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38.50KB ,
资源ID:1674924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749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中子女随迁的阻碍因素分析.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中子女随迁的阻碍因素分析.doc

1、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中子女随迁的阻碍因素分析摘要:(中)摘要为了研究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影响因素,本文聚焦于在人口流动问题上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重庆市,采用该市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讨论了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儿童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本文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因素在儿童特征、父母特征及家乡的居住条件等多个层次上同时存在,而且父母的特征是决定子女是否随迁的最主要的因素。 关键词:(中)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家庭化;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中)中图分类号 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5-0033

2、-08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 2013-03-11;修订日期:(中)修回日期 2013-06-28 基金项目:(中)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92326179) 。 作者简介:(中)作者简介吕利丹(1985-) ,女,四川眉山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迁移流动和儿童发展。 正文 一级标题一、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国的流动人口在 2010 年达到 221 亿的巨大规模,由于城乡二元的制度壁垒,大量的流动人口虽然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颇受争议1。十

3、八大报告提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目标2,流动人口市民化关系到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质量,如何帮助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流动人口安排子女随迁进城团聚则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和质量的重要体现。 不同来源的统计结果都显示,我国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日益显现,早期“单打独斗”的流动人口越来越被“携妻带子”者所取代。周皓根据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推算,纯流动人口家庭中有 64%的户主与配偶一起流动,有 61%的户主携带子女3。陈卫等人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分析发现,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携带配偶的阶段,但将近一半的流动人口其子女还留在原籍地4。可见,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的发展

4、,流动人口子女是否随迁成为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重点,也将影响流动人口市民化和我国城镇化。 据人口普查数据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的估算,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比例有一定提升,但是绝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仍然留在原籍地。段成荣和杨舸根据 200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014岁流动儿童规模为 1834 万5,014 岁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为 4849 万6,相当于 2005 年约 27%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流动。笔者根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估算,全国约 32%的 014 岁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流动,5 年来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比例提高了 5 个百分点。已有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留守儿童

5、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多数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希望尽量把子女带到打工地读书和亲自照顾,但是要实现该计划还存在许多阻碍,比如:城市教育资源有限、念书学费太高、城市消费价格太贵、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父母流动性太强等78。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还是以“留守儿童”的身份留在原籍地。 迁移过程理论和迁移网络理论认为,人们从希望迁移到采取实际迁移行动并非一蹴而就,迁移者从萌生迁移的动机,到收集信息、权衡利弊、采取行动,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9。将近七成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原籍地,他们的父母自外出流动开始,可能就考虑过某一天会将子女接到流入地一起生活。随着流动人口

6、家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参与也将继续深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阻碍?这些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级标题二、文献述评 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的文献非常丰富,但是大多是以问题导向分别分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规模、特征、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纳入统一框架中进行比较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中,梁宏等人10、杨舸等人11、陶然等人12分别基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典型的人口流动聚集省市分析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随迁选择性 梁宏等人的研究基于中山大学“市场、制度和网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 2006 年 78 月对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杨舸等人的分析基

7、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6 年 910 月在北京开展的“北京市 1流动人口调查” ;陶然等人的分析来自于 2009 年进行的全国 4 个主要城市化地区的 12 个大、中、小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4 个主要城市化地区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地区) 。 。以上学者的实证分析的视角各有侧重,考虑的变量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儿童的个人特征(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第二,父母的个人特征;第三,家庭特征;第四,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政策制度。已有文献分析的角度已经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加以完善。第一,数据收集方式。流动人口子女随迁与否由农村和城市的“推拉合力”决定。对儿

8、童流动与否的分析应该从流入地和流出地同时考察。但是已有研究文献的数据都是从流入地收集,对流出地信息的把握就难免不充分和不准确。第二,分析内容的限制。现有文献的分析遗漏了几个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子女大多处于学龄阶段,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本是影响他们随迁与否的重要因素,以上因素与儿童的在学状态和就学阶段相联系,然而在已有文献中就学状态却被忽略。第三,对父亲和母亲的分别考虑。父亲和母亲的个人特征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各有不同,但是已有研究在分析父母的影响时,将父亲和母亲的特征放在同一个变量中,都忽略了父亲和母亲的具体角色和独立的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从以上三方面不足入手,利用重

9、庆市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对现有研究进行补充和延伸。 一级标题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重庆市的长表数据(文中简称“重庆六普” ) ,样本规模为 318 万人。重庆六普采用了长、短两种普查表。短表调查人口的基本状况,现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全部填报。长表抽取了 10%的户填报,内容在短表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人口的经济活动、婚姻家庭、生育和住房等情况。 六普不仅登记了户口在本户调查时点也在本户的人,而且登记了户口在本户调查时点外出的人(见六普问卷 H3、H4 和 R6)问题 R6 收集了现住地信息,回答选项为:本普查小区;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本乡

10、(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其他县(市、区) ;港澳台或国外;选第项的人还需填答现住地的省、市(地) 、县。问题 R7 收集了户籍地信息,回答选项为:本村(居)委会;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其他县(市、区) ;户口待定;选第项的人还需填答户籍地的省、市(地) 、县。 ,本文将户籍在本乡,但是现居住地在外乡、外县、外省市的人口界定为“流出人口” “流出人口”中我们还排除了市区范围内的人户分离人口,因为这个人群与通常意义上的“流动人口”和“农民工”不同。详细论述参见段成荣的流动人口相关论文。 ,其中 014 岁的人

11、口被界定为“流出儿童” 。同时,通过家庭成员的流动状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匹配,将农村地区 014 岁现居住在本乡、父母中至少一方为“流出人口”的儿童界定为“农村留守儿童” 。 根据以上界定方法,我们从重庆长表数据中提取出农村地区的 178 万个留守儿童和 36 万个从重庆农村地区流出的流动儿童样本,并匹配出这些儿童的父母的个人特征和流动特征。 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与否的因素涉及儿童个人特征、父母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入地流出地的发展水平等多个层面。根据六普数据的特点,在儿童个人特征方面,本研究在性别和年龄的基础上,增加就学状况(包括小学在学、初中在学)和辍学状况(包括未上过学、小学毕业或小学

12、辍学后终止学业、初中辍学后终止学业、初中毕业后终止学业、其他情况辍学后终止学业等类别) 。在父母个人特征方面包括受教育程度、父母外出情况(含只有父亲外出打工、只有母亲外出打工、父母 都外出打工) 、父母外出的距离(包括没有外出、县内、省内跨县、跨省到东部、跨省到中部、跨省到西部等类别) 。家庭特征主要指户籍地居住条件,包括是否有厕所、洗澡设施和自来水设 施。 一级标题四、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二级标题 1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个人特征描述 根据表 1 的描述统计结果,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性别比例有差异(见表 1) 。留守儿童性别比低于流动儿童,换言之,即留守儿童中女孩的比例较高,差异在学龄前较小

13、,进入小学学龄阶段后增大,进入初中学龄阶段后进一步扩大。 留守儿童的在校情况好于流动儿童。369%的 614 岁义务教育适龄农村留守儿童不在校,比适龄流动儿童低 233 个百分点。由于 6 岁和 7岁儿童不在校的主要原因是推迟入学,为了与因辍学而不在校的原因区别开,本文分为两个年龄段(67 岁和 814 岁)比较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在校情况。流动儿童推迟入学的情况比留守儿童更多,67 岁留守儿童不在校比例为 786%,比流动儿童低 079 个百分点。流动儿童辍学的情况也比留守儿童更普遍,814 岁留守儿童不在校比例比流动儿童低313 个百分点。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留守儿童辍学主要在小学,流动儿童

14、辍学主要在初中,不在校留守儿童中 5417%的人学业终止于小学,不在校的流动儿童中 4821%的人学业终止于初中。 二级标题 2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父母特征和家庭特征比较 流动儿童父母都外出的比例高于留守儿童(见表 2) ,说明父母中一方在家留守时,子女更有可能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平均户规模大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平均户规模为 474 人,流动儿童为 351人。 注:计算流动儿童与谁一起生活的时候,当一个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孩子都外出时,本文假设他们在一起居住。根据重庆六普数据计算,以流动母亲为参照,当她们在重庆市内流动时,88%的配偶也在市内流动,当她们在西部、中部和东部流动时,绝

15、大多数配偶也相应在西部、中部、和东部,比例分别是 86%、85%和 86%。可见流动父亲和流动母亲的流动方向绝大部分一致,流动儿童与流动父母一起外出时,在一起居住的假设与实际情况应该基本一致。 流动儿童中超过一半与父母一起生活,比例达 6463%,另外有 2516%的人与父母中的一方一起生活,还有 1021%的人与其他亲 属一起生活。留守儿童中约一半的人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流动儿童明显得到父母的更多陪伴,这是留守儿童无法拥有的成长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流动儿童并非都和父母双方一起生活,仅与父母中的一方一起生活或与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的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一样,生活的家庭环境其实也不完整。

16、 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祖父母的角色十分重要,3997%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照料,另外有 2354%的留守儿童在祖父母的协助下由父母中的一方照料。 留守儿童的居住条件比流动儿童稍好。留守儿童户籍地居住条件比流动儿童户籍地居住条件更好,留守儿童户籍地家中有独立厕所、洗澡设施和自来水的比例都高于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的父母和流动儿童的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不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流动的距离更远,留守儿童的父亲和母亲跨省流动到东部的比例高于流动儿童相应的比例,留守儿童的父亲和母亲省内流动的比例低于流动儿童相应的比例,这意味着省内流动的父母更有可能携子女一起流动。 一级标题五、模型分析结果 在农村留守儿

17、童和流动儿童诸多的个人特征、父母特征和家庭特征中,哪些特征在统计控制的情况下仍有明显的差异?哪些特征对儿童随迁的影响更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儿童、父母和家庭三个层次的因素对儿童随迁的影响。分析结果见表 3。 为了比较儿童个人特征、父母特征和家庭特征对随迁影响的强弱程度,我们分别构造了三个 Logistic 回归模型(见表 3 的模型 1、模型 2 和模型 3) 。模型 1 仅纳入儿童个人特征相关变量,模型 2 在模型 1 的基础上纳入父母特征相关变量,模型 3 在模型 2 的基础上纳入户籍地户特征相关变量。上面的描述分析中看到的一些差异,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以

18、后减少或消失了。除了儿童的年龄外,其他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见模型 3) 。根据模型的伪判定系数(Pseudo R2)在三个模型之间增加的幅度,说明父母的特征是决定子女随迁与否最主要的因素,儿童个人特征和家庭的特征也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儿童的性别和年龄显著影响儿童的随迁状态。在控制了父母特征和家庭特征的情况下,女童随迁的可能性比男性儿童低 8%(见模型3) ,这印证了全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比差异。根据图 1,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中男孩和女孩随迁的风险在进入学龄阶段后明显拉开距离,从 6 岁开始直到 14 岁,流动儿童性别比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儿童。在仅考虑儿童个人特征时,611 岁和 12

19、14 岁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龄儿童比 05 岁的学龄前儿童随迁的可能性显著高出 67 倍(见模型 1) ,但是控制就学特征、父母特征和家庭特征后,儿童年龄的影响不再显著(见模型 3) 。 (中)图题图 1 全国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比 数据来源: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儿童的学习状态也显著影响其随迁结果(见模型 3) 。在控制父母和家庭特征的情况下,以小学在校的儿童为参照类,不在校的儿童比小学在校的儿童随迁概率高 82%,初中在校的儿童与之没有明显差异。对于不在校的儿童,进一步分析终止学业的阶段对儿童随迁的影响,以小学阶段终止学业的儿童为参照类,初中学习阶段终止学业的儿童最

20、有可能外出流动,迁移的概率增加了 12 倍,初中毕业后终止学业的儿童随迁的概率也增加了 69%。 父母的外出情况对子女的随迁结果影响尤其明显,母亲的外出会极大地增加子女随迁的可能性,而且父母都外出时子女最有可能随迁。控制家庭特征的情况下,以仅父亲外出的子女为参照类,仅母亲外出的儿童随迁的概率显著增加了 15 倍,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子女随迁概率增加了31 倍(见模型 3) 。 父母的教育程度对子女的随迁结果影响也是显著的。父母的教育程度对子女的随迁也有影响,但是父亲和母亲只有在累计到接受了大专及以上教育时才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父亲比未上过学的父亲对子女随迁的影响大 16 倍,大

21、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母亲比未上过学的母亲对子女随迁的影响大 82%(见模型 3) 。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程度大于母亲的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程度。 父亲和母亲的流动特征对子女的随迁影响存在差异。父亲流动的半径对子女随迁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查,母亲的影响则具有很强的显著性,母亲跨越的距离越远,携带子女一起流动的可能性越低。控制住其他变量,以省内流动的母亲为参照类,跨省流动到西部省份的母亲携子女一起流动的可能性减少 60%,跨省流动到中部省份的母亲携子女一起流动的可能性降低 64%,跨省流动到东部的母亲携子女一起流动的可能性降低 744%。 居住条件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户籍地较差的居住条件会增加儿童随迁的概率。表 3 中模型 3 显示,户籍地的家中有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