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优化发展研究内容摘要: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较大的需求空间,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支撑,两者表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协同优化发展的趋势。认识和运用产业与产业间协同优化发展的规律,对促进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优化发展,实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优化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知识含量高、聚集度强、成长速度快、就业量大的服务产业,它会为现代制造业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生产性服务业正是从作为我国国民生产的基础性产业的制造业
2、的社会分工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而产生的,因此二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很大的需求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支撑,两者表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协同优化发展的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优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涵义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与制造业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为之提供配套服务。而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却不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独立的服务。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是依附
3、于制造业企业的存在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以人力和技术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和技术引入制造业,是两者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 ,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 30 个行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主导性产业,是我国经济健康转型的基础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城镇就业的主渠道,是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优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优化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生产性服
4、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优化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调整,各类企业的主要活动开始向生产经营领域集中,而与之联系不是太大的服务业务逐渐转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即生产性服务业。再以后,生产性服务业受到重视,渐渐出现了一些独立的生产性服务型企业。由于各类企业的中间需求日益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也就开始增多。出现了一个企业同时为多个企业服务,而制造业各类企业也可以同时寻找多个生产性服务。但是这一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组织比较松散,服务的对象和功能也比较单一。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优化发展的稳定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稳定,出现了一些大型、
5、综合的企业或企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优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形式,比如多对单及多对多的协同优化模式,二者相互促进,双向互动。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优化发展的全面融合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生产性服务业已然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并出现了数量较多的产业集群,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提供的主要是功能群服务。且伴随着横、纵向发展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并行的产业簇群的发展,出现了政府支持、主要产业主导、科研机构服务的“官、产、学一体化”的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又一次互融,表现出了一种协同
6、优化发展的状态。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优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山东省制造业由于自身素质一般且竞争环境压力较大,因此相当数量的企业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竞争的主要优势主要集中在成本较低及价格便宜两个方面,因此技术进步的速度、产品研发的能力以及产业优化的速度达不到国际产业竞争的要求,使得山东省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OEM 占据相当分量。这种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且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也低。进而对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较低,难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市场需求层次的提高
7、及规模的增大,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难以实现专业及大规模的发展。 (二)制造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过剩与短缺并存 山东省制造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传统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2012 年,山东省纺织、机械、化工、食品、建材、冶金六大传统制造业实现的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仍在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相对较低。山东的棉纱、棉布以及水泥、烧碱等一些基础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但精细化工、服装、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则相对较低。 (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 近年来,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比较快,2007 年至 2009 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由
8、 2279.72 亿元增长到了 3169.78 亿元。但这个数字在 GDP 中的比重仍然比较低,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仍大多以批发、零售、邮电和交通运输等一些传统产业为主,且规模较小,其他新兴产业,比如金融、中介、会展等则比重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发展的也很分散,不能达到集聚发展的要求。 (四)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不能满足制造业的潜在需求 首先,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由于原有体制下属于垄断性质的行业、企业改革进程缓慢,且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目前仍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因此内部市场得不到充分竞争,成本较高。其次,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与制造业的需求存在错位
9、的问题。因此制造业的一些成果无法真正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且 VC 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足以支撑现代科技产业发展,中小企业融资较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度较低,良性的协同优化发展尚未形成 一是由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缺乏有效需求,因此外界给予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以及关注根本不能满足它的发展需要。再者,由于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与地区主导了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配置,并控制了“微笑曲线”两端的高利润服务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仅能参与制造业产业链的组装加工等低端低利润环节,这些低端环节往往只需要较少的或者低端的服务资本品。而得不到良好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更进一步地达不到制造业提出的要求,
10、以至于众多制造业更偏爱于完善自己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职能以提高服务品质和效率,从而形成一个“怪圈” ,使得山东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度比较低。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优化发展策略 (一)加速制造业产业升级,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1.鼓励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开发与保护,将技术进步和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加速传统制造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2.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企业中管理体制的创新、资本营运的优化等措施,在特色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培育和形成产业集群。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
11、经济区为经济增长点,加强烟台、日照、潍坊这三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及其他工业园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强化园区高科技开发、运输仓储和人才培养,为产业集聚创造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良好环境,引领机械汽车、电子通讯、海洋化工、浆纸等重点产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一系列的特色产业集群,增强聚集效应。 3.积极发展上、下游企业,实施产业链引资。围绕有优势的产业,将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继续深化分工协作,优化和扩展产业链。比如,投资原材料的生产与精细加工、加大对高科技研发的投入;或拓展产品营销渠道、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二)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
12、 1.积极消除生产性服务业内体制性障碍,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渐消除某些行业、企业一家独大、门槛过高、透明度较低的情况,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2.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及政策扶持力度。生产性服务业想要发展迅速,必须以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前提。一是土地方面,在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土地价格方面提供优惠,优先安排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建设用地等。二是融资方面,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互保、联保制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 VC 基金,积极为大型民营企业的筹资融资提供便利。三是财政方面,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积极从多个渠道减轻生产性服务业的税负,对于重点项目加大补
13、贴力度。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才支撑力度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合理设置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学科教育,发展不同类型、层次的服务类专业教育,推进行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制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互不匹配产业的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整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上的人力资源,使各类人才能够优势互补,发挥其最大作用;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外包业务,支持人才服务机构联合和重组,促进人才市场向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构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信用、信息平台,优化协同发展的外部环境 通过解决交流渠道与信息沟通等问题,可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
14、。但由于风险较大,因此需要政府在在政策、资金以及信息平台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给予鼓励,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信息平台,同时完善信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二者协同优化发展。 (五)完善两者协同优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促进其协同优化发展的深化 首先,以产业与产业间的合作为基础,加强空间聚集效应,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衍生,有目标地吸引与之关联度高的生产性服务产业进入制造业集群,进而制造业集群便可同时具备生产与服务功能。 其次,积极建设高科技研发、交流的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技术共享,制定公平、高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措施,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 再次,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创新推动制造
15、业的发展,促进部分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过度,使原先部分产值较低、规模较小的生产性服务环节逐步向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靠拢,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对集群”的有效的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菲.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M.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2.杨富贵.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优化完善J.企业活力,2007(10) 3.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8(12) 4.李满桃.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谢启标.试论厦门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