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支教形式研究摘要: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的支教工作卓有成效,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主要得益于:定位准确,及早推进;宣传有力、政策到位;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关键词:支教工作;均衡发展;定位准确;政策到位;形式多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6002 1968 年 12 月 22 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各地立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从 2003 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
2、,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县(主要是西部)的乡镇从事为期 1-2 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全国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上山下乡”热潮。时至今日,全国各省市的支教工作已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制度措施,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大力扶持农村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有一些地方的支教行为实际上成了一阵风,风过雨停,雨露散尽,未能对受援学校提供实质性的、持久性的支持和帮助。笔者在今年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幸运地接触了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支教工作层面,并就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
3、做法,现陈述如下:1 定位准确,及早推进 谢家集区是一个缘煤而建的工矿型城区,总面积 275.7 平方公里,总人口 33.5 万,其中非农业人口 22 万人。随着 2003 年前后煤矿企业主辅分离和区划调整,该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量不断增加。全区已有近 60 所中小学校,在校学生 5 万多名,教职工近 4000 人。这其中,由合肥市长丰县新划转过来的孤堆、杨公、孙庙三乡镇共有 25 所中小学校,在校中小学生近 15000 名,教师仅有 458 名。这些学校大多分散在各乡村较为偏远的地方。按国家规定的在校师生比,教师严重缺编,在岗教师超负荷工作,一些教师每周课时达 30 多节。另外,教师的缺编
4、使得国家规定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不能开足开齐,绝大多数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更无从谈起。教师队伍中多数为民师转正,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偏低。而另一方面,一些城区学校,特别是厂矿移交学校由于近年来生源萎缩,教师严重超编,许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工作量严重不足。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极大地制约这个区的教育均衡发展。为改变这种情况,该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报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决定对农村中小学实行支教帮扶。正是因为对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分析,有了充足的调研准备,以支教形式对师资布局进行调整的决策定位,是非常准确、也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为使本区教育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缓解
5、农村师资紧缺状况,从 2004年 8 月开始,谢家集区就开始实施支教工作,当年就有 70 多位老师奔赴支教一线岗位,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极力推崇。 2 宣传有力,政策到位 2004 年 8 月底,第一批支教教师出发前,区教育局邀请市区领导,区属各选派学校代表参加,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为支教老师挂红花,披绶带,举行热烈的欢送仪式,这项举动不仅让支教教师心头热乎,更让区属学校所有教师感受到了支教工作的光荣,以宣传工作打开局面,以后的路就开阔了。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领导也经常到支教点指导支教工作,或召开座谈会,征求支教老师意见,协调解决其生活、教学上问题,统筹解决支教
6、工作不平衡状况。同时安排区财政、人事部门对支教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各级领导还经常深入农村学校,慰问关心支教教师。这些都为支教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为了使支教教师安心工作,真心支援农村教育事业,区教育局拿出专款给各位教师统一购买生活物品,援助学校也尽力解决支教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无牵无挂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去。 不仅如此,为了使支教工作步入正规化、科学化管理道路并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谢家集区委区政府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谢家集区关于扶持划转三乡镇发展的实施意见 ,从政策上明确了一系列扶持划转乡镇学校发展的具体措施和责任主体。区教育局配合出台了关
7、于选派中青年优秀教师到农村挂职锻炼的实施意见 、关于城市学校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到农村支教的有关规定 、支教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等几个补充性文件,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支教教师业务档案。每月各受援学校将支教教师出勤情况、业务开展情况、好人好事、支教相关信息等及时上报到教育局政工科。这些信息经汇总发现典型后即予以宣传报道。支教结束前,教育局组成考核组进行严格考核。以制度和考核为保障,杜绝了支教工作浮于形式的可能。教育局此举的目的,就在于要求支教教师不仅人要下得去,心更要静下来,支教工作要扎实做出样子,做出成绩,让乡村孩子真正受惠。 3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为了保证支教工作的持久性、广泛性和深入性,谢家
8、集区教育局确定了几条基本的支教师资来源:第一是新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到农村支教;第二是选派优秀的中层领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挂职锻炼;第三是实行城乡学校“手拉手”和“结对子”帮扶工作;第四是要求上年度评定的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如今已延长到了五年) 。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子”形式。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 2005-2006 年间,全区城市中小学校为受援学校筹集资金共 24400 元,衣物 1200 多件、图书 2000 多册、学生学习用品 4500 多件,修建实验室 3 个、厕所 1 座,捐赠电脑 86 台,修建饮水工程、升旗台、校门各 1 处,绿化
9、、美化校园 60 多平方米,硬化道路 900 多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口支教学校的办学条件。部分城镇学校不但派人支教,捐钱、捐物,还在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中组成爱心手拉手活动,使农村单亲、困难学生和城市的孩子结上对子,使城乡的孩子在活动中互相关爱、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不仅如此, “送课下乡”更是该区支教工作的一大特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更广泛、更直观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由区教育局教研室牵头,每学期都要组织城镇学校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等,定期或不定期送课下乡;每次区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比赛结束后,都要安排各学科获得前三名的教
10、师巡回“送课下乡” 。不定期邀请淮南市名师工作室的知名教师到农村中小学送课。仅 2012-2013 学年度,就送课 46 节次,覆盖了全区 20 多所农村中小学。他们既把送课下乡作为锻炼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又让农村中小学在这项活动中更加深度受益。不仅城镇学校一批年经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思想、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更多的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每一次都是难得的高质量高效率培训。 仅仅有形式不行,还贵在长此以往,始终如一。自 2004 年至今,该区以各种形式参与支教的教师已达 500 人次之多,所有支教老师都能拥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甚至因为在农村教育天地大有作为而迸发出自豪感和幸福感。他
11、们没有高高在上、别人有求于我的想法和看法,而是真正和农村教育工作者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接受“再教育” ,真正俯下身子,和农村孩子打成一片的做法。不少支教教师支教期满后因为无法割舍孩子们的真情挽留而继续工作至今,甚至反过来劝说自己以前的同事:有机会一定要去农村,去切身感受一下,那是别样的幸福 支教工作已经不再单单是一项帮助农村教育发展的途径,它俨然已经化成一股春风,和风细雨滋润着农村这片广阔的热土,使它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课堂上,支教教师用新课改模式进行教学,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农村的孩子睁大了求知的双眼。课下,他们辅导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课外读物让孩子们看到一个从未看到的广阔世
12、界。支教使英语、美术、体育、音乐这些和农村孩子久违了的学科回到了课堂,给农村学校带来蓬勃生机和活力,推动了农村素质教育的开展。孩子们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曲,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位农村孩子家长接受采访时这样说:“自从我们这里来了支教老师,我们的孩子学习兴趣很高,每天放下碗筷就往学校跑,学校好像就是一块吸铁石。 ”杨公镇汤王小学的庞铸校长这样说:“支教老师不但教农村孩子学知识而且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和心理素质,帮助我们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帮我们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去年的全市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检测,我校中青年教师文化素质测试荣获全市第一名,这与支教帮助分不开呀!”另一所学校的校长介绍:“支
13、教教师的到来缓解了我校教师紧缺的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把聘请教师的钱节省下来用于学校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淮南日报 、 安徽青年报 、 江淮晨报 、淮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谢家集区支教工作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4 结束语 回顾谢家集区支教工作历程,不难得到这些启示:宣传有力为支教工作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各项政策的落实为支教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多层次、多形式的支教安排让支教工作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师资富余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填补了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支教教师一方面实现了自身素质的提升,完成了师德和人格的积淀,另一方面又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带动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研发,开阔了农村孩子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究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城乡教育联袂前行,携手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必将得到合理配置,乡村教育的天空也必将出现醉人般湛蓝 参考文献 1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3, (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