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区域活动有效性的一些看法近年来,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中掀起了一股区域活动热,究其原因是因为区域活动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直接教学与分科教学模式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它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由于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更大的自主性与游戏性,因此它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的体验以及操作能力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是不是创设了区域活动,就能使幼儿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区域活动中,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幼儿的指导等都决定着区域活动开展的是否有效。如果环境创设
2、了,材料投放了,幼儿却不感兴趣在活动中无所事事,那么幼儿是不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的。要使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就要求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做出调整。 一、对材料的调整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区域活动的主要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实现。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投放之后无人问津,那么投放的材料就失去了其价值,相应的活动内容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效也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教师仔细观察认真反思及时调整相应的材料来实现所投材料应实现的价值。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不断2调整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在中班创设“益智区”投放几组不同材
3、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材料进行不断调整的一些活动案例。 背景一:我先将班级现有的拼插积木和拼插板投放到益智区中。 (拼插板为长方形的塑料板,上有排列规则的小孔。积木为各种不规则和规则的彩色几何图形。 )结果发现幼儿大多数在拼插板上胡乱的拼插了一些积木后就开始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原来在另一个班级中也投放过这种材料呀,那时幼儿都非常喜爱这个区角,纷纷拼插出房子、树、人等各种图案,效果很好。为什么现在这些幼儿不感兴趣呢?经过反思我发现原来那班是大班,幼儿能力强又有示范图,幼儿照图模仿一段时间后思路开阔就可以自由发挥创造。而现在这些幼儿年龄偏小能力相对较弱,又没有可供参照的示范图,再加上
4、人数多可供每个幼儿使用的材料相对较少,造成了拼插积木受到冷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将“益智区”更好的开展下去,我又投放了新的两组活动材料:一组为:“跑得快” ;另一组为:“七巧板” 。 背景二:“跑得快”材料为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类似于跑圈或迷宫的线路,从起始点到结尾依次标上 050 或 0100 的数字。23 个幼儿依次投骰子,按所投点数来移动自己的小跳棋帽,谁最先到达终点(小房子)谁就获胜。这个游戏只要掌握简单的游戏规则就可以进行,且易于操作。没想到材料投放之后幼儿并没有如我所想的那样两人一组有序的投骰前进,反而是一会儿将骰子投到地上,到处找骰子;或是玩一会儿就不玩了。我认真的对这一组幼儿指导了
5、很长时间后发现情况依然没3有改观。这是怎么回事呢?认真观察后我发现:老师制作的卡图太大,桌面上放两张这样的图就会发生重叠现象,一张盖住另一张的一部分。(原先想着大一些幼儿好操作)结果对面一组幼儿一抽动就容易使另一张图发生移动,造成幼儿棋子的移位,找不着自己的位置;或者骰子落地打断了幼儿的活动节奏,干扰了幼儿的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调整一:我将卡图减小一半又投放进去。 这下情况好很多,但又发现了问题:两个幼儿经常为在一个地方抢着放棋子而发生争执。原来是卡图上的数字间隔太小,排列得太紧。而且中班幼儿认识 100 以内的数字有困难。 调整二:将 0100 的数字改为 050 或 030,拉大数字之间的
6、距离。再次投放进去发现以往发生的一些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幼儿两人一组围着小卡图互不干涉玩得很开心。 另一组材料为七巧板。七巧板是一种幼儿喜爱的益智游戏。我用彩色卡纸制作了七巧板材料投放进去,想着幼儿拿着五颜六色的七巧板拼出好看的图案。 情境三:我将七巧板投放到区角中发现幼儿并没有如我所想的那样拼摆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而是将一些七巧板摞在一起捏在手中当枪玩,或者将一些七巧板的边角用手指卷了起来。为什么幼儿不拼摆呢? 反思:是不是制作的七巧板太大了? 调整一:将大的七巧板改为小的七巧板。结果幼儿表现同以前一样。反思:发现七巧板和益智拼板一样要求幼儿对几何形体进行组合对4幼儿来说有难度。如果提供示范图
7、幼儿照图拼摆会不会就降低难度引起幼儿的兴趣了呢? 调整二:将七巧板拼图复印了之后投放进去。 发现幼儿还是不感兴趣。仔细观察发现复印的拼图黑黑一片,图形看不清晰。辨别起来很困难,不能起到示范作用。 调整三:将示范图用鲜艳的颜色扩大比例画在纸上,再次投放进去。可是,在经过对材料的几次调整后发现七巧板仍然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什么呢?经过认真反思认识到七巧板要求幼儿对几何图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而中班幼儿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是说,我投放的材料操作难度大大,超出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对幼儿来说是不合适的。于是我做出了下一步调整。 调整四:将七巧板撤出益智区,改投到数学区。让幼儿看图按颜色有规律的排序或进
8、行图形记录,反而引起幼儿的兴趣。 通过以上对几组不同材料的调整,发现只有仔细观察反思不断调整材料,使材料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又便于操作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实现材料的价值使区域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 二、对教育目标的调整 三月份的主题活动是“春天” 。结合这一主题我在美工区组织进行了一个绘画活动棉签画:桃花。我将宣纸裁好、颜料调好,并在活动开始前进行示范:1.先拿一跟棉签沾黑色或褐色颜料在宣纸上画几根枝条;2.取另一根棉签沾红色颜料在枝条上点五点成桃花状;3.再取一只5棉签沾绿色颜料在枝条上点出绿叶。示范完毕让幼儿开始自由作画。却发现幼儿绝大部分不动手端坐一旁。这让我疑惑这么简单的画还不会画?于
9、是我开始忙碌的手把手的指导,期间不时有幼儿将颜料打翻,而我又忙着清理桌面,场面一时十分混乱。活动结束后,看着基本上是我完成的作品时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认为很简单而且幼儿能够掌握的画,幼儿却不知所措呢?反思发现自己给幼儿定的目标太高,看似简单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却不简单。首先幼儿对材料工具的使用不熟悉,一上来就要求幼儿用棉签分别沾不同颜料作画难度太大;其次,这种用棉签画国画的形式幼儿接触的少,操作经验少;另外幼儿对桃花没有直观具体的印象而让他们画桃花是一种不合实际想当然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还有这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构图能力。找到了问题所在,我立即调整了目标:将用棉签画桃花改为用棉签点染对
10、称色块或图形。将宣纸对称折叠,用棉签沾颜料在宣纸上点染。打开点好的宣纸后就是一副色彩鲜艳的对称图,再稍作装饰贴在主题墙上一样可以渲染春天的气氛。目标调整后,幼儿对用棉签点图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投入到活动中效果也很好。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熟悉了棉签和颜料的使用为以后进行类似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对指导方法的调整 语言区中经常有一些书或图片因为使用时间长破损大引不起幼儿兴趣而被丢弃一边。如何变废为宝充分发掘它的价值呢?我决定在语言区中开设一个内容:制作图书。根据一定的主题或要求将废旧图书或卡片进行剪贴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内容,并逐渐积累成一个新书。刚开始幼6儿不能完全明白老师的意图,于是我进
11、行示范,指导着幼儿进行图书制作。随着区角的开展问题出现了:对每一个幼儿进行指导占用了教师过多的时间,以至于活动时间到了许多幼儿还没有完成一幅图,同时教师不能兼顾其他区角。因此,制作图书要求幼儿找图、剪图、贴图组合成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画面难度大,所以出现时间到了幼儿却完成不了相应的内容。我调整为:两人一组合作进行。变教师指导单个幼儿为指导一组幼儿。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加快了速度,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还节省了教师的指导时间提高了效率。调整后果然效果好了许多。仔细观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有的一组幼儿配合得好制作得很快,兴趣较高;有的一组幼儿双双坐在那儿一愁莫展。原来幼儿的能力不同,有的幼儿手工制作能力强,有的幼儿这方面能力弱。幼儿在组合时不能考虑到这一点,有的一组幼儿动手能力都强;有的一组幼儿动手能力都弱,这样组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先前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方法调整为: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在一起,由强带弱,教师指导起来幼儿接受得也快。经过调整能力弱的幼儿在另一个幼儿的带动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图书的制作也有了兴趣。 区域活动是一种对教师要求很高的活动形式。创设了区角、投放了材料就完事大吉,或发现问题漠然视之都会使区域活动形同虚设,降低了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达不到它应有的教育价值。只有用心观察,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才能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真正喜欢参与的活动,才能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