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08.50KB ,
资源ID:1693452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934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简析我国学位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简析我国学位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doc

1、1简析我国学位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摘要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学位制度的起源存在“西方引入论”和“科举学位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文章指出我国学位制度的源头是古代科举制度,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是在传统科举制度基础上,对西方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以及学位制度予以借鉴,逐渐实现本土化的结果。 关键词学位起源 西方引入论 科举学位说 作者简介郑晓坤(1977- )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和特殊教育。 (吉林 长春 130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对现代学位制度改革的启示”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

2、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220 号)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71-02 学位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或高等院校,根据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称号,表明学习者曾受过的教育水平,或已达到的学术水平等级的称号。近代意义上的学位及学位制度无疑源自西方,但作为代表学术修养以及侧重研究学术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我国早已有之。中国学位教育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国学位教育的历史已达 1300 多年。中国的学位制度最主要还是继承了我2国传统的科举制,在传统科举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渐本土化、中国化的结果。 一、 “西

3、方引入论”的提出 关于我国学位的产生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学位最早是作为一种“任教资格” ,并且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中国的学位实则为“舶来品”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学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旧中国的学位制度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 是学习外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结果。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学位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欧中世纪大学,中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是在近代从西方传入并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孕育、起步并逐渐完善起来的。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举人和进士教育只相当于近现代学制中的中等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并非学士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学位教育

4、产生于近代,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这些学者的说法虽然不一样,但都隐含着一个共同观点,即中国学位制来源于西方,是在近代受益于“西学东渐”才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笔者认为这种“西方引入论”的观点是片面的。笔者根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认为我国最初学位产生于选举制之中,学位的真面目只不过被选举制所遮蔽。就进士功名而言,后世有“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之分。虽然都称为进士,但其中的差别,不仅表明了学术水平的不同,而且更决定了授官高低与迟缓。即使同一级别的进士,也有状元、榜眼、探花三种不同层次的划分,其代表的学术水平也各不相同。我国清末以前通过科举所授予的科第名位就是中国古代学位,许多早

5、期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的3科举印象深刻,并将科举所获得的“科第名位”与西方学位相提并论。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作者将科举的三种功名(秀才、举人、进士)视同于西方的三级学位(学士、硕士、博士) 。在现代,许多西方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科第名位时仍沿用学位的提法。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绝大多数法国学者认定生员、秀才为学士 ,举人为博士以下学士以上的资格 (即硕士学位) ,而进士为博士 ”。 二、 “科举学位说”产生过程与重要历史意义 1.“科举学位说”的内涵。科举制最基本的特征是以学术水平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来授予称号。只不过科举制所考量的“学历水平” ,主要是儒家经学,即“五经” “六经” “九经”

6、“十三经” “四书”之类的儒家经典。学位代表了某一领域所获得的知识水平的等级,所以科举重视学术的本质可谓毋庸讳言。从历史渊源上,我国最初学位的形成是从东汉太学时期的“儒经课试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经课试” ,最后发展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已初具规模,国家或皇帝通过设立逐级考试选拔机制,分科对士人文化知识进行考察,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筛选出合格的人才,分别授予不同等级的科名,即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这些获得称号的士子具有崇高的学问和不同等级的文化学术水平,得到社会的公认并享有很高的声誉。只不过西方学位的获得者与科举制的科名获得者最终的人才培养目的不同,西方学位获得者经历读书、考试,最后获

7、得学位,目的是从事科研,而科举制的科名获得者通过读书、考试最后获得科名,目的是做官。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导致了科举制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作用,使获得科名者所具有的学位授予的4性质被选举制所笼罩。 2.“科举学位说”的表征。科名学位性质具体表现在,获取科名者虽然代表了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文化学术水平,但科名只是任职资格,并不是实际官位,所以即使获得了科名也不一定能入仕。学生在古代即使经历科举获得科名以后,仍需参加任职考试才能入仕。例如,在唐代,进士、明经等出身者若要得到官职还需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经过身、言、书、判的考察,合格者才能得到官位。从历史作用上来看,科名和学位本质特征都具有终

8、身不可移的特点,科名和学位代表着崇高的学问和荣誉,一旦拥有,便终生受用,都不会因为官职的升降或职称的变动而随意改变,具有不可剥夺性的特点。 3.“科举学位说”的重要意义。 “科举学位说”观点的确立在学位及学位制度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 1904 年至 1911 年间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在 1905 年科举制本身被废除之后,科名的学位性质更加凸现出来。随着新式高等教育发展和新式学堂的建立,科举制度高度程式化,考试内容刻板、空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变通科举制来仿效西方学位体系,建立规范的培养人才模式,构建合理的学位体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为了推动新式教育机

9、构的发展,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状况,我国创建了“奖励科名出身”制, “奖励科名出身”制是科举制度向学位制度演进过程中的过渡。“1904 年 1 月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和高等专门学堂奖给进士、举人出身,并直接授予相应的实官。分科大学毕业给予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及各部主事;大学堂预科、高等5学堂、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及其他程度相等学堂毕业给予举人出身,并授予内阁中书、中书科中书、各部司务、七品小京官、知州、州同、通判等职。 ”所以中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产生是科举制中“奖励科名出身”制与传入的学位制度两者冲突与融合的一种变相表现,科举制是新式高等教育的基点,中国学位

10、制度的形成是在科举制和新式高等教育对接过程中,逐渐实现本土化的结果。 三、我国学位制度产生与确立的历史思考 1.我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演进。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被迫打开国门,中国原有的教育机构、教育制度以及所形成的价值观逐渐开始动摇。大量基督传教士涌入中国,在中国仿照西方大学开办了很多教会大学,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当推北京燕京大学前身之一的潞河书院。西方的学位授予制度也开始同步引入中国,近代中国学位及学位制度便在他们的办学活动中开始孕育。在学位制度建设方面,留学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由于留学生出国潮流的走向不同,导致他们回国后学位及学位制度的引入,不是

11、采取单一的模式,呈现出最初仿日本,之后仿德法两国,最后借鉴美国多元化办学的特点。因此,中国学位制度的发轫最初是以本国的科举制度为基础,之后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学位制度的结果。 2.我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在 1905 年废除后,传统书院和官学陆续改办为新式学堂,但是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位及学位制度仍然知之甚少,依然把“奖励出身”看作科举和任用官员的标准。自1906 年起,学部先后主持或审核了国内 3 所大学堂及各类高等专科学堂6毕业奖励考试,并授予 56 名进士出身, 1885 名举人出身。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获取“进士” “举人”的人数以及归国留学生通过考试被赏予的“进士”

12、 “举人”越来越多,而“官缺之增设有限,学生得官以后仍复置之闲散” 。1912 年之后,教育部颁行的大学令中规定,大学各科毕业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授予毕业证书, “得称学士” , “大学院生在院研究,有新发明之学理或重要之著述,经大学评议会及该生所属某科之教授会认为合格者,得遵照学位令授予学位” 。此后,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应运而生,并逐渐丰富与完善,推动了我国学位制度走上了体系化的轨道。从我国学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学位的产生是对中国科举学位的吸收和继承,对现实社会需求的考虑,以及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借鉴共同形成的。 3.我国学位本土化的重要意义。欧洲意、法、英、德等国的高等教育和学位体系与

13、学位制度是属于早发内生型,是在大学里缓慢孕育成熟的结果。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位体系及学位制度则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欧洲影响下通过颁布有关条例而建立的。作为一种后发的、外缘性的现代化过程,最深层的矛盾就是制度变革与文化传统之间的裂痕,特别是在“西优中劣”的社会氛围和思维定式下,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科举功名学位说也予以否定,忽略了我国在传统文化教育下所形成的科举功名学位体系,没有考虑到我国学位自身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由于盲目崇拜西式的教育体制和学位制度,使我们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学位体系和学位制度过程中,出现食古不化的局面,否定我国传统儒学人文通识教育的传承,

14、人才培7养过度专业化、狭隘化和功利化,在人才培养上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使人们精神视野缺失和残障,使我国学位价值内涵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片面化发展,从而降低了科学教育的育人效果。显然中国学位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是在历史的渐进积淀中对自身扬弃的过程,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与变革是以中摄西,而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纵观我国学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曲折历程,虽然借鉴外国先进的学位教育制度和办学经验,是近代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时代进步与发展的结果,但这种借鉴只有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相结合,经过本土化转换,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学位制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15、我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本土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发展水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学位及学位制度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学位的产生是以科举制度为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外学位及学位制度经验的结果。深入剖析我国学位及其学位制度产生的历史,批判地继承我国自身学位及学位制度发展的优良传统,是我国今后学位及学位制度改革必须予以重视的基地。 注释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 周谷平,吴静.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2(7):97. 李胜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81997:134. 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9,181. 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3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0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