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05.50KB ,
资源ID:168633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863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

1、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摘 要】课堂改革要求课堂具有高效性,而高效课堂的获得,有赖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成功而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质疑的,应该是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方法入手,阐述了创设问题情境对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问题情境 创设 原则 立足文本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05-02 科学家曾说:“科学知识有赖于问题的提出,也终结于问题。 ”人类同样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和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果学生只

2、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而不去动脑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质疑的,知识的传授应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围绕问题解决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每个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 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解决欲望 老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给学生设置悬念,点燃学生的好2奇心,能让学生主动走入问题的解决中。实践证明,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问题的构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解决欲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2.问题情境的创设,难

3、易要适度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沟通学生的新旧知识体系,其难易度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想一想,摸得到”的层次。 3.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梯度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从教材出发,考虑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问题设计要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前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垫脚石” ,能让学生踏着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前进。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师问题的创设,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之间相互提出的问题能引起更多的思维碰撞

4、,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延伸性 教师问题情境的创建,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在这个问题中也要有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问题,从而构建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意境,引导着学生兴趣盎然地徜徉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二 立足文本,创设问题情境 1.以课题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课堂改革,而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课堂教学高效化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的问题,就是合适的问题。在讲解课文时,课文题目是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当然,它也起着对整篇课文画龙点睛

5、的作用。针对课题的提问,也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最初思考。如在讲解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祖父的园子?”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想通过写祖父的园子,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对课题的进一步思考,引发了学生对文本更强烈的兴趣。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迫不及待的进入文本中,仔细的品读文本。经过对文本初步的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对文本讲解,引导学生解决。在讲解鲁迅的文章少年闰土时,因为对鲁迅的写作风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

6、难度,我也首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构建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最先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的提出:“我想知道,他为什么叫闰土?”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而没有写别人?”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和闰土为什么成了朋友?”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4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不是自问自答,演独角戏,而是能够带动学生,形成问题串,去解读和思考。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改革,只会使学生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丧失质疑的勇气,从而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立足文本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直接影响

7、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构建了这样几个问题“父亲为什么在别人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仍然选择去救自己的孩子?” “消防队长、警察、路人,对父亲的劝解,为什么父亲都用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进行反问?”“最后,孩子对父亲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这一让,让出了什么?”这些问题引导着学生,对文本一点点地去解读、剖析。 3.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登山这节课时,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战争的残酷,也难以理解当时列宁的思想。针对这些

8、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返回时,列宁仍然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你有什么看法?”学生马上就提出:“我想知道为什么?”学生对于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凸显出课文主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列宁的意志。在讲解生命的林子这篇富有哲理的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悟,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样的林子才是生命的林子?” “林子和玄奘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方丈带领玄奘看这两片林子的目的是什么?” “你从两片林5子的生长状况上,有些什么感悟呢?” 。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理解了每一个成才的人,都要处在一个具有竞争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群体中,你追我赶,奋力拼搏,才能互相激励和促进,才能提高、成才。 4

9、.找准文章的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文本中总有一些“题眼” ,这些“题眼”就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入口,学生理解了这些关键的句子,也就理解了整篇课文。教师可以在这些句子上,精心构建,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针对老人去世后,海鸥的表现例如:“(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3)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针对这三句话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使学生理解老人和海鸥的深厚感情,以及我们被老人感动的心情。 思维的训练离不开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情境,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实现学习角色的转变,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星源.巧设问题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62011(10):4345 2黄毓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微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1(4):111 责任编辑:肖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