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52KB ,
资源ID:161995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199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手机病毒与移动通信安全的研究.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手机病毒与移动通信安全的研究.doc

1、手机病毒与移动通信安全的研究摘 要伴随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配备有 3C 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移动终端快速发展的方向。智能手机的产生使得手机应用的种类得到增多,还为移动提供了很多增值业务,特别是为 3G 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终端基础。但是,智能手机的盛行也为手机病毒的额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说,手机病毒在目前,还为对智能手机用户形成较大的威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机病毒终将会成为移动通信最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手机病毒的概念、传播方式、对移动通信的危害以及未来手机病毒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和讨论。 关键词手机病毒;危害;移动通信;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2、009-914X(2015)26-0324-01 引言 移动通信网络融合了融合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技术,将原来的功能机转变成了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也将会成为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手机的运用范围,但是这也为病毒的泛滥提供了温床,随着未来移动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手机病毒将成为移动通信安全的严重威胁。 1 手机病毒的概念和特点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手机病毒就是为系诶移动终端的安全带额恶性代码,是具有感染性和依附性。目前,在市场上的病毒大多是混合型的恶性代码,通过媒体对病毒的大肆性的渲染,我们就将“病毒”约定俗成为学术上的恶意代码,按其种

3、类可分为木马、蠕虫、以及传统病毒。从本质上讲,手机病毒就是计算机手机病毒在移动终端的蔓延,它们都具有隐蔽性、寄生性、传染性、可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对手机用户的影响非常大。 2 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 手机病毒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传染性强,和计算机病毒相比较,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相对较多。 2.1 手机无线装置传播 手机病毒在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情况下,直接利用手机的蓝牙、红外等无线接口装置,自动对无线接口范围内的手机设备进行传播。最具代表性的病毒是“Cabir”手机病毒,中毒过后的手机会自动通过蓝牙功能搜索附近开启蓝牙接口的其他手机用户,不断地向其发送蓝牙连接请求。虽然说手机的无线接口所作用距离有限,一

4、般只有是 10m 左右 ,但是当这种病毒处于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也能够使得病毒大幅度扩散。例如在 2005 年 7 月,芬兰赫尔辛基世界田径运动会期间,就有数千名的手机用户感染了“Cabir”病毒。 2.2 通过网络浏览和文件下载等方式传播 一些手机病毒会依附在手机软件中,只要用户下载该软件,此类病毒就会被激活。例如“蚊子木马”病毒,它就是被捆绑在打蚊子的游戏软件中,当下载打开这个软件,这种病毒就会被激活,然后就会在手机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放松短信,从而造成用户手机欠费的损失。 2.3 通过数据线/存储卡与 PC 交叉感染 市场上的大多是智能机能够安装可插拔的存储卡,和 PC 之间

5、进行数据的传送。而且守护可以通过 PC 数据线和电脑连接,对手机的软件或程序进行安装。一些病毒就会趁机进行交叉性的感染和传播。例如 2005 年 1 月出现的“Velasco”手机病毒是全球通过 PC 感染手机的第一例病毒,它能够自动搜索 PC 硬盘上后缀为“SIS”的手机可执行文件并进行感染,用户一旦将该文件传向手机,该手机即会被感染。 3 手机病毒对移动通信的危害 手机病毒一般攻击的对象是手机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对手机用户而言,病毒会造成其经济、设备、信誉和信息的失去,对互联网而言,病毒会导致网络瘫痪和服务中断。 3.1 对手机终端的危害 手机病毒主要攻击的目标是手机终端,对手机用户造成的

6、危害形式主要表现为: (1)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监听或窃取。手机中的木马病毒可以把被感染用户手机中的个人信息、图片、文件和通讯录等通过网络传送到指定的位置,致使用户敏感信息被泄漏。例如国内外经常发生公众人物手机中的私密照片被曝光的事件,这些都是手机木马软件导致的结果。 (2)造成用户经济损失。当手机用户感染病毒后,病毒会控制手机不断向外面发送彩信或拨打电话,从而给手机病毒制造者赚取不义之财。手机病毒一旦被植入手机并被激活,被感染的手机会在非常隐蔽的状态下向付费号码发送短信,每条信息的收费高额费用 ,短时间内就会造成用户巨额话费的支出。 (3)破坏手机软硬件。最为常见的手机病毒会破坏手机的硬件、软件

7、,致使手机死机、重启、运行速度慢,甚至会导致手机内部芯片被烧毁,最终使手机不能正常运行。芬兰一家信息安全公司发现的手机病毒是一种能摧毁手机操作系统的病毒,它向手机操作系统植入恶意文件,一旦用户重启被感染手机,该病毒就会导致操作系统崩溃,并且只能通过格式化并重新安装系统才能修复。 3.2 对通信网络的危害 手机病毒也能对移动通信网进行攻击,造成服务中断和网络瘫痪等事故。此类攻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1)堵塞移动通信服务。一些手机被病毒感染过后,就可能被强制地向通讯网络发送大量的垃圾信息,如果大量的被感染的手机在同一时间向通讯网络发送垃圾信息或拨打特定服务号码,那么通信网络就会形成拒绝服务的攻击,

8、致使大量的通信网络资源被占用,网络通讯服务会被堵塞,甚至会让移动通信网络局部出现瘫痪。 (2)控制或瘫痪特定网络设施。如果网络黑客找到了移动通信设备的系统漏洞,他们就会根据这个漏洞研制出有攻击行的手机病毒。通信设备一旦受到攻击,就会导致设备瘫痪,优势还可能导致设备被黑客所控制,为他们进行服务,者将会对整个移动通信网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并由此可能会产生矛盾。 4 手机病毒的防治 手机病毒和计算机病毒是一样的,都是可以防御、控制和治理的,我们可以从终端和网络两方面对手机病毒进行防范。 (1)从手机终端进行防范 手机终端是手机病毒依附和产生的地方。为了防范手机中病毒,首先我们应该

9、对手机做好安全防护。一是养成手机用户对手机病毒的防范意识,不同意陌生人的请求,及时删除可以的短信和彩信,不主动去浏览危险性高的网站;二是在手机上安装一些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来确保手机不收病毒的干扰。但是由于很多的手机用户对手机病毒的了解都比较少,很少在移动设备上主动地安装上一些有效地防病毒软件,这也需要手机防病毒厂商和手机终极端厂商有效地配合,其中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手机终端预装一个手机杀毒软件。 (2)在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处进行防范 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移动通信网是一个受到严格管理的网络,应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对手机病毒防护的重点转移到网络层面上。这是因为很多的手机病毒需要依

10、靠移动通信网络来进行传播,所以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利用运营商在网络对手机病毒进行清理,这可以在移动网络设备处对网络行为和信息内容采用安全审计、深度报文检测等技术来实现对一些敏感信息和有害行为的及时发现和过滤,确保传送的内容的可靠性,并及时封堵攻击来源,从而将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结论 手机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危及到了手机用户的财产安全和隐私安全。阻止手机病毒传播,把手机病毒对手机终端和移动通信安全的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手机厂商、运营商、杀毒软件厂商等多方合作,共同打造防御手机病毒的钢铁长城。 参考文献 l 苏洪斌.新技术下的移动通信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6.10. 2 房仲阳.3G 网络与信白、安全体系建设思路,现代通信,2006.10. 3 张仁斌等.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志等.手机病毒的现状与未来,电信技术,2006.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