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实践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摘要:数学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出发点,以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等为内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诸多数学能力。 关键词:实践活动;数学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14-02 数学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以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等为内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
2、用数学思想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地实践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学数学的过程,体验如何“做数学” ,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数学问题来源于实践活动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从而激发起学生最大的兴趣。例如某教师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设计了“动手游戏,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师:请同学
3、们拿出你学具袋 1 里面的三根小棒。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猜猜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可能可以,有的说可能不可以,有的说肯定可以师:到底答案是什么?数学讲的是科学是严谨,咱们还是动手试一试验证一下。现请同学们动手试试吧,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结论。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汇报结论,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老师板书: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师:随意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师: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
4、关系。师:对,跟三角形的边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这样学生通过围三角形的实践活动,发现与旧知出现的矛盾,产生了疑问,发现了问题,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并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继续探索。 二、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深究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二分之一时,老师先演示课3
5、件,把一块月饼分成两份(大小不一) ,问这样得到的一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吗?学生纷纷答道:“不对,没有平均分。 ”老师追问:“为什么?那怎么分呢?”学生们答道:“得平均分!”这时老师加以强调要想得到一半或 1/2 是就得平均分,平均分成两份,即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 1/2。老师用课件演示把一块饼平均分成 2 份,演示其中的 1/2。通过上面学习,学生对 1/2 的认识已经由形象认知过渡到表象认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 1/2 的本质,老师让学生用学具圆片折一折、画一画,用不同的纸片表示出 1/2。要求学习小组成员每人一张纸片(形状各不相同,有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等) ,
6、折一折,画出其中的 1/2,并在小组里交流是怎么得到 1/2 的。老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尝试,加以巡辅。学生完成后指定小组进行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让学生多样的思维在课堂中展示,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成果展示后,老师再追问:同学们想想,虽然大家折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甚至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尽相同,可为什么都可以用 1/2 来表示呢?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 2 份,不管它的折法、形状和大小怎样,其中的 1 份都是它的 1/2(强调平均分) 。通过学生参与观察、比较、分析操作,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能力。教师在
7、教学活动中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每一位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得到锻炼。4三、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最终目的。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获得理解、更熟练去运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拓
8、宽学生的认知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动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设计一个练习:请学生到操场的空地上,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为30 平方米的花坛,要求设计方案应美观,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他们几个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有意创设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设计。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亲身体验了如何“做数学、用数学” ,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出发点,创造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使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诸多数学能力。 5参考文献: 1吴正宪,张丹,朱慕菊.小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李佐锋,周淑芬.小学数学教师知识扩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