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政情境教学法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摘 要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运用时政情境教学法,可以弥补南方地区大学生缺乏民族理论感性认识的薄弱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引入课题” 、 “体验情境” 、“讨论情境”等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和提高,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要注重时事政治材料情境导入方式方法、学生情境体验的心理特征以及时事政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教学 时政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46-02 时政情境教学
2、法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时事政治内容和重大热点问题,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时事,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以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既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唤起认知冲突,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机的教学方法。2013 年,开发大学根据中央开大的课程安排,首次开设了公共必修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在当前西部大开发越来越重要,以及搞好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背景下,开设这门政治理论必修课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现实意义。针对南方地区学生缺乏民族理论与知识的感性认识,笔者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时政情境教学法
3、,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 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实施时政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弥补上海地区学生对民族理论问题缺乏感性认识的先天不足。先通过丰富生动的情境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生产生活状况,然后再进行有关理论的分析,就比较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为上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奠定了认识基础;二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能力的一种欲望。如何解决学生对待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由陌生到喜欢的转变,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时政情景展示与体验,就能比较好
4、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往往越是陌生的,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列,一旦把神奇悠远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呈现在上海学生面前,他们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就被激发了出来。三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是非分辨能力。时政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材料,它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利用价值。只有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时政材料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信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也才能增强学生对民族分裂活动以及如何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是非判断能力,学生的参与能力、民主意识、表现欲望才能表现出。而事实上,学生对反映少数民族发展的时政材料是非常关注与讨论的,对于社会现实、时政热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采用时政
5、情境教学法就能给学生提供合理的空间,就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就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正确引导学生评价时事,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显示政治课教学的应有价值。 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时政情境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 1.准备时事政治情境材料 一方面,要师生共同收集时事政治情境材料。教师要潜心备课,精心搜集时政和评述,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时政情境,提出启发式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多途径收集相关时政热点资料。经过几个学期的材料收集,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时事政治情境材料库,随时可供教学所用。材料包括文字和影像两类,包括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各个方面的生动事例。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
6、展部分,我们整理出来的典型材料除了反映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总的经济发展成就之外,我们特别收集了个别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实例,如“藏家小伙:“菜篮子”里闯出致富路” 、昌吉:失地农民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 、从“云南红”看葡萄这个希望产业、洪雅“狂砍天然林”的背后、西部大开发, “生态”命运如何?把这些材料引入课堂,就能学生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说服力。 另一方面,要研究时事政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在选择时事政治材料方面把握如下两个原则:首先把握时政为教学服务的原则,避免离开教材泛泛而谈,要围绕教学内容来选取恰当的时政素材,做到既能以时政作为切入点进行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又能引导学生
7、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对相关时政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其次把握时政为学生服务的原则,避免虽很重大却距离学生千里的时政,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善于抓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找到时事热点与学生兴趣的最佳结合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有感而发,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在使用时事政治材料方法方面,要把握好三个度:一要有适度。重质不重量,注重教学实效;二要有广度。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同一知识去分析理解不同的时政;三要有深度,也称“一材多用”或“一例到底” 。 2.课堂情境教学“三环节” 即通过情境创设完成“引入课题” 、 “体验情境” 、 “讨论情境”三个教学环节。
8、例如,我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问题时,我借助了时政热点新疆七五暴力事件设置了这样一个时事情境,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文字和一些图片的直观展示,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导入后,我及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七五事件?”由于学生之前有了较多的情境体验和感性认识,所以学生感觉非常亲切和乐于接受,很快融入到了交流的氛围中。学生通过分析,共同揭示了新疆七五事件的实质,它绝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境内外反动分裂势力相互勾结,阴谋破坏国家统一,危害公共与人民财产安全和企图破坏社会稳定的恐怖暴力行为。 “对待这次暴徒,是该像某网友说的杀杀杀呢?还是应该像有些网友说的我们不复仇,要团结呢?”当
9、这些观点抛出后,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或共鸣,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学生们非常踊跃并且头头是道。在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意义,师生共同总结出民族团结是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还要防止极端情绪被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利用。 3.课后复习巩固情境材料 根据开发大学考试论述题必须联系实际的要求,教师把课堂上的时事政治情境材料挑选汇总,转化为作业要求学生及时消化时事政治情境材料。同时,通过 BBS、微信聊天等方式,讨论消化课堂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10、例如,我们组织 BBS 专门讨论上海的民族工作重要性问题。学生一致认为现代社会各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民族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新疆问题一旦失控,必将危险全国各地,尤其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大家一致赞同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的正确指示:“按照中央要求和会议精神,结合上海实际,深入细致地做好民族工作,实实在在关心少数民族群众、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上海应有的贡献。 ”认为上海的援助是值得的,不仅改变了当地落后面貌,也为自身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大家认为上海地区本身的民族关系是较为和谐的,汉族在总体上对少数民族是比较友好的,很少有排斥或歧视行为,很少发生极端恶性
11、事件。政府为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各种困难做出了巨大努力,广大上海市民也比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全体学生均表示愿意为上海民族工作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这样的讨论,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效应。 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时政情境教学方法探究 1.研究时事政治材料情境的导入方式方法 在方式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课题,诸如社会热点新闻报导、典型案件、精彩人生故事、最新动人歌曲、批判性和幽默性漫画等方式导入课题。例如,为了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我例举了维吾尔族阿里木烤羊肉串男子资助上百名贫困汉族学生的事件和广东韶关严重破坏民族的恶性事件,事件本身的说服力很强,加上视频
12、演示和我生动的讲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好的歌曲,诸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西部放歌” 、 “天路” ,以及好听的少数民族民歌,都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方法上研究导的时机和技巧,研究“导”如何激发兴趣、如何以旧引新等方法。所谓“时机” ,即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或特定时间的特殊机会,具有时间限制性。而教育时机是针对特定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可以获得最佳教育效能的一段时间中的一种机遇。这种机遇往往是瞬间即逝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敏锐捕捉及时导入。例如,能及时抓住当天发生的时政新闻无疑是最佳教育时机,为此,我绝对不会放弃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养成了开课前 5 分钟还要搜索即时新闻
13、的习惯。记得上学期几乎天天都有新疆的新闻报道,我就专门收集整理出有关新疆的各类新闻事件,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我要讲的正是学生要关注的好效果。一般情况下,学生有疑惑、有诉求、有沟通愿望等均是导入的好时机。关键之处是要设置学生是是而非的、并未能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抓紧这些学生平时临界的知识,入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导入方法上,我始终坚持导入的如下原则:鲜明的针对性,巧妙的预设性,较强的启发性,一致的连贯性,扼要的简明性,机智的灵活性,生动的趣味性。 2.研究学生情境体验的心理特征 主要是观察与研究学生情境体验的反映特征、表达特点和兴趣程度等。我主要观察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兴趣程度如何
14、、活动和思维是否处于积极状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秩序是否活而不乱、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程度、是否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经过反复观察,初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生对以上问题的反映取向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学生对渴望知道和幽默生动或感人至深的问题均产生浓厚兴趣和思想共鸣,课堂效果必定最佳,反之,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共鸣。当然对社会焦点问题,学生的反映程度各异,争论不断。在主观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进取心是否主动积极,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反映是否积极或消极。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由于环境、个性、价值观、人
15、生观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细心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想办法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诉说真情。我有一次上课,发现了一位学生对某少数民族的极端厌恶情绪并影响到了其它学生听课情绪,我及时与他沟通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态度有所改变,情绪不再激动,避免了一次“课堂危机” 。 3.研究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法 我的做法一是凡学生看得懂的让学生去看,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来的让学生去想,教师不启发。一句话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这样才
16、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是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求新求异。当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要给以客观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这方面,成人大学生具有一定工作经历,对社会的看法比较真实,但也往往较为片面,但是我总是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不怕说错什么,要敢于质疑,对问题可以形成不同看法,互相探讨才更符合学习本意。所以学生上我的课也养成了提问题的习惯,课堂总是争论不断。三是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解一些课程知识。为此,我成立了时政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收集时政新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时政小报、新闻联播、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韩正.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上海应有贡献N.文汇报,2014-9-30. 4 胡志刚编著教育时机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 思想品德课渗透情感教育的探索.DB/OL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