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切入数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 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
2、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 3 个,93=3(盘) ;(2)每盘放 9 个,99=1(盘) ;(3)每盘放 2 个,92=4(盘) ,多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95=1(盘)多 4 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2生身临其境
3、,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捕捉生活现象,产生学习需要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
4、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 28 人,小朋友 150 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 元,学生每人 15 元,团体 30 人以上每人 20 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 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 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 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走进现实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3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就
5、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 95 元/个,排球 50 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 “买 4 个排球和 6 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 ,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
6、(2)(95+50)4+952;(3) (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回归社会生活,显示数学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关注的是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中通过对课本中相对独立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学习数学的。由于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既难达到学习知识的目标,又难达到社会化的目标。这反映了以往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局限性。事实上,数学既是认知的,又是社会的。因此,我们应该将课堂中的教学放归到社会中,放归到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中,让学生在一个更广
7、阔的天地中去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获得数学、应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4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知识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某一现象,发现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或者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并将新的理解和借鉴运用到数学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教师只有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才能为教学研究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材料,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课后回顾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选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影响最深的改进意见以日记的形式予以记录,并分析改进的原因、理念和措施,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