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摘要: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采用 Theil 系数和基尼系数两种方法,分别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角度对 20012010 年期间江苏省 50 个县份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三大地区内部差异较小,而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且对全省县域经济差异起主导作用;县域经济差异在效应分解上主要表现为集中效应和结构效应;第二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是促使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 关键字:县域经济;经济差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至 2010 年底,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 4
2、1425.48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52840 元,全国排名第四。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最大的昆山市(142185 元)是最小的丰县(15414 元)的 9倍之多,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江苏省突出的地区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二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研究,三是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描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作用机制及变化状况。但是“十五”以来,关于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不足,而这对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具有重要
3、的指导意义。本文借助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区域单元的划分与指标选取 本文以行政县(含县级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考虑到江苏省各县的地理位置关系、经济水平状况以及过去的划分惯例,将江苏省 50 个县(含县级市)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其中苏南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 14 个县;苏中有扬州、南通、泰州的 13 个县;苏北有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的 23 个县。人均 GDP 可以综合全面的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本文选择按当年价格计算的 GDP和年平均人口作为基础指标
4、,以 20002010 年为研究时期,相关数据来源于 20012011 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 (二)研究方法 本文参考以往的研究方法,选择泰尔系数法(TH)和基尼系数法(G) 。Theil 系数是通过把区域经济总差异划分为组内差异(TWR)和组间差异(TBR) ,进而比较不同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和影响,Theil 系越小,表明区域差异越小;反之,表明区域差异越大。基尼系数是总体上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大;反之说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小。考虑误差最小原则,本文选择直接计算法,其公式为:G=/2u=|yj-yi|;其中:=|yj-yi|/m(m-1)表示
5、基尼平均差;yi、yj 表示各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v 表示平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m 表示所计算区域内县的个数。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空间布局变化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按照产业结构对其进行分解,基尼系数变化量分解为三部分:由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结构效应;由三次产业集中度变化引起的集中效应;由产业结构变化和集中程度变化共同作用引起的综合效应。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0 年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截止 2010 年,江苏省 50 个县份的 GDP 总量达到 21779.98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16.89%,占全省 GDP 的比重相比 2001 提高
6、 3.49 个百分点,达到 52.58%。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差异也逐渐突凸显。根据统计,2010 年人均 GDP 大于 10 万元的县苏南有 4 个,苏中和苏北没有;人均 GDP 在 5 万元以上的县苏南有 13 个,苏中 3 个,苏北没有。可见苏南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间人均 GDP 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江苏省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小且增量最少,第二、三产业产值均有大幅增加,并与第一产业的差距逐渐扩大。 四、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结构分解 (一)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分解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江苏省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的
7、Theil 系数并绘制图 1,同时得 Theil 系数贡献率(见表 1) 。从 Theil 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江苏省县域经济总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在 20012005 年期间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2006 略微缩小,2007 年回升至最高值后逐年缩小;区域内部总差异以 2008 年为转折点,呈现先缓慢增加然后缓慢减小的变化过程。 对于三大区域内部的 Theil 系数,苏南地区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且整体上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苏南地区各县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最不平衡,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苏南地区内部各县的区位以及历史因素造成,像昆山市、张家港市等发展较快,而句容市、
8、金坛市等发展缓慢。苏北地区 Theil 系数在20002005 年期间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三大区域中苏北发展相对最为平衡,主要是由于苏北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虽然苏北 5 市各有独自工业企业,但是没有形成能够带动整个苏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苏北各县经济始终没有拉开差距。苏中地区的 Theil 系数基本较为稳定,“十一五”以来,苏中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经济水平相当,且增长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区域内差异基本保持不变。 根据表 1 中地区 Theil 系数贡献率来看,20012010 年期间,地区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区域内部差异的贡献率,前者的贡献率一直在 74%以上,表明
9、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差异主要由三大区域间的差异造成。对于区域内部差异;苏南地区贡献率最大,苏北次之,苏中最低,并且呈现增大的趋势。这表明虽然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北和苏中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地区内部经济差异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 (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结构分解 1.县域经济差异的产业构成分解 从表 1 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总基尼系数在 0.4220.498 范围内波动,且在 20002007 年期间基尼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 20072010年间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考察期内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和贡献率均最小,20012006 年期间基
10、尼系数略微上升 0.011,接着 20062009 年期间基尼系数下降了0.03;第一产业贡献率不足 7%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对集中系数小于 1 且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具有缩小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这主要由于目前江苏省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且产值规模较小,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不大。第二产业基尼系数和贡献率均最大,基尼系数在 0.5以上,贡献率在 57%以上,且两者均以 2005 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峰值分别为 0.561 和 63.4%,原因在于随着“十一五”期间苏北地区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11、使苏北地区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此外,第二产业的相对集中系数大于1,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说明相对集中系数对基尼系数虽然有促进作用,但是逐渐减弱。从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差距是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和总基尼系数保持一致,贡献率维持在 30%40%范围内,说明第三产业也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2.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产业效应分解 根据表 1 可以得出,20022007 年总基尼系数变化量为正值,20082010 年总基尼系数变化为负值,说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自 2008年以来逐渐缩小。在三种效应构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结构
12、效应和集中效应,综合效应作用很小。集中效应与总基尼系数变化轨迹基本一致,且集中效应的绝对值比结构效应大,说明集中效应是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除了 2009 年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说明结构效应基本上起着扩大县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在 2005 年以前,集中效应具有扩大基尼系数的作用,2006 年以来具有缩小基尼系数的作用;以 2005 年为分界点,集中效应经历了先大于后小于结构效应的变化过程。2005 年、2006 年、2009 年、2010 年综合效应为负值,其余年份为正值,但数值均较小,对基尼系数变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在结构效应构成中,第一产业除了 2009 年外,
13、其余年份一直起着缩小结构效应的作用,但影响不大。第二、三产业对结构效应起主要作用,第二产业除了 2009 年、2010 年为负值具有缩小结构效应的作用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具有扩大县域经济差异的作用;第三产业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处于波动状态,且以 2005 年为界先负后正,对县域经济差异起到先缩小后扩大的作用。20022005 年和 20092010 年时间段,第二、三产业对结构效应的作用相反;但 20062008 年二者均对结构效应具有促进作用。在 2007 年以前,第二产业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大于第三产业,2007 年以后小于第三产业。总体上第二、三产业变化趋势相反,第二产业增加,则第三产业减少;第
14、二产业减少,则第三产业增加。在集中效应构成中,第一产业除 2009 年为负值外,其余均为正值对集中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但第一产业对集中效应作用很小,第二、三产业在 2005 年前均为正值,促使集中效应扩大化;20062008 年,第二产业为负,第三产业为正,二者对集中效应作用相反;2009 年、2010 年,第二、三产业均为负值,具有缩小集中效应作用。 根据基尼系数变化量可得各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贡献率,其中第二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贡献率最大;第一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的贡献率在2007 年以前为负值,2007 年以后为正值;第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除了 2005 年、2008 年、2010 年外,其
15、余年份均为正值对总基尼系数的变化具有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结构角度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的趋势,主要体现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间的差异。苏南地区的差异相对较大且呈现扩大的趋势,苏中和苏北地区对全省经济差异的贡献均较小,但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差异对总差异的作用日益减弱。 (2)从各分解效应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形成主要是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的共同作用。第二、三产业差异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贡献最大,其中第二产业分布不均衡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江苏省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均
16、衡发展,重要的是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促使苏北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苏南地区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协调各县之间的投资分配;同时依托苏中为跳板,支持苏北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华.路正南.江苏省县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31). 2顾万炎,严忠.江苏省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3). 3蒲英霞,马荣华等.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与成因J.现代经济探讨,2005(07). 4蒲英霞,葛莹等.基于 ESDA 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06). 5蔡芳芳,濮励杰等.基于 ESDA 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经济地理,2012(03). 6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05).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