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提要 近十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这一过程,存在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纳减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 年 1 月 14 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东省又是农业大省。山东省 2005 年农村人口 5,081 万,占本省总人口的 55%。2011 年农村人口 4,726.9485 万,占本省总人口的 49.05%。容易看出,农村人口正在不断减少,有些农村甚至出现了抛荒弃耕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剩
2、余劳动力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从狭义的概念上讲,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分为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和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前者是从就业和生产活动角度考虑的,后者是指劳动力的身份由农民变为市民并在城市长期居住。本文的讨论着重集中于前一个概念,主要是从劳动力就业角度进行考察。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1、托达罗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城乡的实际收入差异,
3、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越大,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也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2、刘易斯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前者以农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工业部门为代表,其中传统部门往往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并且存在剩余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过程就是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过程。 二、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山东省劳动力就业情况。山东是人口大省,
4、2005 年全省就业人数为 5,840.7 万人,到 2011 年已经达到了 6,485.6 万人。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速度逐年加快。据统计,自 2000 年以来的 5 年中,全省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为 428.66 万人,平均每年转移 85.7 万人。特别是 2002 年以来,由于山东省各地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年都超过百万。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31.62%提高到了 2004 年的 42%。 (二)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和特点 1、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
5、段。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平稳地进行的。19841988 年,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肯定,政策等方面都给予倾斜,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19891991 年,农村劳动力慢速转移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发展受到影响,长幅度回落,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21996 年,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阶段。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农村动力快速转移。从 1991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随之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始打破前三年停滞的局面,
6、呈现出加速的势头。1992年,农村非农劳动力总量增长了 960 万人。1993 年仍保持了 600 万人。 2、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转移劳动力以从事商业、工业和贸易餐饮业为主。从行业构成看,在 2002 年当年转移的 104.83 万劳动力中,工业占 30.3%;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 16.9%;建筑业1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 8.5%;其他非农产业 30.9%。 转移去向以我国东部为主。从转移去向看,转移到我国东部的占98.7%,转移到中部的占 0.8%,转移到西部的占 0.5%。从转移到省外的劳动力看,我国东部仍占 79%。这一趋势比较符合梯度经济理论中劳动力
7、转移总是由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地区转移的规律。 (三)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突出问题 1、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全国乡镇企业曾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 60%,乡镇企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很大。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降低。 2、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国家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第二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结果是大量城镇职工失业,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无疑增加了想要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难度。 三、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定量分析 根据山
8、东省的实际情况,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定量分析的过程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指标,具体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如下: 因变量:选取了“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 。 自变量:选取了八个指标,包括:(1)人口自然增长率;(2)城市失业率;(3)城市化率;(4)第一产业总产值占 GDP 比重。 (表 1) 四、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山东各地的农民工培训数量还不多,培训形式有待于改进,现有的短期培训效果不明显,农民参与度不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组织更多的长期务工培训,加强培训宣传,并且可以主动联系用工单位实
9、现对口培训,保障工作。政府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全民提高农村整体素质。 (二)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与完善。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一方面在要规范的现有的各种培训、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介绍,开展信息、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及保险等系列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在资金政策上为各种劳动力流动服务机构提供便利,要加大农村职业介绍机构人力、物力的投入,缩小城乡之间的业务差距。要通过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体系,加强统筹管理、宏观调控力度。 (三)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完善。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
10、力市场体系。一方面在要规范的现有的各种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介绍,开展信息、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及保险等系列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在资金政策上为各种劳动力流动服务机构提供便利,要加大农村职业介绍机构人力、物力的投入,缩小城乡之间的业务差距。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东省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需要本地企业和政府的努力,还有赖于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营造一个劳动力转移的良好环境,从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协调好城乡发展的关系,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陆松福.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J.经济学报,2003.10. 4陈锡文.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J.三农中国,2011.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