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探讨摘要:本文就中英两国在中小学教育中培养个人能力上的一些不同进行比较,探讨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本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比较,课堂效能的比较及课外的比较。本文希望通过比较,帮助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找到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并希望从中借鉴英国教育中的一些经验,促进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加强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个人能力;兴趣培养;课堂效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34-02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进行了多年,最近又对中小学生
2、进行减负,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学,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与英美中小学教育正好相反,从而拉大了我国学生与英美学生在创造力上的距离。因此,我们的学校应重视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本文比较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些不同,探讨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比较 国外的教育特点是学校较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给予指导,而不是给予强行的指派。通过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培养个人2创造能力的着重点之一。邹斌指出,英国各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及个人的独立思维,并对学生个人独立思
3、维表示尊重。英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加表扬,很少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或成绩不好而严厉批评学生。英国的老师无论是从小学到大学,从不吝啬表扬,经常使用Brilliant,Wonderful 等词语表扬学生的各类作业及作品,通过表扬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目标。Cox 认为,给与学生奖励和表扬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相反,过多的批评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愿学习。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激励教育。Ames 也指出,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引发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尽力做得更好并能加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英国各级学校教育在各个科目都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予重视。日前
4、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举行的“This Learning Life”国际会议上,更是邀请了布里斯托一所中学的学生乐队在会议上演唱他们分别创作的近 10 首歌曲。演唱中对他们进行采访,讨论他们学习和创作音乐的历程。而这样的乐队在他们学校还有很多,他们是冠军乐队。他们所在的学校并不是音乐学校,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练习演奏乐器,并走到一起组成乐队,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没有人逼他们做。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而国内的老师很少顾及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否感兴趣,只要学生把书背过了就能写出答案,拿高分。另外国内的老师也时常表现得过于严厉,使不少学生没有一定的把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
5、环。即使一些在国内毕业的大学生来到英国也是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很少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在做研究3采访时就深有体会,其他国家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能回答出很多内容,而中国学生大多数是问一句答一句,很少能谈得很多。这固然有语言的问题,但笔者所采访的其他国家的学生也不是英语很好,但他们大都比中国学生能说。不仅学校,国内的家庭教育很多也是强制性的,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在英国的很多家庭则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很少有强制性的教育。而我们有很多各类乐器弹奏达到 10 级的中小学学生虽然能熟练弹奏各类乐曲,但能创作出像前面提到的 1314 岁的英国中学生所创作出的音乐和歌曲就没有多
6、少了。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熟练的重复,而缺乏创作力的培养。此外,更缺乏根据兴趣进行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如果不是学生的个人兴趣,即使达到 10 级也创作不出令人赞叹的音乐。英国学校里注重培养每个人的能力。另外,英国学校也很注重颁发奖状时考虑每个孩子的优点。这种方式重视了每个孩子的兴趣和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能发挥每个孩子的优点,鼓励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且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而我国学校里大都是每学期最重视评三好学生,倾向于学习好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就不能发挥和鼓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近些年也有一些改进,但很多学生仍得不到激励。英国学校对学生的成绩也不排名次,
7、家长只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绩,以及有哪些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每学期的家长会也是一对一的座谈,而不是像国内全班性的家长会。因此,学生个人得到重视和尊重。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阶段,不是像类似高考这样的考试能检测出来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短时间的考试检测,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工程,是各阶段老师和学校4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课堂效能的比较 刘惊铎教授在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效能不应在校外产出,而应在课堂内解决。提高课堂效能也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关键。对此,笔者也非常认同刘教授的观点。英国学校在课堂上经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作品,如纸制品、泥塑、木工、贺卡,
8、甚至自己做饮料和烤点心,有时学生也会用计算机绘制作品。而且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不能一样,否则就不是自己的作品。可见学校对每个学生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特点的观念。而这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这种方式能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人创造力。而国内的课堂上则以讲知识为主,作业要到课下做。 三、课外的比较 在国内很多中小学生都参加各类课外辅导班。这恐怕都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其中,获得数理化全国特等奖或一等奖的学生,就可以保送名牌大学。致使全国众多孩子从小学就上奥数班。其实,即使获得国际数理化竞赛金奖也不能说明教学的成功。西方等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年轻时不见得获得国际数理化竞赛金奖,而我们那些获奖的
9、人长大不一定能拿诺贝尔奖。笔者并不反对作为业余爱好和兴趣上奥数或音乐辅导班。但给学生和家长过多的压力去学习,只是为了高考保送或加分,或为了上一个好中学,甚至好小学,笔者坚决反对。这样会毁了很多学生。倒不如利用上学习辅导班的时间让孩子多玩一些,多参与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英国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各种作业,5因此,课外的做业也并不多,家长也就有时间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或在假期里出去旅游。而学生有时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旅游时运用上。例如,英国一位 12 岁左右的女学生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地理知识,在2004 年圣诞节期间亚洲海啸事件中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当时她正在泰国某海滩上与母亲
10、玩耍,当她发现海水起了很大的泡沫时,想起老师说的就要发生海啸了,于是和她母亲大声对海滩上的人呼喊,要发生海啸了,快往高处跑。正是由于她的提醒,很多人及时跑离海滩,不到几分钟,海啸果然来临。在泰国举行的海难一周年纪念活动中,这位小姑娘被邀请到泰国万人纪念会上念一首悼念遇难人的诗。此外,到了小学 5年级,英国很多学校开始安排每年一至两次到农场或一些营地、海边住上一周,参加和体验农场的劳动和生活或参加一些活动。学生可了解和体验校外的生活,并锻炼自理能力。这在中国的中小学是不可想象的,最多是组织一天秋游。 四、英国小学的分组教学 英国小学中很多在课堂上按照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数学科目
11、中。很多老师在分组中就考虑了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等问题,不是简单地像国内一些学校按不同水平分为 1 组至 3 组,或是 A组至 C 组,而是起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名字。英国学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注重。经常让小组间的学生合作对一个专题(Project)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一起做报告。有时还可以在教室的计算机上上网查询资料,然后在计算机上用 PowerPoint 做出自己的提纲,并利用 PowerPoint 对全班陈述自己小组的发现和观点,就像在大学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老师对小组间的合作也经常给与鼓励。会不时发小组奖,6如每个小组在那方面做得好,无论是一起研究的成果,还是一起制作的作
12、品,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得到小组奖状。 总之,只有从小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课堂效能,利用课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而只有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才会有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仅靠熟练的重复是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只有熟练的创造,才会有希望。正如刘惊铎教授所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正向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上发展,正在向提高课堂效能上发展。当然,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革,要从考试制度上改革,否则,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会取得较大的效应。另外,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对于教师也是一项挑战,因此,对于教师也应给与培训和大力支持
13、。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观念也应获得学校领导及地方教育领导的支持,以及社会的认同。希望本文能为中小学的老师及各级领导提供一些参考,共同为培养中国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改变我国学生被评为想象力倒数第一的尴尬局面。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重在中小学,而不是大学。与其在大学不断提倡教学改革,提高创造性,不如在中小学大力提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改革现阶段的教育和考试体系,让学生具有创造力,我们才会有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斌.英国小学教育点滴J.山东教育,2005, (10):10-12. 2Cox.M.J.Motivating Pupils throu
14、gh the Use of ICT. In 7Leask. M and Pachler.N(eds)Learning to teach Using IC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19-35. 3Ames,C.Classroom:goals.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84(3) ,261-71. 4Breeze,N.Fano,F.and Napoletano,L.Music education using computers in Italy and England: a comparison.Conference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This Learning Life.University of Bristol,Bristol,UK.April,2006:20-2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