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生态城市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摘要: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整体布局是城市生态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的结合,是寻求自然与城市共生的一种具体的空间规划途径,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这一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导向整体规划设计;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1)系统性。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 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 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为系统思维, 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城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2)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 而是兼顾
2、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 它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 在规划工作上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人员, 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3)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 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 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 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 (4)生态导向性。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
3、态关系, 引导城市“生态化” 。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 相辅相成, 相生相克, 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组分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城市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命脉; 而城市内人的社会行为、文化观念则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泵。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三者兼顾, 不偏废任一方面,既遵循三要素原则, 又遵循复合系统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以人为本, 公众参与, 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创造自由、平等、公正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2)经
4、济生态原则。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 (3)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 最大限度的保护, 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 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增强其健康性。 (4)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使整体效益最高, 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展。 3、 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 编制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时, 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 合理配置资源, 确定城市合理
5、容量和适宜人口, 配置相应的产业结构,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从而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向, 使人类与环境同时受益, 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3.1、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 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 扩大到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 生态腹地) , 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 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 视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
6、单单只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存共荣。 3.2、对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量, 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平衡。 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严格受自然界的“环境容量” 、 “生态载力”的生态制约, 如果由于城市活动的运行和发展, 这些极限被突破, 便会产生连锁反应, 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规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 水、大气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展建设可能性分析, 确定区域的活动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开发建设
7、与环境保持协调, 使城市与其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力相平衡, 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3.3、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 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 如社会生态方面, 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合理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虑, 三者兼顾, 全面规划。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 进行跨学科研究, 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3.4、规划具有持续性、动态性 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做一个“十完十美”的终态规划。
8、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 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来考虑, 不能因一个时期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发展的失衡。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能力, 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4、 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由砖瓦砂石、钢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人工环境改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 自然环境( 地貌、气候、土壤、水、生物群落等要素)发生剧烈变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而日趋脆弱。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响, 进行必要的还原与
9、补偿而达到新的平衡, 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程, 增强环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设计中增加软质地面和植被覆盖率。通过地表材料( “软硬”结合的铺地) 、建筑表面色彩、建筑物形状、建筑立体绿化等, 一定程度上还原原始的地表下垫面, 改善地面辐射状况, 减弱“热岛效应”, 创造理想的微气候。在日趋硬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中,水循环正在遭到破坏, 城市降水之后的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 地下水也未得到补偿。通过屋顶蓄水、环境场地的“软化”来顺应水循环过程, 使 地下水得到补充和回复。对土壤渗透性大的场地, 一方面要保证其补充, 另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进行高密度开发, 尽量维
10、持场地的原生过程, 避免“建设性破坏” 。建筑特殊的覆盖材料取代了地表土, 致使城市开发建设过程成为植物群落被扼杀的过程, 城市中的氧气生产量也相应日趋减少。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广泛利用屋面、墙面、广场等空间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为“培养基”的生境, 减少因建筑造成的氧气的生产量。 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 寻求最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低耗、无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采用自然的通风和天然采光, 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生态工艺在建筑( 群) 内部形成物质循环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尽量利用无污染材料、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减少因建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证人在其中生活、工作舒适, 身体健康。 建筑及其环境在对自然环境及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提高生活舒适度, 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生态化。 5、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 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 它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代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尽善尽美的乌托邦, 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未来城市是今天建设的, 明天的生态城市是在今天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城市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