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拉”视角下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研究摘 要 当前我国小城镇普遍存在人口规模偏小的问题,而人口因素是满足城镇发展规模的必要条件。人口集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受到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推拉理论的框架下探析在农村向外推力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小城镇吸引人口的关键在于其自身集聚的拉力和中间阻碍因素,并讨论小城镇集聚人口能力不足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小城镇 推拉理论 人口集聚 作者简介:李景盛,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2013 级社会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2、009-0592(2014)02-206-02 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之一,合理人口规模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因为规划滞后、制度等原因,呈现出人口向小城镇聚集迟缓的状态。从统计数字来看,2002 年中国有 21044 个建制镇。其中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大于 3 万的仅有 1069个,仅占总数的 5.08%左右;建制镇镇区人口小于 5000 人却占了总数的62.3%;24.7%的建制镇镇区人口小于 2000 人,很显然我国现存的建制镇的人口规模明显偏小。小城镇数量众多、人口规模偏小的现状已经影响到当前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是大量人口涌入大中城市给这些城市造成
3、了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小城镇由于人口流失变得萧条。目前小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偏小、集聚人口能力弱的现状已经制约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进程。所以,我国小城镇人口聚集能力较弱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推拉理论的主要观点 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是研究人口迁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于1880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被认为是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渊源。最早正式提出该理论的学者是巴格内(D.J.Bagne)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
4、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者 E.S.Lee 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同时他又添加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人口迁移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推拉理论的现实分析 费孝通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认为应当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小城镇问题。当时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是城市和农村基数都很大,中间没有缓冲地带。这样的人口分布状况面临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过多,需要转移,大城市的就业又不充分,
5、“如果这股集流没有缓冲的中间体,势必发生显而易见的社会后果” ,而可以担当阻拦和蓄积人口的重任就落在新型小城镇上。在“城乡之间建立人口蓄水库” ,即可以为“农村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和剩余劳动力”找到“去处” ,又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日益凸显。应用推拉理论解释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分析出农村推力因素主要包括农村收入太低、没有挣钱的机会、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太穷、家乡学习条件差等;与此同时,农村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十分弱小,可以只考虑巨大的推力。 那么在农业和农村的向外推力一定的情况下,
6、当前的小城镇到底可不可以成为人口的蓄水池而大量聚集人口,关键就在于小城镇的拉力和中间阻碍因素。 (一)小城镇聚集人口的拉力 推拉理论认为: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这些因素又可以分为两类,首先是经济因素,主要是就业机会;其次是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及子女的教育条件等。 1.经济因素的拉力 从经济因素构成的拉力来看,多数小城镇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实现了产业的聚集,全国仅 7%的乡镇企业分布在建制镇,80%的乡镇企业还分布在自然村落。经过上世纪 80 年代的快速增长,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此外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不高、稳定性差等问题。统计显示 19
7、80 年到 1988 年,乡镇企业对增加值的就业弹性 0.36,对固定资产原值的就业弹性为 0.65,而 1991 年到 1996 年,相应的两个就业弹性分别下降到 0.19 和 0.21,分别比前一阶段下降了 1/2-2/3。很显然小城镇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不具有集聚人口的拉力优势。 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造成的连锁反应就是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应地滞后。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普遍太小,对大多数第三产业的行业来说,根本达不到其所能生存的“门槛人口” 。没有城镇人口规模的集聚,第三产业的发展终将是一句空话。由于第三产业存在“生产与消费(或供求)在时空上不具备可分割性” ,以及“消费者分布在空间上必须呈
8、现出大规模聚集”等特征,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人口必须相对集中且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其规模经济效益。我国小城镇工业不发达,规模小、布局分散、人口聚集效益差,致使第三产业缓慢发展。再加上周围大城市第三产业的辐射作用使得小城镇第三产业的状况更加萧条。 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已经开始向小城镇集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乡镇企业实力不断地提高,这种集中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但是,从目前看小城镇的这种经济因素的拉力与城市相比较还是非常小。 2.非经济因素的拉力 从非经济因素构成的拉力来看,小城镇作为一个农村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层次和潜力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
9、于我国小城镇经济实力比较弱,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再加上不可学的规划,造成资源巨大的浪费。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致使镇区的形象“土” 。再加上,小城镇相应的文化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也不高,使得进城的居民感受不到生活变化。总之,小城镇非经济因素构成的拉力也是很小的,起码比城市小得多。 (二)中间障碍因素 传统的推拉理关注人口迁移的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的作用,Lee 将影响人口迁移的中间障碍因素引入了推拉理论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人口迁移的成功与否与人口迁移的多少、距离、迁移成本和制度等因素有关。在这方面,小城镇的地理位置和属性的优势决定了其拉力优势地位。一般情况下,小城镇的定居费用(如城镇增容
10、费、搬家费等)要比城市低的多,而对于钟摆在农村和小城镇之间的流动农民几乎没有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从距离和迁移成本上讲小城镇是占优势的。 从制度阻碍因素上看,我国户籍制度对小城镇人口集聚是有利的。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国家就对小城镇的发展持积极引导的态度,而对大中城市持限制、谨慎态度。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基本上是向小城镇户籍放开的,对大中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户籍仍旧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同时,我国很多城市由于人口拥挤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病” ,从未来发展的趋势上看国家仍将继续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以上分析表明,在农村的向外推力一定的情况下,
11、人口迁移的中间阻碍因素对小城镇是有利的。但从总体上看,小城镇本身的人口聚集拉力仍不强。 (三)小城镇发展的潜在拉力 1.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使得城市吸引力人口的拉力降低。 “城市病”是指在城市发展或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内部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病”在一些城市表现得越来越严重,人口拥挤、交通拥堵、房价不断攀升、就业困难、城市生态环境差等使得生活在城市的舒适度降低。 2.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小并引发“农民工返乡潮” 。此外,对人力资本不同的农民工群体,这种推力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12、人力资本丰富,技术水平高、经历富,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定资本的农民工来说,城市的失业对他们的推力是比较弱。而对于人力资本比较缺乏,没有掌握一定的技术、阅历有限、资金缺乏的农民工来说,失业对他们的推力是比较大的。 金融危机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在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而农民工进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的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农民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占劣势地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城市对人力资本较少的农民工所产生的推力也不断变强。 日益严重的“城市病”问题使得许多人们的生活和居住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并不是所有人生活
13、的最佳选择。金融危机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促使城市对人力资本较少的人们迁移推力不断增大,这无疑为当前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机遇。 三、加强小城镇人口集聚拉力的对策 (一)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小城镇就业容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已经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为什么他们宁可舍弃可以固定居住在小城镇的机会,而选择到大城市做流动性的转移。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小城镇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很难聚集人口。所以,只有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有了发展,其就业容量才能扩大,小城镇才能具备进一步集聚人口的吸引力;只有当地的经济繁荣了,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对聚集人口产生足够的拉力。 首
14、先,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是乡镇企业聚集地的最佳选择,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节约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外部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人口的吸纳能力。 其次,要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农业产业。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集中发展,指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样就为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乡镇企业可以联系自身区位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转向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相应也带动农业的发展。 再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农村市场
15、体系的潜力。第三产业不仅无污染,而且就业弹性高、就业稳定性强。小城镇可以凭借其作为农贸集散地的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专业性批发市场。还可以把农业服务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最终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小城镇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提升自身形象,增强其对人口的吸引力。首先,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倾斜的情况下,小城镇建设还要进行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并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只有小城镇居民
16、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了,才能增大其集聚人口的拉力。 参考文献: 1程伟;陈遇春.多重理论视角下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行为研究.中州学刊.2011(1). 2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3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1). 4李富田;唐嵩.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软科学.2005(2). 5李富田.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2004 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5). 6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7李小.从人口迁移理论看“农民工返乡潮”成因.法治与社会.2009(10). 8蔡秀玲.论小城镇建设:要素聚集与制度创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