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8KB ,
资源ID:1669044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690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对意识形态由来的二重解读.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对意识形态由来的二重解读.doc

1、对意识形态由来的二重解读摘 要 从逻辑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从历史上讲,意识形态从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从属于意识,换句话讲就是,先有意识、社会意识,然后才有意识形态。但归根结底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试着从逻辑与历史这两个维度对意识形态这一重要社会事实的由来进行了简单的解读。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逻辑 历史 作者简介:李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哲学;李丹,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73-02 一、从逻辑维度对意识形态

2、由来的解读 (一)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由来的经典表述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分别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用葛兰西的话说,上层建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阶层:一个可称为市民社会 ,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这两个阶层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职能,另一方面相当于通过国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 ”上层建筑的两个构成部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暴力统治和思想统治。葛兰西认为思想统治比暴

3、力统治更重要。这里所说的“市民社会” 、 “思想统治”也可以说就是意识形态及其统治。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只有有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才会有人类生产、才会有生产力。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生产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由此观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综上所

4、述,在唯物史观的视阈中,意识形态的由来可以表述如下: (二)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如实验心理学刚刚起步等)他们不可能对社会心理、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进行专门而深刻的探讨。对这一联系进行深入探讨的重任就落在了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弗洛伊德、赖希、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人的身上。 1.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 在研究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时,最早注意到社会心理问题的是拉布里奥拉和普列汉诺夫。他们已经注意到意识形态不是在经济基础上直接形成的,而是要经过社会心理的中介。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基础是新郎,意识形态是

5、新娘,社会心理是媒婆。换句话说,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的观念体系,而社会心理是“一种零星的、不系统的感情、表象和观念的混合物。 ”从社会心理到意识形态是一个从零星到整合、从不系统到系统的发展过程。这一论断是对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认识一的种深化、一种突破。 在研究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时,最早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心理的是弗洛伊德。他的早期著作注重研究个体心理,晚期著作主要研究集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弗洛伊德的研究是对拉布里奥拉和普列汉诺夫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2.意识形态与社会性格 何谓社会性格?“社会性格是指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绝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性格特征。 ”社会性格产生于经济基础与

6、意识形态的矛盾运动。一定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等)对一定的社会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一定的意识形态也会通过学校、媒体、政府和其他教育途径深刻地影响社会大众的性格。一句话,社会性格受到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塑造。当社会处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状态时,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以相同的方向塑造稳定、健康的社会性格;反之,当社会处于恶性运行、畸形发展状态时,意识形态的统一局面被打破,不同的意识形态以不同的方向对社会性格施加影响,从而造成动荡、多元的社会性格格局。 尽管社会性格受到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塑造,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就会以特有的方式对经济基础与意

7、识形态施加影响。 同时社会性格还受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赖希、弗洛姆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性格关系的研究与弗洛伊德等人对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关系的探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3.意识形态与社会无意识 无意识和社会无意识的理论主要发端于弗洛伊德,发展于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成熟于弗洛姆和阿尔都塞。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东西是无意识的原型。在此基础上。他将无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够变成意识的无意识,另一种是不能够变成意识的无意识。 荣格将无意识区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首次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为后续的研究打了坚实的基础。 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无意识

8、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入思考的是弗洛姆和阿尔都塞。弗洛姆主要关注的是造成“社会无意识”的否定性的途径,他认为, “社会无意识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压抑造成的” 。与此相反,阿尔都塞探讨了形成“社会无意识”的肯定性的途径,他主要强调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宣传和教化而转化为“社会无意识” 。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其并不是直接受经济基础影响,而是要经过社会心理、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等中介环节。其关系可以表如下: 二、从历史维度对意识形态由来的解读 (一)从意识到社会意识 何谓意识?意识无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中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有两层意思: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没有物质就不会有意识;意识是由特殊的

9、物质人脑产生的。 但意识是怎样由人脑产生的呢?这有着深刻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意识产生的自然基础是以下的三个漫长环节: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人类劳动,这是因为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同时,作为意识的物质载体的语言也是由劳动产生的。 在对“意识”这一人脑机能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试着对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探讨。对二者的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首先来了解一下第一种观点。众所周知,苏联、东欧、中国的教科书认为, “意识

10、”与“社会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识”是对整个存在的反映,而“社会意识”只是对整个社会存在的反映。 “然而,正如社会存在只是存在的一部分一样, 社会意识也只是意识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社会意识。 再来了解一下第二种观点。俞吾金先生反对上述观点,认为,意识和社会意识是同一个概念。他用两个个公式把上述观点形象地表述出来了: 公式一 存在社会存在=自然存在 公式二 意识社会意识=自然意识 他认为,即使公式一成立,公式二也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除“社会意识”之外的“自然意识” 。 而笔者认为, “意识”与“社会意识”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差

11、别的,不然的话就没必要用两个概念来表述同一事物。首先,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意识”与“社会意识”二者之间存在包涉关系, “意识”是总概念,“社会意识”是子概念。其次,从发生学的角度讲,意识在产生之初是不完全具备社会性的,但意识一经形成就马上步入社会化的进程,社会意识不是一般的意识,而是社会化的意识,只有社会化的意识即社会意识才是孕育意识形态的肥沃土壤。意识的社会化同人的社会化是同一个过程,是同一种机理。每个人一出生就会步入社会化的进程,每一种意识一诞生就会卷入社会化的漩涡,就会马上转化为社会意识。 由此观之,从意识到社会意识是一次自然过程、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

12、从社会意识到意识形态 如果说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的话,那么意识形态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社会意识,但却不能反过来说,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意识形态。在此,我们有必要从概念上对意识形态进行简单的界定。 “界定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概念,应遵循四个原则:一要回归本源;二要进行概念史的考察;三要符合定义的形式;四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建构力。基于此,这里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以利益权力为基础的旨在影响(维护或改变)既定社会秩序的观念体系。这一界定从本源性、客观性、规范性和建构性等方面综合考量了定义的合理性,并充分吸取了马克思、曼海姆等人的思想。 ” 在基本厘清了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包涉关系之后

13、,一个新的问题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一般的观念体系社会意识是如何过渡到特殊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的呢?从意识形态的定义中可以管窥到它是与阶级斗争、阶级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只有有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才会有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是旨在影响(维护或改变)既定社会秩序的观念体系,而只有在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中,才需要一种观念体系来影响(维护或改变)既定社会秩序。可以说原始社会有自然宗教、有社会意识,但不能说原始社会有意识形态。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由社会意识过渡到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亦可以说意识形态是伴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而产生的。 由此观之,从社会意识到意识形态也是一次自然过程、是另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综上所述,意识、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可以描述如下: 参考文献: 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卢永欣.试论何谓意识形态.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