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分析摘要:城镇化代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一般结果。在此过程中,社会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章对河南省的有关统计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河南省的人口工业化率远低于经济工业化率,城镇化也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这不仅与发达国家不同(表现为人口工业化和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均衡发展) ,也迥异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过度城镇化,即城镇化早于、快于工业化) 。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工业化;经济工业化 “城镇化”在十七大报告中仅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色,而中共十八大报告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2、、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代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结果。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城镇化,而且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幅度一般高于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幅度。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出共同发展或协调发展的关系,产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而城镇化又为产业发展进行功能配套。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工业化水平,同时较小规模的城镇尤其是人为推动建设的小城镇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根本无力支撑城镇的经济发展效应,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缺乏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制约了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普遍呈现出早于、快于工业化的情况。
3、总体上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或工业化水平的发展趋势最终是一致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以工业化或产业发展为基础。 本文拟参考魏后凯(1993)对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分析框架,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和本文研究目的,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过程中河南省的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情况。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河南省也不例外,因此产业发展水平主要考察工业化水平。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产业结构(三产结构,工业化阶段以工业化率表示)及由此决定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城镇化率) 。下文中,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 GDP”表示;城镇化率以“市镇人口比重”表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别以“产业产值份
4、额(经济活动水平) ”和“产业劳动力份额(人口产业活动水平) ”表示。 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化率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经济工业化率(反映产业结构) ,以“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代替“工业产值份额”来表示;人口工业化率(反映就业结构) ,以“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代替“工业劳动力份额”来表示。虽然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不过建筑业占比始终稳定在 4%6%(据2012 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 ,不影响有关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 截至有数据显示的年份,河南省以“经济活动水平”表示的经济工业化率(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尤其是 21 世纪以来基本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但从人口产业活动水平来看,
5、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却并不像其产值份额增长得那么明显:2000 年以来,与第三产业所占产值份额持续下降不同的是,其劳动力份额却呈现稳步快速上升的势头。换个角度说,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对河南省的 GDP 贡献巨大,但对就业的贡献相当微弱。总体来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 ,而就业结构呈现“一二三” 。 就城镇化来说,河南省市镇人口比重呈连续稳步上升。1998 年以来,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始终保持在 1 以上,而且该比值比较稳定。钱纳里等对 19501970 年约 100 个国家发展型式的分析结果显示(转引自魏后凯,1993) ,在以“工业劳动力份额”表示的人口工业化率从约 9%提高到约
6、 26%时,人口城镇化率是人口工业化率的 2 倍以上,即经历了一个快速城镇化阶段,工业产值份额由约 15%提高到约 30%,城镇人口比重由22%提高到约 53%。与之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以“工业劳动力份额”表示的人口工业化率由 1983 年之前的约 10%提高到 2007 年的约26%,工业产值份额(二产份额减建筑业份额平均值 5%)由约 30%提高到约 50%,而城镇人口比重仅由 15%提高到约 34%,这与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始终保持在较低比例(仅略大于 1)上有关。 由上表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工业劳动力份额”表示的河南省的人口工业化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而且与城
7、镇化发展也一直都是不协调的,这与中国(河南也不例外)一直重视发展重工业导致的工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差有关,还与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关,同时也可能与我国的工业化伴随较快的管理与生产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提高从而劳动力吸纳能力差有关。仅以城镇人口比重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显示出与工业化越来越不协调的趋势。 进一步计算三次产业的“劳动力份额与产值份额之比” ,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口水平与其产值水平严重不相称: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而且越来越严重,第二、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都不足,而第二产业尤甚19872006 年,几乎没什么变化,近几年呈微弱上升势头,但 2011 年一个百分点
8、的产值也仅吸纳了 0.52 个百分点的劳动力。值得注意的是,2004 年以来,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在逐年下降,而吸纳的劳动力占比却逐年上升,这意味着第一产业转移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流向第三产业,而且限于转移劳动力的人口素质,只能以盈利能力差的低附加值服务业为主。不过,钱纳里引用一个结论认为,收入水平超过 1500 美元(1964 年美元)时,服务业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超过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因为与商品生产部门相比,服务部门用资本替代劳动的难度更大,技术进步的速度也更慢。 综上分析,河南省城镇化的主要矛盾在于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吸纳劳动力不足, “以产聚人”的效果并不明显,市镇人口比重也远低于
9、相同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以河南省 2007 年 2100 美元的人均 GDP 来看,工业产值份额已达到约 50%,而工业劳动力份额和市镇人口比重分别仅为26%、34%,在相似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值份额为 25.1%,工业劳动力份额、市镇人口比重为 20.6%、43.9%。河南省的这种发展规律体现了我国重视以大中型工业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一般结果: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协调,也一直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这不仅与发达国家不同,也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发达国家表现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均衡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过度城镇化(城镇化早于、快于工业化,这大概与其人口自由流动有关) 。 上述关于河
10、南省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并没有考虑资源配置模式或发展战略的差异,钱纳里等关于国际方面的结论是基于资本主义世界中中等规模国家(1960 年人口在 1500 万左右)的有关数据得出的统计结论,这些国家的资源配置模式显然与中国及河南省有很大不同。中国的资源配置仍然难说是市场化的,很大程度上仍然由政府决定。政府对经济的发展战略决定了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向。 在钱纳里等的分析中,大国的资源配置是均衡配置的,而且通常采取内向发展政策,而中国则体现了不同的特点:事实上的长期对外贸易导向使中国呈现出小国的对国际市场和资本流入的依赖特征。对于河南省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内陆省份而言,又有了不同的特点。河南省总需求
11、 GDP 的构成中,最终消费呈现持续下降(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占比持续下降,政府消费支出占比持续上升) ,2006 年开始降到 50%以下,同年开始资本形成总额(投资)升至 50%以上(2011 年达到 70%以上) ,而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净出口)则开始降为负值。这体现了河南省经济增长对投资和第二产业的严重依赖。三次产业贡献率的线性趋势线更明显地体现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 1990 年以来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时,河南省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呈现相关关系,这与一般规律相背离。这种结果都与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不无关系。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
12、一个更极端化的体现,如果政府不能放松对资源配置的控制,那么这种状况将持续。因此,新一届中国政府正在做的事,如分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或许有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至于城镇化,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其应有水平(按照钱纳里等的分析,GDP 的工业份额超过 30%时,工业劳动力份额将很快几乎等于其产值份额,而城镇人口比重也将在 50%以上) 。可以预见,如果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没有什么变化,GDP 中可支配收入也不足,同时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劳动吸纳能力仍然不足,那么发展缓慢的第三产业最终会无法容纳第一产业的转移劳动力,无论是以什么样的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13、都无法有效提高城镇化率。 参考文献: 1Tassew.Role of urbaniza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 Addis Ababa, 2008. 2Rogerm,Yao.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China: Patter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J.GelJournal,1999(49). 3Xu,Ye,Tang.The Dynamics Mechanism Study 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s and Urbanization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 4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马远,陈军.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以新疆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2(05). 6朱潋,钱陈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以乐清为例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3(05).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