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摘 要 网络与政治的“联姻”表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这种参与方式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有利于人们及时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释放情感情绪,也有助于政府更好的了解民意,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化解矛盾。但互联网本身“双刃剑”的特性,在对政治参与带来积极性的同时也带来消极性的影响,尤其面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矛盾,网络政治参与究竟是矛盾冲突的“催化剂”还是“解压阀” 。面对网络政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发展和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成为当前执政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 作者简介:苏聪,西华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2、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49-02 一、网络政治参与 (一)网络政治参与内涵的界定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在对“政治参与”内涵界定中,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比较有代表的有:王邦佐等主编的政治学概要中把政治参与定义为“就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 ;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中把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通过合法的手段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中把政治参与定义为“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等等。学者对政治参与内涵的不同界定,表现出了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复杂性。而
3、且随着社会发展,参与范围逐渐广泛、参与方式逐渐拓展,参与内容逐渐丰富,其内涵也会不断被修正和更新。现代社会兴起的网络与政治的融合更是扩展了政治参与的内涵,要求政治参与不断丰富其形式与内容,与时俱进。所以,想要把政治参与内涵规定为静态、稳定的一种政治行为的想法,无疑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认为应建立在动态、发展的角度上对其内涵采用柔性、宽泛的定义。 “网络政治参与”就是公民通过网络平台试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 (二)传统政治参与与网络政治参与 传统的政治参与在参与形式和内容上与网络政治参不同,区别于传统代议制、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的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则表现出了自下而上的、广泛式地参
4、与。虽然传统政治参与能提供多种有效的参与途径,但由于机构的分化程度不高,参与群体范围狭小、参与组织化程度较低,参与主体的能力参差不齐等等。公民在表达自身见解,了解政府的活动与政策,采取何种途径能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一旦某一政策的颁布涉及到公民利益,需要公民大量参与时,这时本应属于公民的社会公共权利却受到少数上层精英分子的“操纵” 。公民则“沦落”为了“局外人” 。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政治参与主体逐渐由“虚拟”网民的形式替代现实社会中以“活生生”的公民为主体的形式。首先,网络的低成本性与便捷性。人们只需通过购买简单必要的上网设备,学习一定的上网知识,就能随时随地输入以电子符号
5、为载体的信息,对网上各种民生问题、奇闻奇事、重大新闻事件等一些热点问题;对政府政策意见的网上讨论、投票发表和传递自己真实的想法。人们也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与政府或相异意见者实时地进行政治对话,减少了公众和政府繁杂的中间环节,实行直接地沟通。其次,网络的匿名性与隐蔽性。代码、角色符号掩盖了网民的真实身份,成为网民的标识。因而, “网民”可以随意地修饰、涂抹个人信息,掩饰其真实身份。这种匿名性与隐蔽性的特点降低了由现实政治参与带来的政治风险,使网民能够以“虚拟人”的身份在网上毫无顾虑地参与政治活动。再次,网络的交互性与离散性。在网络中可以形成个人和个人、个人和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
6、互动关系就使信息从单一向多元传递的转化。 二、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 1.网络政治参与给民众提供了情感释放渠道。随着网络政治参与渠道的扩展方式和内容日益丰富,民众能最大化、最便捷地把在现实社会中遭遇的不满和抱怨情绪释放出来。这样网络政治参与对公众心里情感矛盾激化的缓解起了一定的减压与调节的作用。虽然大量、极度地政治宣泄聚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政治系统遭受毁灭式的破坏,但通过建立这种新的情感宣泄渠道并科学规范化地进行控制与管理,是可以消除其引发的政治系统危机。公民尝试通过现实社会的制度化、程序化政治参与来争取自身利益,一旦未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他们可能会采
7、取一些非理性式、极端式的方式来发泄心中不满。而网络恰好给公民提供了释放情绪的平台,缓解和疏导了网民内心愤怒,焦虑和不安,使得人们真实感情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宣泄和排解,减少了极端暴力行为的暴发,降低了政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压力,从而使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压力解压阀的可能。 2.便于政府收集民意、制定政策、化解矛盾,有利于政府机制改革。传统政治参与的发展瓶颈严重阻碍了公民表达、维护自身政治利益诉求,不便于政府与民众上下沟通。而网络具有的“天然”优势可以破解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技术因素和诸多障碍。网络上大量信息汇聚,网民会选择关注比较热点的政治信息,加之网络的隐匿性特征在减少了网民所顾忌的政治风险的同时,增
8、加了网民的政治表达自由度,使社会成员“自愿”参与政治生活,大大提高了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程度。通过网民广泛参与,政府可以便捷地收集到有价值的网民意愿,及时地甄别网民提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保证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民意合理解决,从而集中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3.网络政治参与增强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有着政治参与愿望,但往往因为条件无法满足而破裂,这就逐渐导致了人们的政治冷漠和官僚权威治理现象。传统媒体由于资源有限,能够利用和参与媒体议程的主要是政治精英和专家学者,这些所谓的权威掌握了传统媒体的话语主导权,极大地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随
9、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的民意组成结构已不适应社会政治体系的发展。要改变这种格局,政府势必要把精英主导的社会公共权利转移到大众共享。而这种新的政治参与的方式,弥补了传统参与的不足。其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公民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政治活动中。政府在推进决策的制定和方针实施过程中,可以让公民通过媒体在网络中对政策和方针的跟踪、调查、和实时报道等来了解其最新发展动态,使民众享有知情和监督权。尤其微博的兴起更加速了这种多方信息持有者之间的互动,促使民众畅所欲言,促进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消极的影响 1.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将影响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由于受到经济条件、教育
10、程度、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参与主体分化为两极,一方面由少数知识精英形成的“信息富有者” ,他们拥有发布强有力的信息能力和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制约着信息实际有效的输入与输出,并按照掌握的信息资源影响政治体系发展。另一方面与此对立的“信息贫困者”则只能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旁观者”或“局外人” 。尽管他们拥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但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信息鸿沟”被逐渐拉大。这种蕴含着民主的参与实际上逐渐被边缘化了。当一部分人能够使自身民主权利获得相应的政治诉求,积极地影响政府的决策导向,并使整个政治体系的发展方向向自身意愿倾斜时,另一部分人则被排斥在参与圈之外,以致正当的利益诉求无
11、法表达,使得本来处于弱势的群体利益受到损害,造成新的社会断裂。因此,理论和实际的不符合,使平衡的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极易激化矛盾,诱发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冲突,破坏政治发展与稳定。 2.网络政治参与为不法分子进行谣言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场所。他们编造谣言,捏造事实,混淆网民视听,调动网民情绪,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未经过滤掺杂着个人极端情绪的、失真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网络“动荡” ,如,最近“秦火火事件” ,其背后往往隐藏利益的驱使,成为利益集团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幕后“黑手” 。而以网络辟谣者自称的网络“大 V”更是利用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随意造谣,
12、以讹传讹,给网络带来“巨震”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稳定。这种由信息发布信息失真信息发酵带来的群体事件给当局决策者造成极大困扰。政治参与面临失效。 如何鉴别事实的真相,如何脱离舆论干扰理性地认识问题,如何公正合理地作出决策,这些也都不同程度上影响当局的决策效率。 “当政府无法以其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来有效地控制信息的真伪时,那么对政治稳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 网民往往忽视当局辨别信息、处理事件、发布政策所需要的时间等条件,总是迫切地期待矛盾的尽快解决,使自身政治利益诉求得到满意答复。相反,这种期待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网民往往会质疑政府,从而在降低政府公信力的同时对政府的执政地位产生质疑,影
13、响政治系统的稳定。 3.网络政治参与容易形成网民非理性行为,导致网络中的“无政府主义” ,给社会稳定带来强烈冲击。首先,网络参与形成一种新的议程设置模式,网民不再满足于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发布信息和观点,在了解了网络可以更加凸显自身政治利益,并会受到政府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关注时,网民的参与热情达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其次,网络成员身份被虚拟化,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脱离了现实社会规范的约束,任何团体和个人在网上自由地表达和传递政治信息和见解。公众如果缺乏驾驭这些信息的能力加之缺少正确的舆论引导,当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时,将可能致使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在盲目的群
14、体效应的中失去理性。再次,信息量的递增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元化,打破了国家专控的信息发布和封锁权利的传统机制。缺少了对信息的筛选、调控、引导的专属机制,网民往往会发表带有情绪性的虚假信息。掺杂着虚假成分的信息所引发网络负效应极易形成一种无政府状态,由此引发政治稳定的破坏程度是无法想象的。虽然这种所谓的广泛的政治参与打破了传统参政议政的僵局,但如果只有数量缺乏质量,缺乏理性的自觉的,缺乏规范、有序的参与机制的网络政治参与则毫无意义,甚至会出现哈耶克曾提到“多数决策的权威性并非源出于多数的意志,而是源出于对某些共同原则的广泛同意。 ”如果“无视对多数权利加以限制,从长期来看,不仅会摧毁繁荣及和平,而
15、且将摧毁民主本身。 ” 因此,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非理性”的参与,公民无法加强个人参与的自律性,那么就很难排除由其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威胁。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为我国政治体系良好发展带来契机,其巨大影响是传统政治参与无法比拟的。多样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是政治系统良好运行的前提,面对着公民对自身政治生活的利益诉求,积极地改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维护好公民的政治利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屏障。面对着诸多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净化网络参与环境,不断提高参与主体能力,不断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制度;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其发展朝着有序化和理性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在深入构建健康政治体系的同时,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和谐发展。 注释: 王邦佐,等.政治学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美塞缪尔亨廷顿,美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 唐丽萍.从代议民主制到参与式民主制网络民主能否重塑民主治理.兰州学刊.2007(3).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12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