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上海,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 19992011 年的统计数据,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及结构偏离的角度对上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上海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合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仍有些许滞留,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趋于平衡。据此本文提出若干促进上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上海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就业结构则是国民经济各部
2、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情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两者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发展也必将影响整个经济发展。 一、上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概述 2001 年 5 月,国务院原则同意上海城总体规划(1999 2020 ) ,确立了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地位的确立,上海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也在持续增强。19992011 年,全市生产总值从 445.77
3、 亿元增加到19195.69 亿元,扩大了 43 倍多,年均增长大于 8%。 19992011 年间,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逐步从原来的以工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呈现出“三、二、一”型结构特征。如图 1 所示,上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渐趋下降,分别从原来的 2.0%和 48.4%下降到现在的 0.7%和 41.3%,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稳步上升,从 1999 年的49.6%上升至 2010 年的 58.0%。而 1999 年,上海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11.4%、46.5%和 42.1%,到 2011 年分别为 3.4%、40.3%和 56.3%,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
4、 8.0 个百分点和 6.2 个百分点,而同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了 14.2 个百分点,具体变化规律如图 2 所示。 二、上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一) “标准结构”分析 “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由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提出,详见表 1。 2011 年上海的人均 GDP 为 82560 元,折合 12784 美元。由于上述结论是以美国 1980 年的数据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将 2011 年的上海人均GDP 数值换算成 1980 年的人均 GDP 数值。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美国 19812011 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 3.31%) ,可以得
5、出上海 2011 年的人均 GDP 水平 12784 美元相当于 1980 年的 4659 美元。根据钱纳里的三次产业构成“标准” ,上海已达到 4000 美元的界线,在此水平下三次产业结构应为 9.7:45.6:44.7,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应为24.2:32.6:43.2。2011 年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为 0.7:41.3:58.0,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 3.4:40.3:56.3。可以看出,上海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还是均衡的,大量劳动力都集中在生产效率较高的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占比还是就业人数占比都高出“标准”10 多个百分点,显然上海已从一个工业中心城市逐步转变为集国
6、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于一体的服务性城市。 (二)结构偏离度和偏差系数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是指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与 1 之差,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高,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结构偏离度和偏差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1=-1,2=(Y/Y-L/L)式中 1 为结构偏离度,2 为偏差系数 Yi/Y 表示该产业的产值比重,Li/L 表示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当结构偏离度为 0 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也就意味着此时的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当结构偏离度大于 0 时,说明该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小于
7、 0 则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偏差系数越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差距就越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越差。 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出:1.19992011 年间上海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数,基本稳定在-0.84 上下浮动,这说明上海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仍有一小部分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正值,说明上海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除了 20032007 年为负值外,其余均为正值,说明20032007 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其余年均的产值比重均大于就业比重。2.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
8、值都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这表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在逐渐扩大后又开始慢慢缩小,特别是第二产业自 2001 年开始偏离度有较大上升,但是与 1999 年相比,2011 年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有明显减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差距总体在减小。3.自 2008 年起,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开始逐渐趋近于 0,说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趋于饱和,且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趋于 0 亦表明其产业结构稳定。4.19992011 年,上海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呈波动态势,但总体呈减小趋势,偏差系数由 1999 年的 18.86 减少到 2011 年的 5.45,说明上海产业结构与就业
9、结构的差距正在减小。 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等国外著名学者根据不同收入水平下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得出了其演变的国际模式,如表 3 所示。 2011 年,上海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80:0.02:0.03,与1980 年人均 GDP4000 美元标准下的偏离度-0.60:0.40:0.03 相比,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大了 0.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偏小,相差 20 倍,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符合标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均衡。但总体来看,上海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较高,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 三、促进上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一,巩固第二产业支柱地位。
10、要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注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壮大一批影响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将经济增长点与就业增长点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加快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上海更要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特别是要积极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三,促进郊区新城“产城融合” 。目前上海郊区普遍存在“产城不融合”现象,新城发展远不及产业园区。郊区产业园区现有的劳动力无法满足其对受过高等教
11、育或年轻工人的需求。因此要促进郊区新城走“产城融合”之路,加快完善城市与产业全区的相关规划、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升级转型、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做到居住和就业之间的融合,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田明.中国就业结构转变与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刘乃全,孙海鸣.上海产业结构、人口、就业的互动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3(01). 3夏杰长.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07). 4张晓旭.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考量J.统计与决策,2007(04). 5肖黎春.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J.人力资源研究,2003(03). *本文系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JWCXSL1302) 、上海市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