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8 ,大小:862KB ,
资源ID:164130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41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1、第一章作业 1-1 解释下列术语 ( 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 2)电负性气体; ( 3)放电时延;( 4) 50%冲击放电电压;( 5)爬电比距。 答: ( 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 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 ( 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 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 ( 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 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 ( 4) 50%冲击

2、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 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 50%冲击击穿电压; ( 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 cm/kV。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 答: 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

3、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 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 在一极间距离为 1cm 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 =11cm-1。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 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 na ed e111 59874 答: 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 59874 个。 1-5 近似估算标准大气条件下半径分别为 1cm 和 1mm 的光滑导线的 电晕起始场强。 解: 对半径为 1cm 的导线 )()( cmmc /kV3911 3.011130)r 0 . 3 (

4、 130E 对半径为 1mm 的导线 )/(5.58)11.0 3.01(1130E cmkVc 答: 半径 1cm 导线起晕场强为 39kV/cm,半径 1mm 导线起晕场强为 58.5kV/cm 1-10 简述绝缘污闪的发展机理和防止对策。 答: 户外绝缘子在污秽状态下发生的沿面闪络称为绝缘子的污闪。绝缘子的污闪是一个受到电、热、化学、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通常可分为积污、受潮、干区形成、局部电弧的出 现和发展等四个阶段。防止绝缘子发生污闪的措施主要有:( 1)调整爬距(增大泄露距离)( 2)定期或不定期清扫;( 3)涂料;( 4)半导体釉绝缘子;( 5)新型合成绝缘子。 1-1

5、1 试运用所学的气体放电理论,解释下列物理现象: ( 1)大气的湿度增大时,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增高,而绝缘子表面的闪络电压下降; ( 2)压缩气体的电气强度远较常压下的气体高;( 3)沿面闪络电压显著地低于纯气隙的击穿电压。 答: ( 1)大气湿度增大时,大气中的水分子增多,自由电子易于被水分子俘获形成负离子,从而使放电过程受到抑制,所以击穿电压增高;而大气湿度增大时,绝缘子表面容易形成水膜,使绝 缘子表面积污层受潮,泄漏电流增大,容易造成湿闪或污闪,绝缘子表面闪络电压下降; ( 2)气压很大时电子的自由行程变小,两次碰撞之间从电场获得 的动能减小,电子的碰撞电离过程减弱,所以击穿电压升高,气

6、体的电气强度也高; ( 3)沿面闪络电压显著地低于纯气隙的击穿电压是因为沿固体介质表面的电场与纯气隙间的电场相比发生了畸变,造成电场畸变的原因有: 1.固体 介质与电极表面接触不良,存在小缝隙; 2.固体介质表面由于潮气形成水膜,水膜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积聚在沿面靠近电极的两端; 3.固体介质表面电阻不均匀和表面的粗糙不平。 第二章作业 2-1 试用经验公式估算极间距离 d=2cm 的均匀电场气隙在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平均击穿场强 Eb。 P32 解: d=2cm 的均匀电场气隙平均击穿场强为 E 24.55 6.66 / d 24.551 6.66 1/ 2 29.26(kV/cm ) b

7、答: 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平均击穿场强为 29.26kV/cm 2-3 在线路设计时已确定某线路的相邻导线间气隙应能耐受峰值为 1800kV 的雷电冲击电压,试利用经验公式近似估计线间距离至少 应为若干? P36 解: 导线间的气隙可以用棒 -棒气隙近似表示对正极性雷电冲击: U 50% 75 5.6d d (1800 75) / 5.6 308(cm) 对负极性雷电冲击: U 50% 110 6d d (1800 110) / 6 282(cm) 取两者中较大者 308cm 答: 线间距离至少应为 308cm。 2-4 在 p=755mmHg, t=33 的条件下测得一气隙的击穿电压峰值为 10

8、8kV,试近似求取该气隙在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击穿电压值。P38 解: 在 p=755mmHg, t=33 条件下的空气相对密度为: 2.9 p 2.9 101.3 755 1 0.954t 760273 33 由于 处于 0.95 1.05 之间 U U U U 108 113.2(kV)0 0 0.954 答: 该气隙在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击穿电压值为 113.2kV。2-5 某 110kV 电气设备的外绝缘应有的工频耐压水平(有效值)为 260kV,如该设备将安装到海拔 3000m 的地方运行,问出厂时(工厂位于平原地区)的试验电压影增大到多少? P39 解: 出厂时的试验电压值: 1 U Ka

9、U p 1 260 260 H104 1.1 3000 104 1.1 325(kV)答: 出厂试验电压值应增大到 325kV。 2-6 为避免额定电压有效值为 1000kV 的试验变压器的高压引出端发生 电晕放电,在套管上部安装一球形屏蔽极。设空气的电气强度 E0=30kV/cm,试决定该球形电极应有的直径。 P40 解: 球形电极应有的直径为: D 2R 2 U gmax 2 2 1000 E30 c 答: 该球形电极应有的直径为 94.2cm。 94.2(cm)第三章作业 3-1 某双层介质绝缘结构,第一、二层的电容和电阻分别为:C1=4200pF, R1=1400M; C2=3000p

10、F、 R2=2100M。当加上40kV 直流电压时,试求: ( 1)当 t=0 合闸初瞬, C1、 C2 上各有多少电荷? ( 2)到达稳态后, C1、 C2 上各有多少电荷?绝缘的电导电流为多大? 解: ( 1)绝缘结构的等值电路如图所示: t=0 合闸初瞬时,电压按电容反比分配 即 U 1 C 2 ,可得 U C 2 1 U C 2 U 3000 40 103 1C C 4200 3000 2 1 50 / 3 16.67(kV ) C1 上的电荷 Q1 C1U1 42001012 50 / 3103 70(C)C2 上的电荷 Q2 C2U2 C2 (U U1 ) 3000 1012 (40 50 / 3) 103 70(C)( 2)稳态时,因为作用电压 U 为直流,所以 C1和 C2可视为开路,流过绝缘的电导电流由总电阻决定,即 I U 40 10 3 80 10 6 11.43(A) 6 R R(1400 2100) 10 7 1 2 此时 C1 上的电压与 R1 上的电压相等,即 U R I 140010 6 (80 / 7) 10 6 16(kV) 1 1 C1 上的电荷 Q C U 420010 12 1610 3 67.2(C) 1 1 1 C2 上的电荷 Q2 C2U2 30001012 (40 16) 103 72(C)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