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8.50KB ,
资源ID:1667730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677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增强人口就业能力研究.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增强人口就业能力研究.doc

1、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增强人口就业能力研究发展县域经济对内蒙古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制约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不高等,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不但会影响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县域人口的就业能力。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对县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进行了详细论述,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并给予高度重视。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化

2、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内蒙古统筹城乡发展,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目前,制约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县域产业发展过于依赖资源优势,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同时,随着内蒙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生态移民和矿区移民从农村牧区走出来,投身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设中,这对县域的人口就业能力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增强人口的就业能力。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一个农牧业大区,现有 101 个旗县市区,除 21 个市辖区和11 个县

3、级市外,有 69 个旗县属于本次研究的县域范畴。截至 2012 年底,县域土地面积 104.6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 88.4%,总人口1556.4 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62.5%。近几年来,在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持续稳居全国前几位的大好形势下,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也在逐年攀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 年,全区 69 个旗县共完成生产总值 8846.38 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 55.7%,平均每县 128 亿元;县域共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454.97 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 29.3%,有 65 个旗县的财政收入都突破了亿元大关,县域经济对自治区经济

4、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307.1 亿元,占全区的 2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382.58 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53.7%。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区各个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吸引了一些重点工业项目到旗县落户,从而保障了旗县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较为粗放,传统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就业能力不足,从而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仔细分析,找出其不合理的方面加以改善,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 (一)产业

5、结构的演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 2000-2012 年,内蒙古县域经济总量增长了近 10 倍,同时产业结构的分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 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 41.2:31.1:27.7;2012 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调整为12.8:61.1:26.1。13 年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 28.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 30 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太大变化,反而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见图 1) 。从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2000-2002年,内蒙古县域的经济结构还保持着传统的“一、二、三”格局,农牧业占据产业结

6、构的主导地位;2002-2004 年,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代替了传统的农牧业,产业结构变为“二、一、三” ,这是典型的工业化前期的产业结构,农牧业比重还比较大;2004 年以后,产业结构演变为工业化后期的“二、三、一”结构。具体来看,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形成“二产”独大的趋势,一产的比重继续下降,虽然三产的比重已经超过一产,但是增长的速度过于缓慢,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综上所述,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基本符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但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三产发展明显受阻,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甚至会阻碍旗县区对就业人员的吸纳。

7、因此,内蒙古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就业结构的演进 长期以来,县域内大多数就业人员主要还是从事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即第一产业,县域的就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伴随着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也在县域三次产业之间发生了相应转移。2012 年,内蒙古县域内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 845.3 万人,占全区的 67.7%,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 484.7 万人,第二产业为 130.2 万人,第三产业为 229.7万人。县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 2000 年的 67.7:10.3:22 调整为 2012年的 56.6:16:23.4(见图 2) 。虽然内蒙古县域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已经下

8、降到 12.8%,但就业比重仍然高达 50%以上,并且下降的速率很慢,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过低,大量农牧业转移人口仍然滞留在第一产业领域就业,造成了县域第一产业就业能力过于饱和,增加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由图 2 可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的速度过于缓慢。作为县域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已经达到 61.1%,但就业比重仅为 16%,这表明,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吸收第一产业向外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与就业比重较为接近,但作为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 ,第三产业并没有起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作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仅

9、为 1.7%,严重阻碍了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能够衡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否达到均衡状态,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结构偏离度=(GDP 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据此,可以计算出内蒙古县域历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见图 3) 。 由图 3 可以得出结论:首先,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存在隐性失业,有大量劳动力剩余。2000-2012 年,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偏离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在 2005 年以后,结构偏离度一直在-0.8 左右徘徊,说明近几年虽然第一

10、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其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实现转移,使得第一产业劳动力严重过剩,造成该产业效率低下。其次,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并且产值比重远大于就业比重,表明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失衡,并未实现充分就业,也没有对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进行有效吸收。因此,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力。最后,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变化较为平稳,其绝对值基本趋于均衡状态,这反映了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之间协调度较好,但是由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其所占的 GDP 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达到的均衡状态是低水平的均衡,第三产业作为县域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11、四、促进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增强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强第一产业内部的就业吸收能力 由前文分析可知,内蒙古县域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情况较为严重。随着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离开土地,外出打工。他们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土地特别熟悉,对土地上的农作物和牲畜特别熟悉。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农牧民这种先天优势,结合本地区农牧业的发展情况,对农牧民进行教育技能培训,使其由传统农牧民转变为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型农牧民,并引导其进行自主的就业及创业。同时,根据各个地方县

12、域经济的特点,积极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培育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及深加工业,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就业的能力,让更多的农牧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更多的领域就业。 (二)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针对内蒙古县域经济二产产值“独大” ,就业比重却严重偏低的现象,应该合理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消除那些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产业,尤其是针对区域内的产业趋同现象,应及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就业效应的目的。同时,按照王君书记提出的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的要求,应大力发展汽车基地、有色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清

13、洁能源化工业等,以产业园区的形式积极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另外,要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结合,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配送、运输、销售等环节设置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样既能发挥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又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还能扩大就业,实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三)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吸纳转移就业人口的主导作用 我区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为主,而新兴服务业(金融、科技、信息、保险等)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了第三产

14、业发展水平不高、就业范围窄、就业吸纳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各旗县今后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和出台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制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来拉动就业量的增大。此外,还应加强对劳动者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其适应就业的能力。 内蒙古地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内蒙古的各个旗县,是传承和发扬草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旗县靠近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努力打造一条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集旅游、餐饮、娱乐、信

15、息、保险等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能够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增强当地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搭建人才信息化平台,为县域就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为提高我区县域就业人口的分配效率,应以旗县为单位,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采集平台,对旗县内需要就业的人员进行信息录入,包括求职意向,工作地点,是否需要技能培训等,并与县域内重点企业实行双向联系,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向其推荐适合的就业人员,同时加强就业人员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或旗县的联系,实现就业信息共享,扩大就业人员的就业范围,以拉动就业的增长。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杨再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