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集团产融结合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摘要:产融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但其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存在较大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产融结合风险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防范产融结合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集团 产融结合 风险防范 一、引言 据统计,当今世界 500 强企业中,有 80%的企业都进行了产融结合。截至 2012 年底,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责任、正常运营且金融业为非主业的央企共 117 家,其中有近 70%的企业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融结合。由此可见,产融结合是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产融结合是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进行包括股权、债权、信息、人事等多
2、方面的融合,并且产生积极协同效应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国内外实践看,只要风险控制得当,产融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目前的环境下,通过产融结合一可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收益;二可获取产业与金融协同效应,增强整体竞争优势;三可形成集团金融资本控制,增强凝聚力;四可促进企业集团从重组整合到深度融合。 二、产融结合存在的风险 虽然产融结合是我国企业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竞争的发展必然,但产融结合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存在较大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金融业是靠高财务杠杆经营赚取丰厚利润的行业,高杠杆必然伴随着风险。与企业涉足其他产业不同,涉足金融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金融业
3、在经营管理模式、运营机制、文化、人才、技术、监管要求等方面都与实业有比较大的差异。同时,中国金融业正处在上升周期,总体来看“赚钱”比较容易。但对于金融业蕴含的高风险,以及对专业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高要求和高难度,不少企业集团明显估计不足。 (二)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企业集团内部的部门风险传播和金融体系风险的传播。产融结合的协同效应,使企业集团融合更加紧密,导致风险传导更加迅速和不可控。内部风险由于子公司之间的传播而迅速蔓延、放大。更为重要的是,金融系统风险很容易波及到企业集团及集团内其他产业板块,从而导致整个集团公司陷入危机。 (三)内部交易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内部交易会严重影响市场的公正性
4、,滋生不法交易,各国对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交易都有严格限制。在我国,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融结合往往产生内部交易。规模庞大的内部交易和错综复杂的内部股权关系,加上对企业集团内实业和金融业的监管分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这不仅让监管当局难以了解其风险,就连企业集团总部也可能无法全面掌控其总体效果,尤其是在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产融结合企业内部交易的风险问题更加突出。 (四)金融异化风险。金融异化风险是指产融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失去其原有作为金融手段的功能,在形成独立运营产业板块的过程中出现功能异化。产融结合的目的首先在于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有效的金融服务。但是在金融资本逐
5、渐发展壮大后,往往导致产业资本虚拟化、空心化,甚至导致产业资本成为过度资本运作的工具。 (五)政策及监管风险。虽然我国的现行法律对产业投资金融并不禁止,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产业投资金融的适用范围、出资比例、监管制度等都未做出明确规定,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自我探索,未来发展前景不明。在监管方面,金融投资和产业投资之间没有明晰的治理边界,两者之间没有有效设置法人防火墙和资金防火墙;另外,如果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是一个实业公司,金融监管部门都只能对控股公司旗下具体金融细分行业子公司进行监管,这些都往往形成巨大的监管真空。 三、防范对策 产融结合风险的形式复杂多样,带来的危害巨大。
6、因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巴塞尔协议 、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实施指引以及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产融风险。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风险管理文化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构建产融结合风险哲学,集团高层和成员企业要积极响应和支持风险政策、流程,执行层要不断加强集团文化中风险管理的培训和贯彻,确保在意识形态上形成对产融结合风险的重视。 应从三个层面入手建立和培养企业风险管
7、理文化。一是精神层面,要通过持续宣传、研讨、培训,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二是制度层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其次要养成办事讲制度的习惯,通过制度的运行来发扬和发展风险管理理念;三是物质层面,就是要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有效控制各类风险,有效降低人为因素。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以股东为核心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总称。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权力的有效运行和重大事项的正确决策和有效实施。因此,应严格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清晰界定董事会、高层管理者、风险管理部门等多层次人员
8、的权责,并确保各权力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运行。 董事会不直接执行具体的风险管理,其在企业管理中负责批准、指导和监督职能。董事会通过提供总体方向、决策和统管全局的管理来积极指导和参与风险管理,其进行的公司治理本身就是风险管理在公司结构方面实施科学和有效风险控制的体现形式。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主管风险计划的审批、监控与协调,并统管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直接和全面的风险管理活动来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是风险管理的权威、专业和综合协调机制。设置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企业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指导或领导,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协调和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产生风险
9、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 (三)制定合理产融战略。战略风险常被称为企业的“杀手风险” ,企业在战略决策方面的失误,甚至可能会令一家“百年老店”瞬间置于破产境地。显然,管理企业的战略风险的重要性无可质疑。在实施产融结合之前,应对集团金融资源掌握情况、金融行业熟悉程度、人才储备、风险承受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分析,制定适合的产融战略,采取全面进入或战略性进入部分金融行业的举措;战略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为集团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充分考虑产融结合的风险,以更好地指导集团产融结合战略的实施和风险管理的方向。 针对战略管理过程执行环节中的风险,一般用改善和控制的策略而达到减少或消除风险因素,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正
10、确程度和保障既定战略决策的正确实施。针对战略发展环境中出现的战略风险,企业往往难以控制,可以采用风险规避。然而有时候,战略层面的风险对企业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正面的获益机会,此时企业应选择利用风险的策略,变风险为机会。针对企业某些投资行为而实施的战略性风险管理往往采用风险分散的策略。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果从保障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实现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在战略、操作、财务与声誉风险管理四个领域实施系统性的整体风险管理。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体系。企业应参照风险管理原则和实施指引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体系。主要包括:沟通与协商、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治理、
11、监控与评审。风险管理过程是有效识别、评估、控制风险的体系,应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和各类活动中,以及贯穿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在风险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与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与协商,通过沟通与协商,确保风险管理实施责任人和利益相关者能够理解决策的基础及必须采取特别行动的原因。在建立风险管理环境时,企业需明确表达的目标,设定管理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参数,确认风险管理的范围,以及确定风险准则。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价的全过程。风险治理包括选择和实施一个或者多个方案来改善风险特征,并实施这些方案,一旦方案被实施,风险治理应提供或改善控制措施。监测和评审应列为风险管理过程计划中的一部
12、分,是一种规律性的检查或监视工作,这些工作可以是周期性的或临时性的。 (五)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一是加强防火墙机制建设。依据业务特点、股权关系、运营模式等,在集团公司与金融子公司之间设置股权、业务及管理人员屏障,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对独立运营,规避金融风险与产业风险的联动。二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披露机制。企业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一方面使决策层实时、充分地了解企业经营和市场动态等有效信息,支持决策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帮助管理层经营和控制各项操作业务;另一方面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成员充分了解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政策和程序。信息的披露不仅是市场及监管者的要求,也能为集团提供外部的监督力量。三
13、是建立完善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企业应从制度、流程、人才、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面对潜在的危机,企业应该事先运用风险管理的思维和策略做足防范和处置危机的方案,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危机发生时应快速启动应急源,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百万刚,马浩东.超级产融结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2.李书华,李红欣.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 (2). 3.陈燕玲.产融结合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 (5). 4.徐汉洲.产融结合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1, (11). 5.唐茂林,郭锦墉.产业资本主导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治理风险及对策探讨J.公司治理评论,2010, (2). 作者简介: 赵家轩,男,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会计师,会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公司金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