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05KB ,
资源ID:1686676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866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高考“微专题”现象及复习策略.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高考“微专题”现象及复习策略.doc

1、1地理高考“微专题”现象及复习策略同一概念下的知识或者同一主题下的知识整理集合形成专题知识,如地理学科中“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图 1) 。 “专题”体现同类知识的整合归纳,按照整合范围大小和体系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大专题、小专题和微专题。小专题或者微专题是大专题体系结构中的分支部分,图 1 中“地球上的大气”这一专题下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就可作为一个微专题。 一、微专题建构 微专题包含教材基础知识,也可将学习经验融入其中,从这种意义上看,微专题是学习活动中对某一方面知识“点”以及对其感悟的小结(表 1) 。经常对知识进行微专题整理将会使认知主体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调动和运

2、用的灵活度。 表 1 中建立了两个微专题。首先微专题形成一个小型知识体系,并且有一定的容量。如“热力环流”微专题,其中既有原理内涵知识又有外延知识,像大气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近地面的气温高于高空是外延知识;微专题中收集了学生容易忽略的内容,像热力环流中近地面和高空两个空间;微专题也将动手绘图技能列入体系范畴。其次微专题能够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进行知识拓展,如“地球公转运动”微专题将地球公转运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兼容,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揭示知识内在的逻辑2关联。 微专题具有容量小、主题集中性强的特点,因此容易建构并为学生掌握。 “麻雀虽小,五

3、脏俱全” 。微专题仍然能够很好地表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认知过程的智力活动。 二、微专题分析 1.地理高考题与微专题 【例 1】2013 年?全国新课标卷(陕西等地区使用)?36 题(1):“分析攀枝花 1 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 微专题?影响气温的因素:地形(海拔高低、地形类型、坡向) ;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微环境(局部下垫面状况,如湖泊、植被状况、裸地等附近地区) ;纬度(昼长、正午太阳高度) ;海陆(沿海、内陆) ;洋流(暖流、寒流) ;天气状况(阴晴等天气) ;太阳活动;人类活动。 【例 2】2013 年?全国新课标卷(宁夏等地区使用)?37 题(2):“分析

4、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 微专题?沼泽(或湖泊)补给源:降水(地区大气候和小气候) ;周边地下水(植被、降水、地形) ;河流水(水位) ;高山冰川融水;地表积雪融水(温度带) ;湖泊小流域范围;补给源稳定性和变化(地下水补给较稳定、季风气候雨水补给季节变化较大、流域植被状况与河湖水位变化幅度关系、地形影响地表水汇聚速度) ;水源补给过程(径流汇集、降水、河流吞吐、积雪或冰川融化) 。 【例 3】2012 年?上海卷?38 题:“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3意义) ”。 微专题?地理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低中高纬度、热量带) ;半球位置(南北东西半球) ;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岸、沿

5、海内陆、濒临海洋) ;大洲位置(位于何大洲以及方位) ;相对位置(周边邻国等) ;大陆位置(位于何大陆以及方位) 。 【例 4】2011 年?山东卷?29 题:“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 微专题?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动力(能源) 、市场、交通、信息、区域协作;社会因素劳动力、政策、决策者行为;科技因素人才、技术;环境因素。 【例 5】2010 年?北京卷?36 题(2):“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 微专题?农业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雨热配合状况) ;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等因地制宜) ;土地面积(经营规模

6、、经营方式) ;土壤;水源(地表水、地下水) 。 2.用微专题分析地理高考 由地理高考题微专题现象可知,地理问题需要应用地理知识、原理去解决,即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这是解决地理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运用微专题分析问题时不能简单机械、生硬套用。 第一,认真审题,明确微专题知识。如上文所述“分析攀枝花 1 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与问题有关的微专题知识是“影响气温的因素”。微专题解题的作用在于开启解题的思路,而不是将有关知识点罗列在4问题之下。 第二,知识和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结合。如“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012 年?全国大纲卷?36 题(1) ) ,本题微专题知识是“农

7、业区位” 。学生分析问题最大误区是无视区域环境特征,一概而论。塔里木盆地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优势条件有光照、热量、灌溉水源等,而在土壤、地形、降水、水源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些也体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结合题干信息及要求,发挥微专题解题实效。如上文所述“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本题微专题知识亦为“农业区位” ,然而问题要求是“比较” 、 “优势” ,即乙地区的自然条件“强项” 。题干给出澳大利亚地图和有关信息,图中显示位于国土东南部的丙地有河流、平原地形、冲积土壤(深厚、肥沃) ,而乙地区未有显示。所以在微专题指导下,学生才能有章法地去寻找、发现和

8、利用信息,形成比较完整的解答。 第四,系列考查,微专题联合使用(表 2) 。对某一地理主题给以系列考查是近年高考试题一大特点,表 2 中“影响气温的原因” 、 “天气现象”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既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微专题,又可以统一在较大的“气候专题”之下。 第五,探究性微专题。地理高考特别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如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陕西等地区使用)第 37 题(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微专题仍然是“农业区位因素” ,但教材对种植业、陆地动物养殖业区位介绍较多,对水域养殖业区位几5乎未介绍,方法一样但知识需迁移应用,增大探究难度。 “鲈鱼繁殖自然条件

9、”作为一个微专题探讨关键点在水环境:水质、水域面积、水域生态、饵料等。 三、微专题复习策略 大专题细化,重视小专题或微专题建构。微专题能使重难点更加突出,复习目标更为明确具体,避免由于专题体系庞杂、内容泛化,学生似乎知道很多,而一旦落到细微之处便不知其所以然。大专题重心下移至微专题,能检测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程度,便于发现薄弱环节各个击破,使复习有的放矢。 微专题建构过程,凸显思维能力。简单呈现微专题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固然节省时间,但这种操作只交给学生结论性东西,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领悟,复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课,既要关注知识的重新组装,又要重视方法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启发学生复习时尤其在训练中发现知能盲点,及时补充,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微专题。表 3 是“热力环流”微专题的建构活动设计。 微专题拓展,凝聚高考热点。所谓“拓展”就是将微专题以适度的关联性延伸,如“气温”这一微专题,除包括概念化的知识,还可以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农业、环境、自然灾害等内容;显然,气候、环境、农业、自然灾害这些都是高考热点。这里仅就“气温”做拓展性微专题,略见一斑(图 2) 。 微专题拓展使知识“活化” ,激发学生用地理知识、原理解释人类社6会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探究能力和意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