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述评摘 要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问卷,从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公共安全观念、社会安全责任感等三个维度,对 570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大多数大学生欠缺危险应对意识;多数大学生具备积极的公共安全观念,其中女生的认知水平要低于男生;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安全责任感水平,但也存在“自扫门前雪”的情况。由此,提出了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工作要制度化、师资队伍要一体化、培育途径要多元化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 安全 意识 大学生 作者简介:衣庆泳,大连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硕士;接弘,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90-03 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意识,是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必须安全的观念。大学生安全意识是指大学生针对生活过程和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安全意识以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基础,是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更高层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自我安全意识、公共安全观念、社会安全责任感等三个层面。大学生安全意识决定着他们的安全行为方式,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成功避险,是否能够正确处置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
3、,成为维护校园安全、保护大学生身心安全的最有效的策略。为此,特进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以期了解大学生安全意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抽取了大连地区三所高校的 570 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 570 份调查问卷,回收 542 份,回收率 94%,其中有效问卷 514 份,符合科学调查的基本要求。其中,在性别上,男女生分别占 47.4%、52.6%;在年级分布上,20.5%的学生是大一学生,32.4%的学生是大二学生,26.9%的学生是大三学生,20.2%的学生是大四的学生;在家庭类型上,独生子女占
4、56.2%;在政治面貌和身份上,党员和学生干部分别占 7.8%和 37.9%;在生源地分布上,城市生源占 51.0%、城镇生源占 19.0%、农村生源占 30.0%。 (二)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安全意识问卷调查作为调查工具。本问卷共有60 道题,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状况、公共安全观念状况、社会安全责任感状况,共三个方面内容;每道题按照“是” 、 “不清楚” 、“否”三个选项统计结果;受访者按照自愿的原则完成问卷;一份问卷的平均完成时间大约为 15 分钟。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水平 自我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于安全理论和安全知识的了解所形成的观念、意识的总称。大学生
5、的自我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其个体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险应对意识两个方面。其中,安全防范意识是指对不安全因素及潜在危险的预判和辨别能力。危险应对意识是指当大学生面对如被骗、抢劫、盗窃、强奸、行凶等危险以及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时,所选择的处置观念和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如果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较强,那么就可以及时地避开危险、摆脱或减轻伤害;如果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较弱,那么就可能使问题恶化,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调查发现,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深度与广度还需加强。73.2%的大学生会做到“使用煤气后会进行检查” ;78.4%的大学生表示“在家睡觉前会检查门窗是否关紧” ;68.6%的大学生能够
6、做到“总是按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但是,56.9%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之间的差别” ;42.4%的大学生没有“曾检查过家中电线有无老化现象” 。 与安全防范意识状况相比,大多数大学生欠缺危险应对意识。74.5%的大学生表示“知道医药箱的存放位置” 。但是,55.6%的大学生不清楚“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 ;53.7%的大学生不清楚“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的消防栓或灭火器” ;46.4%的大学生不清楚“天灾(如地震、洪水等)征兆与应对措施” 。 (二)大学生的公共安全观念水平 公共安全观念是指大学生对于维护指多数人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认识和觉悟。其主要体现
7、在是否能够自觉维护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国家安全等。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各类社会矛盾和风险有所增加,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加强公共安全观念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维持教育系统稳定、国家安全的需要。 多数大学生具备积极的公共安全观念。81.0%的大学生表示“坚信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富强” ;76.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 ;69.9%的大学生表示“关注我国的领海问题” ;69.3%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反邪教宣传教育” ;69.3%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65.4%的大学生表示“关注台独的相关动
8、态” ;54.2%的大学生表示“常常关注中国周边国家的发展” ;51.0%的大学生表示“关注国内的贫富差距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公共安全观念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在公共安全观念方面要优于女生。72.3%的男生表示“担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异域文化侵略” ,而只有 27.7%的女生对此问题表示担忧;74.4%的男生“关注国内的社会稳定” ,只有 25.6%的女生对此进行关注。这可能与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男生对国家安全的关注较多、了解的程度更深有关。同时,通过调查也发现,66.7%的大学生“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39.2%的大学生并不担心“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 。 (三)大学生
9、的社会安全责任感水平 社会安全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危险情境时,对他人和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程度。也就是说,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自己在安全事件中的职责、任务、使命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安全责任感问题更是愈加得到重视。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安全责任感,并体现出“利他”倾向,多数大学生能够关心周围人的安全问题,并努力完善自我,去保障他人。84.3%的大学生可以做到“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会遵守乘坐安全守则” ;83.7%的大学生做到“时常提醒老人不要轻信传销人员” ;83.7%的大学生做到“时常提醒
10、父母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83.0%的大学生表示“与朋友外出时,会关注他人的安全” ;83.0%的大学生可做到“室友未按时归寝,会及时与他(她)联系,已确定其安全” ;82.4%的大学生表示“关心家人情况,经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 ;82.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的安全稳定,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80.4%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当交通协管员帮助老人孩童过马路” ;79.7%的大学生表示“支持见义勇为的行为” ;71.2%的大学生表示“会参加有助于公共安全的宣传活动” ;69.3%的大学生表示“时常提醒年幼的孩子过马路要小心” ;57.5%的大学生表示“在与朋友策划活动时,首先会考虑安全因素”
11、。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安全责任感方面存在着问题。40.5%的大学生不清楚能否做到“在公共汽车,看见有人偷钱包,会制止” ;43.1%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在超市发现过期商品,向有关部分反映” 。 三、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工作的制度化 在我国,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尺度和标准,而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等安全教育全然不顾。因此,出现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从小开始百般呵护、万般宠爱,对孩子的一切进行包办代替,
12、使其在安全领域知识、技能匮乏。当前,校园安全问题、大学生安全事件已成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一,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学生安全教育有效衔接的制度。安全意识应起步于中小学阶段,强化于高校,贯穿学生整个人生。中小学等学校应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制定相关的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方案、落实具体实施细节,使其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各种合力之中处于中心主导地位,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其二,建设大学生学习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了解并不透彻。而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是处理一切安全问题的基础与依据。
13、因此,高校要形成对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的制度。其三,建立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生活化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手册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安全行动指南 。比如宿舍安全管理条例、班级安全管理条例、校园治安管理条例等,让大学生懂得用校纪校规来规范自己行为,学会处置各类安全事件,从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队伍的一体化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多是以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参与的少,社会力量参与的更少。在教育实践形成了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只是单靠辅导员单打独斗的局面。而辅导员因为时间、精力以及学识有限,常常充当了“消
14、防员”的角色,注重大学生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而乎视了事前预防。在我国,对于大学生社会安全意识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我国高校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如何推动安全意识教育走入校园、走进课堂任重而道远。因此,安全意识教育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师资力量和资源建设等方面仅仅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政府、社会力量和高校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相关的教育任务。其一,政府需要承担起责任,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加强政策干预,利用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全面推进相关教育工作的发展;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探讨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其二,积极吸纳社会力量
15、参与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创建以跨领域的警校合作、校外“安全教育基地”等多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模式。其三,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包括辅导员、保卫部门管理人员、校医院医务人员等专业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其四,积极发挥家长在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中的作用。家长要把孩子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盲目的保护,让孩子尽可能参加社会安全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健全家长与高校老师的沟通机制,比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特点、让家长更清楚孩子在校的表现,从而共同教育、共同培养;家长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言传身教,比如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护自己等,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在无形之中给孩子灌输安全
16、的理念、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途径的多元化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中,高校常常采用“逐层传递式”教育方式,即只针对班团干部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再由班团干部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的教育形式。讲授式在过去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也将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讲授式注重介绍讲解性的内容,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教育模式,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因为安全知识涉及各行各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宽泛性、变化性,教师的讲授很难涵盖安全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育途径要拓宽。现在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向现代化演进,即
17、从向学生被动传授安全知识模式,向学生主动需求安全知识、技能和素养模式转变。其一,高校要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讲授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活动。高校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比如,充分利用两课、体育课以及相关的专业课进行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活动进课堂。其二,建立大学生的“同辈学习”机制。 “同辈学习”是指大学生向学长、同学学习安全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安全意识。大学生虽然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但他们的成长经历、社会活动和人生发
18、展存在着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安全问题。因此,大学生间安全知识、技能的“共享”是培育大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三,建立“网络学习”模式。 “网络学习”是指大学生通过安全网站等平台,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四,营造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环境培育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需要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体会,并最终养成积极的、健康的、正确的安全意识。其五,加强安全教育实践。通过参观、体验等途径,增长大学生的安全知识与技能,从而提
19、高大学生安全意识。这些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公共安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内化过程,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诸如火灾、地震等安全问题,增强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 四、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状况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安全意识状况较好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多数大学生具备积极的公共安全观念,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安全责任感水平;安全意识状况堪忧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欠缺危险应对意识;女生的公共观念的认知水平较低,远远低于男生;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不强。 当前,政府、高校、家长以及大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育工
20、作。在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培育工作制度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育途径多元化的教育原则与策略。 注释: 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编写组.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黄迎兵.大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7(5).179-181. 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6-10. 陈爱忠.略论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的重构.中小学校长.2010.37-39. 史兆光,闫慧.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航海教育研究.2011.94-96.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兰奎.和谐校园构建中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论析.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3).5-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