形成“我们”感与“他们”感或“你们”感,也表明失独者的内群体认同。 “同命人”身份认同折射出失独者自我弱势化的心理。2012 年,大众媒体为统称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而创造了符号标签“失独者”一词。这个外部精英建

21、构的符号不断地强化失独者和非失独者之间的区分,成为更多失独者参与共意建构与寻找身份认同的标识。在笔者对 XXG 和 YLW 成员的访谈中,他们不断地强调“失独者”的“我们”感。 “失独者”群体认同的直接表现为,2012年起失独群体自组织(如以“失独”为标签的 QQ 群)迅速增加,更多失独者开始意识到“同命人”群体的存在,在互联网上寻找、加入、建立失独者 QQ 群。2013 年 5 月 20 日进京集体上访中首次出现印有“失独者”字样的白色太阳帽和谱写凄惨境况的“失独者之歌” ,并成为此后历次集体上访的动员符号,这表明失独群体外显标识正在加强失独群体的身份认同。 建立在群体认同基础上的信任也是失独群体自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失独者对同命人的信任感很强,失独者对非失独志愿者的强烈抗拒和对同命人志愿者的无条件接纳,说明了失独者之间存在较高的信任度。群体认同和彼此信任成为失独群体自组织能够形成和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 (四)成员招募:自组织的壮大 自组织形成之前即已存在围绕着组织精英的少量追随者,但形成之后自组织扩大,要招募追随者。并非所有形成集体认同的对象都会成为自组织的成员,最初组织精英要从潜在对象中招募成员。与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且收益不定的集体维权行动不同,参与失独群体自组织即可获得精神抚慰的回报,激励着失独者主动地加入“同命人”社区。失独群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