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104KB ,
资源ID:1691083      下载积分:8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910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在操作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感.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在操作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感.doc

1、1在操作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感【摘要】提升学生的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教师问题的牵引,让学生展开思维构建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思维;数学模型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要提升学生的数感就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动手实践就是这么一座桥梁。动手实践将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有助于数感的培养和提升。 一、实施动手操作,探索“未知”领域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运

2、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苏教版第五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探索算理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摆一摆,分一分的操作。 由场景图得出的算式是 462,我先让学生把身边的小棒摆一摆。学生拿出 4 捆小棒和 6 根小棒合起来表示 46。然后开始分一分,在分的时候,我发现有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操作后,没有人把小棒拆散分了。分的步骤一般是先把四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两捆。再把六根小棒分成两份,每份三根。随之出现了两个算式:402=20,62=3,最后2的结果就是 20+3=23。由操作得出的这三个算式就是 462 列竖式的算理,既解释了 2 为什么要商在十位上,也体现了平均分的先后顺序。由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有意

3、识的思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对生硬古板的竖式赋予了活力。 二、加强动手操作,汇聚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蕴含着许多数学思想。借用操作过程,将这些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问题,能让学生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苏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认识容量和升中,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一升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制作一升量器的环节。我把这一环节分成了两个阶段。1.准备阶段 在认识容量和升后,我就让学生观察量杯和正方形容器。观察时相应提出问题: (1)你觉得量杯和正方形容器的底部有多大? (2)跟你手的一扎相比呢? (3)一升水在这个容器里有水位线在哪里?距离底部有多高? (4)为什么量杯的每一格表示相同的容量?

4、 (5)量杯的这个形状有什么好处? 准备阶段选材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的感知活动,数学学习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感受数和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32.制作阶段 第一步:将 1 升水倒入上下一样粗的瓶子中,记录下水位线。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用等量转换的思想来解决了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而这里的等量有不同的含义,拓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第二步:由水位线至底部贴上一张纸条。 学生马上想到用直尺紧靠瓶身去量水位线至瓶底的距离,依据尺寸裁好纸条的长度。操作过程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也是增强数感的一种体现。 第三步:把纸条平均分成 4 份,分别做上记号。

5、 纸条做好后,有学生根据书上的要求平均分了两种,于是,我让学生对于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他们认为将纸条对折两次的方法比较好,因为操作简便,分得还比较均匀。 动手操作能带领学生去发现规律,变“学会”为“会学” 。 如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们用三根小棒代替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一开始,用 10 厘米,6 厘米,5 厘米的小棒围三角形,学生轻而易举的完成了。然后,我将 6 厘米的小棒代替成 4 厘米的。结果有学生举手说也围成了,他围成的图形是这样的: 这时就引发了学生的探讨:有学生认为这样围是可以的,只不过边上多出来没关系。有学生疑惑着认为是不可以的,但理由支支吾吾,说不出。于是我就提出如

6、下问题:(1)我们操作的这三根小棒表示的是什么?(2)三角形的三条边是怎么围成的?有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很快都一致认同是不可以的,因为三条边首尾连接。结论统一后,我马上4追问:既然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能找找是什么原因吗?是不是两根短小棒叉开的程度不够呢?学生马上又动手操作,发现即便把 4 厘米的小棒和 5 厘米的小棒摆成平角,也只有 9 厘米,根本就达不到 10 厘米,要跟 10 厘米的小棒相连总是差一截。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总结:围三角形时,当两根短小棒长度的和比长小棒的小时,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学生有了这个认识后,我建议他们将 4 厘米的小棒换成 5 厘米的。结果马上有学生告诉我,

7、还是不行。当两个 5 厘米的小棒叉开程度达到平角时,变成了一条线段,而围成三角形需要三条线段。通过操作也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两根短小棒长度的和与长小棒的长度一样时,也围不成三角形。由用小棒围三角形的现实情境用于探索三角形边的特点,学生不难发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纸上的“只读”三角形转变成三根可操作的小棒,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抽象出三角形三边的特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感。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完全代替了老师的讲解,把抽象的死背硬记的东西进行了溶解和软化,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地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操作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把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变成有趣生动的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性的观察,到位的操作,手、脑并用,想与做、说与做有机结合,加以老师的引导,将整个过程赋予数学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第二篇 第二章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