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关键词】创新;精神;灵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尤其小学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家都知道教育不是把孩子越教越死,不是由教师设置好各种框框,让学生去
2、钻、去套,而是要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空问,让孩子去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想象,学会好奇,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但是真正有多少个老师能这样去做呢?绝大部分教师还不都是为了成绩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当成是机械记忆的工具,而失去了自主地位,失去了真正的快乐。反之成了老师夺取名次的牺牲品。 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有高素质、要有创新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2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教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充分的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
3、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坚信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其次要注重教育方法与方式的创新,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再次要注重教材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打破学科界限,培养跨学科的完整经验和能力。教师还要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研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二、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新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告诉我们,要打破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神秘观念,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
4、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第三,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种最优的教学方法,3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四
5、、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进行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方式过于统一,不太强调特色,所以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别也在逐渐缩小。棱角被磨平了,很可能一个创新人才也就毁灭了。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为他们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做到不仅能够找出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的弱点,还能够发现所谓“差”生的闪光点,更要允许那些奇才、怪才和偏才的存在。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智慧和敏锐,因材施教,科学点化,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
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在现代化教学中一个真正的合格教师的重要指标。第五、创新教育要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归根到底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创新人才才能辈出。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的一种思维过程。教学活动中,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的知识或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新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
7、寻找解4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置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
8、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学生发现和提出“新奇”问题时,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鼓舞了提问题的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由于受传统影响和教师并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等原因,当前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神秘化的现象,形式主义依然比较浓厚。另外,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造成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但是,不管困难多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才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才能得以5顺利推行,全新的教育才能被创造出来。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才能得到真正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