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及其启示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下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纺织与服装细分产品更具差异化、企业规模微型化、生产技术柔性化以及贸易政策自由化等方面。在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来自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研究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21 世纪以来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2010 年的统计,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纺织品服装进口国,纺织服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进口纺织服装产品并
2、没有对本国纺织服装企业产生严重的冲击,进口产品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控制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外包企业与美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企业之间的共生性已经远远大于竞争性,美国国内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已经退出了产品生产环节,转型成为贸易商和品牌制造商,他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负责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而是聚焦于协调和管理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生产外包以及密布全球的分销网络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供应商之间绵密的协同合作关系。纵观 21 世纪以来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总体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 根据 BEA 的统计数据,美国
3、 2008 年国内纺织品总产值为 578 亿美元,比 2000 年的 851 亿美元下降了 32.1%,服装国内总产值下降的幅度更大,由 2000 年 673 亿美元下降至 2008 年的 342 亿美元,降幅高达 49.2%。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对美国 GDP 的贡献率也进一步降低,由 2000 年0.83%下降至 2008 年 0.35%。从就业情况来看,2009 年美国登记在册的纺织和服装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 12.5 万人和 17 万人,分别比 2000 年的行业从业人数下降了 66.9%和 65%,在整个制造业的从业人口中,仅有1.03%和 1.04%比重分别来自纺织和服装产业。 从
4、贸易收支来看,美国对国外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美国纺织品进口渗透率(纺织品进口占国内总产值的比)从 2000 年的 20.2%上升至 2008 年的 29.1%,而同期服装进口渗透率则从 51.1%上升至 76.5%。数据分析显示,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国纺织和服装产业对GDP 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呈不断下降趋势,纺织服装产品市场需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行业萎缩趋势较为明显。 (二)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来源地更加集中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印度、孟加拉以及越南等低工资成本的发展中大国成为对美国出口的最大赢家,尤其以中国最为瞩目。2000-2009 年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
5、和服装出口增长率分别高达 14.9%和13.6%,2009 年中国占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份额分别为 35.4%和39.1%,超过了印度、欧盟 27 国、巴基斯坦以及墨西哥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规模的总和;另一方面,加拿大、墨西哥、CAFTA、EU-12、泰国等传统主要进口来源市场由于受到多边纤维协定(MFA)终止的影响,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呈现大幅萎缩的趋势。 (三)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贸易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北美行业分类系统 NAICS 分类,2000-2009 年期间,美国纤维、纱线(3131)以及纺织纤维(3132)两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下降了 38.6%和 29%,而织物整理制品(313
6、3) 、针织服装(3151)和纺织纤维(3132) 、服装附件(3152)以及羊毛服装(3152)四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增长了41.4%、59.5%、4.3%和 22.5%。在进口金额下降的两类产品中,纤维、纱线(3131)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上涨导致进口数量减少引起的,而纺织纤维(3132)主要源于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在进口保持增长的四类产品中,只有织物整理制品(3133)价格大幅上涨,其他三类产品均是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数量增长产生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占美国进口金额最高的纺织纤维(3132)和服装附件(3152)两类产品的进口价格指数 2009 年仅为 45.4 和 89.1,而进口价格指数
7、大幅上涨的织物整理制品(3133)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为 1%。表明尽管美国纺织服装市场对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但主要都是一些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弹性较高的终端消费品,而垄断性强、价格弹性弱的织物整理制品(3133)进口需求很少。如果不考虑出口价格因素的影响,仅从进口价格变动趋势来看,美国纺织品服装的总体贸易条件在不断改善。 (四) 美国纺织与服装产品差异化特征更加突出 首先,从资本化特征来看,美国纺织相对于服装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美国纺织业的资本-劳动比率指数从 2002 年的 100%上升至 2007 年的 119%,而同期服装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却下降为 95%。美国纺织企业资本化
8、比重提高的事实还可以从资本设备更新投资的增长得到印证。2004 年-2008 年,企业对纺织设备更新的投资额占到纺织品增加值的比重由 2004 年的 2.92%增长到 2008 年的 4.54%,四年翻了一番。而该期间,服装企业无论是在设备更新还是企业生产规模上都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其次,从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来看,美国纺织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远远高于服装企业。以人均产出为例,2009 年美国纺织企业的人均产出为 110890 美元,超出服装企业人均产出水平的 56.3%。这表明纺织业的生产率在提升,而服装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五) 美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微型化特征更为明显 从企业的规模分布来
9、看,2008 年纺织企业人数为 0-4 人、5-9 人、10-19 人、20-99 人以及 100 人以上的比重分别为35.4%、15.9%、13.0%、20.3%和 15.5%。与 1998 年相比,100 人以上的企业比重下降了 2 个百分点,而 0-4 人的企业比重提高了 3.5 个百分点。在服装产业方面,企业微型化的特征更加突出。2008 年服装企业人数为0-4 人、5-9 人、10-19 人、20-99 人以及 100 人以上的比重分别为43.7%、19.3%、15.9%、16.5%和 4.5%。与 1998 年相比,100 人以上的企业比重下降了 7.6 个百分点,而 0-4 人的
10、企业比重提高了 9.7 个百分点。数据分析发现,美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是 4 人以下的微型企业,这与他们采用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二、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 (一)通过增强价值链的 治理能力来获取更多的产业利润 依据 Humphrey and Schmitz(2004)所提出的有关全球价值链的四种分类(市场导向型、均衡网络型、俘获网络型以及层级型) ,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属于典型的“俘获型”价值链。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零售商以及品牌经销商作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控制着产品设计、质量标准、产品交货、库存以及价格等关键的“价值链”结点,并通过全球生产网
11、络主导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制造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模式和利益分配。 一方面,他们加强对资本、技术以及品牌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企业的买方垄断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捕获市场信息的能力,借助庞大的营销网络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消费终端和制造商之间构筑“护城河” ,确保垄断利润最大化。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已经退出传统的产品制造领域,转而聚焦具有高附加值的非生产环节,通过强化设计、工艺、环境标准,增强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并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增长空间。 (二) 产品生产和销售更趋柔性化和个性化 纺织服装作为最具时尚性的传统产业
12、,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始了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模式的探索。他们通过价值链的空间分离,将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价值链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并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将配置在世界各地的供应链“结点”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做出快速响应,而且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耐克和阿迪达斯为例,棉花和氨纶的生产在美国、纺纱在印度、缝制在孟加拉、缝纫制衣机械来自德国、品牌设计在意大利、拉链来自日本、零售商是法国、贸易商在中国香港,而市场则遍布全球。事实上,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已经成为
13、美国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一种主导的生产模式,他们开发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FMS) ,通过电脑、数控机械、机器人、自动化仓库等先进工具实现自动化的加工、制造与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动化系统可以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网上“按需定制” 。美国企业积极借助于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成功地向数字化时代转型。 (三) 通过区域性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纺织原料出口的对外扩张 为了配合美国纺织服装企业整合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美国政府通过区域性的贸易合作机制,对进口美国纤维、纱、线等原材料的外国产品给予特别优惠的进口关税,以推动美国上游纺织品的对外出口。美国自 1985 年以来先后与其他国家签订了 11 个
14、涉及纺织服装产品的自由贸易协定;另外美国还通过签订非洲增长与机会协定 、 加勒比海贸易伙伴协定 、 安第斯贸易促进和禁毒法案以及海底纺织品服装贸易优惠协定等特殊的贸易安排推动美国纺织服装产品对上述地区的出口。在一系列自由贸易机制的推动下,美国主要纺织原料的出口依存度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旨在推动纺织服装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 年,美国织物整理制品(NAICS3133)的出口依存度高达65.9%,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优惠贸易安排的国家成为美国纺织原料的主要进口国。例如,墨西哥、加拿大、尼加拉瓜、塞尔瓦托、多美尼加、洪都拉斯等国对美国纺织品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81.7%、63
15、.1%、92.4%、82.8%、74.8%和 94%。美国通过签订有关纺织品服装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有力地推动了上游纺织原料制品的对外扩张。三、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注重企业“价值链”整合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然处于“底端” ,缺乏对产品标准以及市场价格的主导能力,全然沦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跨国公司的廉价代工者,整合价值链体系,提升“价值链”治理能力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大量研究表明,顺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构筑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面临价值链上游企业的残酷“遏制”和“围堵” ,因而构建依托本土市场为中心的国内价值链体
16、系将是提升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可行路径。而在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中,依托本土市场所提供的需求空间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级产品要素将是构建“国内价值链”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环。 第二,对纺织和服装产业采取不同的结构调整政策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纺织业相对于服装产业具有更加密集的资本和技术特征和更顽强的生命周期。主要原因是纺织产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要素的替代弹性更大,一旦因工资上涨导致成本压力时,企业可以通过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等手段降低对劳动投入的依赖,从而有效弥补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服装产业所固有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很难通过强化资本投入进行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即使
17、在工资成本大幅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部分纺织原料产品(NAICS3133)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在服装领域基本退出了生产制造环节这一事实即是印证。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面临成本压力的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设备更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对产品成本的控制,而服装企业应该适时考虑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从而蜕变为服装贸易和品牌经销商,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第三,采取更趋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 根据美国佛罗德-沙利文咨询公司的调查,过去 10 年中,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批量生产已经下降了 1/3。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必须适应消费者定制化时代的到来,积极采用柔性制造系统,通过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实现由生产者驱动向消费者驱动的市场需求模式的转变。 第四,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纺织上游产品的对外出口 当前越南、孟加拉等部分东南亚国家在服装生产领域已经对我国构成竞争压力,未来我国服装产业向上述地区转移的速度还会加快。我国可以借鉴美国与南美洲国家签订优惠贸易协定的经验,积极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签订有关纺织和服装产品的自由贸易协定,推动我国纺织上游产品对上述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提升我国在区域纺织服装生产网络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