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事项会计主要特征及认识误区的探析摘要:为弥补传统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事项会计从目标、要素、计量属性方面提出了全新观点;进一步探析事项会计具有的主要特征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正确处理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单个事项价值属性的确认和计量为基础,综合反映包含非价值属性的事项信息,是发展事项会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事项会计 决策有用性 非价值属性 0 世纪 60 年代,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范围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价值计量为主要方式,以反映经济事项成果和现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反映除价值计量以外的、影响经济事
2、项运行趋势的各类信息。在此背景下,美国会计学者乔治?索特(George H?Sorter)提出了全新的事项会计理论(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以各种信息使用者不同决策模型为目标,以提供原始或者汇总程度很低的经济事项信息为要素,并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由不同的具有个性化需求的报表使用者根据自身经济决策的需要,对采集的原始经济事项信息进行个性化选择、处理和加工,生成适合其自身决策模型所需的信息系统,能有效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 一、事项会计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的会计理论相比,事项会计理论在目标、要素、计量属性和应用
3、条件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事项信息的个性化和有用性为目标。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是事项会计理论产生的环境基础,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依赖于个人的偏好、期望、认知能力、心理类型及决策模型。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提供结构性的、满足共同信息需求、反映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因而忽略了这一个性化特点,难以适用于信息使用者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与信息使用者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缺乏相关性。基于此,事项会计理论更强调会计信息系统输出信息的个性化和有用性。 (二)以提供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为要素。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方法,对各类经济事项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汇总而
4、成的会计报告体系是以信息使用者需求已知为前提假设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的信息需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非对所有使用者都适用。事项会计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可预知为假设,以反映最原始、汇总程度最低的事项信息为要素,在日常核算中,只对各项经济事项的信息进行原始确认和计量、存储、传递而不进行处理和汇总,认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会计人员在信息处理和汇总过程中渗合一些会计职业判断、政策选择、主观估计,最大限度的保持事项信息的原汁原味和真实性,让各种不可预知的信息需求者有更大的选择和操作空间,对信息进行重构。 (三)具有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本身不具有货币量化
5、的特征,也无法对其进行价值计量,如人力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公众形象等。事项会计认为如这些资源不被纳入信息报告系统中如实、准确、全面的向信息使用者反馈,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公允表达和信息质量。同时,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非货币性资产事项将与货币性资产事项存在缺乏逻辑统一的配比,难以客观、公允、准确的反映经济事项的实质。因此,事项会计理论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扩展为包括非财务信息、机会成本信息在内的更多类型的信息,以实物数量、文字、图表等方式,对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社会责任等事项信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映
6、;并对各种资产事项、采用除历史成本以外的现行成本、回收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全面立体反映。认为这样,将能更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事项会计理论走向实务成为可能。一个企业或者报告主体原始的或者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势必是繁杂和庞大的。如何有序、高效的记录、采集、存储这庞大繁杂的事项信息,对信息载体有很高的要求。大量的事项信息不经过筛选、汇总,直接面对信息使用者,如何由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模型需要进行海量筛选和汇总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对信息传送和处理工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这两点原因,事项会计理论在 1969 年提出后,一度陷入困境,无法从理论走向实务。自
7、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使大容量存储、处理、传输信息成为可能,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商业和财务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成熟使用,为事项会计由理论走向实务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事项会计的认识误区 事项会计理论从会计信息的目标、要素、计量属性和方式等方面提出全新观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过分关注于对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在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研究中,过分强调了事项会计在解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方面的优势,认为事项会计取代传统的会计是解决信息使用者需求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会计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如何构建事项
8、法下的信息系统和报告体系成为事项会计理论关注的重点。考虑到事项会计将信息处理的量度权赋予了信息使用者本身,会计主体如何按照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的需求确认和计量原始事项信息,又成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面临的新问题,这一问题本身与传统会计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同一命题,又将问题转回到传统会计本身的缺陷,成为了理论死结。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对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过份关注,在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各自作用和之间关系的认识上,缺乏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二)过分强调信息使用者需求多样化和决策模型的个性化。我们从考察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经济主体信息使用者无非有投资者、债权人、供货商、客户、合作者和
9、社会公众等几类,无论信息使用者数量多么大,需求如何多样化、决策模型如何个性化,都离不开这几种基本的类型。经济主体的事项信息,都可以站在投资者、债权人、供货商、客户、合作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按照这几类基本需求,构建出具有一定规律性、普遍适用性的信息系统;所不同的是具体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详尽程度、综合程度的要求不同。事项会计过分强调信息使用者需求多样化、决策模型个性化,忽略了信息使用者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过分强调事项信息的原始性。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传统会计对经济活动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会掺合一些经济主体自身的利益因素、使会计信息“天然失真” ,因而要求经济主体提供“原汁原味”的事项信息,只
10、对事项信息进行原始的确认和计量、存储、传输,而不进行加工。但由于构成经济主体一系列活动的各类事项数量较大、信息较为庞杂,如全面确认和计量、存储这些信息,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信息超载、信息混淆等一系列问题,反而使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个经济主体原始的、汇总程度较低的单个事项信息,也难以反映经济主体活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都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归类和汇总。与传统会计强调重要性原则相比,事项会计过份的强调了事项信息的原始性。 (四)过分强调非价值计量因素的主导性。人力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公众形象等不具有货币计量属性的这些企业资源,它的占有和使用情况没有被纳入传统
11、会计信息系统中如实、准确、全面的向信息使用者反映,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公允表达和信息质量,但这些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价值增值程度,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主体的价值反映,包含着这部分非货币属性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为使会计信息尽量公允、准确、全面的反映全部资源对经济主体各类事项的作用和影响,尽可能以实物数量、文字、图表等方式提供包含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社会责任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但不等于说,这些信息将作为与财务信息同等重要的内容,成为重新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 三、对发展事项会计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事项会计理论对传统会计在信息系
12、统及报告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对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并更好的发展事项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重视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会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经济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准则、原则、方法,基本反映了各类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按照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汇集起来的经济活动信息,基本涵盖了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真实、准确反映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事项法下,信息处理的主体产生了变化,但构成经济活动的基本事项单元是相同的,信息使用者也可能会按照与传统会计相同的规
13、则和方式重构事项信息,无论是事项会计还是传统会计,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我们发展事项会计理论,是为了弥补传统会计信息报告系统在披露信息上的不足,而不是以事项法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和报告体系取代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及报告体系。确立以传统会计信息及报告系统为主要形式,将事项会计强调的原始或者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作为传统会计信息及报告系统延伸查询的补充系统,是发展事项会计的正确思路。 (二)正确认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的内在统一。传统会计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会计目标,与信息使用者对经济事项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将二者人为割裂开来的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信息使用
14、者决策首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从经济主体特征看,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和委托代理关系的普遍存在,以反映经济主体现状和成果的传统会计信息,被用于契约的订立、执行、监督和激励经营者的作用仍会占主导地位。从信息使用者需求看,无论决策模型如何多样化和个性化,最能体现一个经济主体价值的衡量标准就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是基于此基础之上的决策模型,才最具效率性和有用性。确立以受托责任为基础、决策有用性为方向的会计目标,是事项会计理论发展目标的正确选择。 (三)在核算单独事项信息的基础上反映综合事项信息。经济主体的任何单个事项之间,都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寻找出具有内在特征的联
15、系,可以依据这些内在联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和汇总。例如将一个企业的事项分为价值活动、业务活动、管理活动、特征属性四类;价值活动可以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事项;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筹资、投资和经营等事项,筹资事项可以进一步分为权益和负债筹资事项,投资事项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权益和负债投资事项,经营事项可以分为采购、生产、销售等事项;管理事项可以分为战略、计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事项;特征事项可以分为人事、组织、科研、文化、哲学、理念等事项;对这些事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到每一个具体业务,就是原始的事项单元;反过来,原始的事项单元,可以分层次汇总,综合为这几类事项。因此,事项会计下,会计人
16、员在确认和记量单个事项信息的基础上,应根据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准则进行汇总,体现综合事项信息,是事项会计理论发展要素的正确方法。 (四)在反映价值属性的基础上体现非价值属性。经济主体的全部事项和活动,是紧紧围绕着实现价值增值来展开的,价值属性不仅是经济主体各项价值事项的计量属性,更是经济主体自身的属性。兼顾到经济主体特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以及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价值属性是反映经济主体共同特征的基本属性,非价值属性是反映经济主体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重要属性” 。在对各类原始事项单元进行确认和计量时,不仅要按照传统会计的六要素,对价值活动类
17、事项和业务活动类事项进行价值确认和计量,也要将事项单元本身的特征和属性作为要素,对管理事项和特征事项进行非价值确认和计量,这样,才能综合反映一个经济主体的特征和属性。 (五)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建立事项确认和计量的核算系统和数据库。前面提到的核算单独事项信息以及反映综合事项信息,价值计量以及非价值计量,都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我们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按照当前传统的财务账务系统的辅助核算方式,对一个事项单元,进行多维的确认和计量,先确定不同的价值属性,赋予价值,再根据不同的非价值特性进行非价值赋值,或者根据事项类别进行单独的价值或非价值赋值。这样,输入账务系统的每一个事项单元,都包含了多维的信息
18、。在数据库中,即可以按照价值事项模块、业务事项模块、管理事项模块、特征事项模块进行归类和集合,汇总出各自不同的综合值,也可以进行单个事项单元的查询。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决策需求,从数据库各模块中调取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事项信息,以满足决策需求。 综上所述,事项会计在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需求方面,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革命和突破,但事项会计理论认识上的误区使事项法本身的缺陷和特征一样与生俱来。只有在对传统会计与事项会计,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之间内在关系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以单个事项确认和计量为基础反映综合事项信息,在价值计量基础上进行非价值计量,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才有可能更好发挥事项会计法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George H sorter 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9, (1). 2.许家林.会计理论发展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永雄.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05, (10). 5.李香梅,王亚斌.发展事项会计若干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6, (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