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51KB ,
资源ID:161982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198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书评:经由美国人的胃到达他们的心.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书评:经由美国人的胃到达他们的心.doc

1、书评:经由美国人的胃到达他们的心美国人品尝中国菜的最早记载出现在 1819 年,那已经是他们首度来华 35 年之后了。 多年前,汇丰银行为了标榜自己是一家“glocal company”(本地化的跨国公司) ,曾推出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一个西方人混在一群亚洲面孔的人中间谈笑风生时,饭店侍者端上来一大碗看上去模样古怪的浓汤请他喝,他一下就僵住了,随即发现所有人都似笑非笑在看着他,他眼睛一闭,咕嘟咕嘟全都喝了进去。 在这里, “本地食物”实际上是“本地文化”的载体如果你不能喝下这碗浓汤,那还谈什么你有多了解我们?正如玛格丽特?维萨在餐桌礼仪一书中所说的:“分享食物就等于订下了团结的契约,而拒绝

2、食物,通常是最致命的侮辱。 ”食物从来就不仅仅是食物而已。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美国人如何接受中餐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他们如何逐步接受中国文化和华人的历史。 鉴于现在似乎公认“中国菜世界第一” ,而中餐馆也确实在美国遍地开花(据统计已有 4 万家,相比之下,麦当劳、肯德基和德克士在中国不到 1 万家) ,人们常常难以想象起初要让美国人接受这种异域饮食时有多么困难。早期来到广州十三行做生意的西方人对中国菜评价甚低,也没什么兴趣,甚至受邀去中国富商家里赴宴时还“自备菜肴” (本书中委婉地批评他们“都不是饮食上的冒险家” ) 。别的不说,英国旧贵族喜欢肉类轻微腐败下做出的菜肴,但中国菜则一向讲究现杀现做的

3、生鲜滋味。美国人品尝中国菜的最早记载出现在 1819 年,那已经是他们首度来华 35年之后了。 这其实并不奇怪。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饮食习惯往往体现出强韧的保守性,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从小吃惯了的食物最美味,因而要他们由衷地接受一种新食物尤为困难。三好将夫在谈到日本近代第一次远航美国的使团时曾说过:“大多数人在面对新鲜事物时,表现得不是缺乏经验,就是不感兴趣。 ”(日美文化冲突 )1860 年,日本使团第一次在旧金山吃到豪华西餐时,随行使者柳川当清评价甚低:“虽说是盛宴款待,但对我们来说没有滋味,菜品十分油腻,没有什么可吃的。 ”而 1878 年英国人伊莎贝拉?哈德女士赴日旅行时也对日本料理评价极

4、低,她觉得酱汤“简直令我厌恶作呕” ,而在福岛县旅馆吃到的几道菜“全部都是味道恶劣、令人不快的食物” 。 假如把饮食看作一份包含了文化信息的礼物,那么这或许本身意味着食用者不仅要在味觉和胃口上接受它,还必须在心理上接受它后者甚至可能更为重要。尽管“中华料理”现在是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甚至唯有在这里可以无所顾忌地表露优越感,但晚清时期连卫三畏这样的中国通也居然能大言不惭地说出“中国人的烹饪艺术尚未臻于完善”这样的话来。这与其说是当时的西方人味蕾不敏感、不懂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倒不如说是他们强烈的自信和优越感阻碍了他们去接受和认可中国菜在他们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本身评价甚低的情况下

5、,这尤其困难。炸鸡块如果不是来自美国,而是阿富汗或索马里,你还会那么喜欢它吗? 看似费解的是,最终让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中餐,不是那些精致的山珍海味,而是一道不起眼的广东农家菜:炒杂碎。它是由动物内脏和多种蔬菜爆炒而成的食物,很可能是台山一带的广东移民带到美国的。从各方面来说,这道菜都极为普通,食材低廉,在传说中甚至被说成是华人老板用剩菜临时混在一起炒成的,但在很长时间里居然被美国人视为“中国国菜” ,而它的价廉物美也很好地适应了镀金时代底层美国人的基本需求。到 19 世纪末, “炒杂碎”已成为“绝大多数美国白人唯一尝试过的中式食物,无形之中便成为他们心中中餐的象征” 。但直到 1906 年旧金山

6、大地震之后,美国白人才终于不再抵制中式食物,不过,那与其说是灾难唤起了人们的共鸣,倒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在这样的特殊情形下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食物:既能填饱肚子、价格又便宜,而且食材多样、荤素搭配,并且,天灾之下也顾不上原先抱有的文化傲慢了。 再往后的故事就都顺理成章了:所有包含着“中国”元素的事物渐渐地都得到了重新认识。固然中国自身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美国人这种态度上的巨变,不如更多地归结为他们终于从一个抱着强烈自我优越感的孤立主义国家,开始习惯于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理解自己和其他文化。美国人真正开始接受中餐的时间点,与他们第一次猛然间将眼光投向海外的美西战争(1898 年)几乎同时,这恐怕也很难说是

7、偶然的这也就是说,美国人当时在心理上也做好了接受海外事物的准备。 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炒杂碎”这道菜也是一个隐喻: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是那些在自身文化体系中粗浅、不受重视的事物,最容易被外人所接受,因为那些复杂精致的精华显然是不易理解和模仿的。当然,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对西餐的接受过程也是一样:它起初是文明的象征,但最终慢慢地祛魅,至今真正喜欢吃西餐的人还是很少,除了那些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完全接受的人之外。也不要笑美国人把炒杂碎作为中国菜的代表,许多中国人对西餐的理解和接受恐怕也就仅限于烘焙、麦当劳和肯德基炸鸡块。美国文化常被嘲笑为浅薄,但或许也正因此,它才强大一个人无须理解精深的哲学思

8、想,通过好莱坞电影、麦当劳、星巴克和牛仔裤就能接触到美国文化。 中餐的确在美国大获成功,但与作者的看法不同,我认为这种成功本身就值得反思:这是什么意义上的成功?这意味着美国人真正理解了这些中国文化元素了吗?实际上,如果根据这种表象便误以为双方已经彼此接受和了解,这种错觉本身可能遮掩了更深层的差异,从而为彼此之间的争端埋下伏笔。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就像中国人在接受西方思想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样,美国在接受中餐的同时也按自身的方式改造了它。这未必是有意的,但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不得不彼此调整适应,正如杨步伟在 1945 年用英文出版的经典著作中华食谱中所说的:“很多时候,问题都在于顾客并不

9、清楚中餐里哪些东西才是好的,所以他们总是会点一些中国人不常吃的食物。而饭店老板呢,则试着提供他们自认为顾客会喜欢的东西。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式中餐及其用餐方式便形成了一种和中国本土截然不同的传统。 ”美式中餐与中国菜的相似性,恐怕未必高于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之间的相似性。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社会这样一个多元结构中, “中餐”既要表现和强调自身的特色,但这种特色又不能强到让美国人觉得无法接受。交流当然会影响自身认知和自我形象塑造,因为中餐要在美国生存,必须有自己的独特定位,以便占据一个标志差异的边缘空间,其结果,就会出现按美国人理解的中国元素来制作中国菜。 这样,在中餐想要被美国主流文化接受

10、的过程中,便不知不觉地被打上了文化标记,而很难改变自己在整体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如全书末尾所说,当下的美国人仍希望中餐能像以往一样“既便宜、又饱肚,既熟悉、又清淡” ,但这恰好也是问题所在可以让美国人接受一种不一样的中国菜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这种认知结构一旦固定就很难改变,因而有些菜系似乎很难卖出高价比如东北菜。然而值得思索的是,意大利菜和日本菜在美国也曾是低档次菜肴,带着无法消除的“异域风味” ,但“二战”后随着这两个国家形象的整体提升,其菜肴也爬升到了更高的档次,但中国菜则至今仍主要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菜在经由美国人的胃抵达了他们的心之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 ,安德鲁?科伊(Andrew Coe)著,严华容译,北京时代华文数据 2016 年 2 月第 1 版 美国作家安德鲁?科伊的著作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