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略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摘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传授学习的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体现课堂教学的自主化。 关键词:自主化;激发动机;全面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03-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叶老这句话表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传授学习的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
2、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体现课堂教学的自主化,谈几点个人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动机,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关键 学生的自主能力不是自发产生,而是需要逐步培养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21.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生亲其师,必信其道。 ”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心中的老师是神圣伟大的。学生往往由于喜欢某位教师,由此对他所教的学
3、科产生兴趣。教师只有营造民主氛围,创设既紧张又活泼的学习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课堂上要形成民主氛围,必须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把教师的爱撒向全体学生,随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他们心灵的火花,才能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 2.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参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就能主动自发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正如许多教育学家所说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4、应在每个环节上,点燃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从而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以认识正方形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达到理性认识:(1)看一看:正方形有几条边?(2)折一折:正方形四条边是否相等?(3)比一比: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正方形的 4 个角有什么特点?(4)说一说:引导学生概括出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分析,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去学习其他新知识。 3二、全面参与,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根本 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
5、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引导学生能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大胆放手,创造学生全面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尽量让他们多看、多说、多问、多动手,不断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 1.引导学生多“看” 。 “看”就是指“观察” 。观察是心灵的窗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呢?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老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 。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用眼去看,用脑去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少讲或不讲。其次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一要懂得确定观察目标,二要掌握观
6、察顺序,三要学会抓住观察重点。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以拿出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纸盒、铅笔盒、保健箱”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的面、棱、顶点的情况,然后把它们作为教具的空纸盒展开平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着重加深对长方体的“6 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的认识,使学生对长方体这一具体的特征能在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2.鼓励学生多“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知识的形成与相对应展开的智力活动都必须随着语言的内化而内化。学生的听、看、想的结果如何都要伴随语言的表达来体现。课堂上只有抓住让学生把自己所做所
7、想的东西有序地表达出这一环节,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4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才能摸准学生的思维脉搏,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先要求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试着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拼摆与思考时间,并要求学生作好说的准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并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来表述拼摆的过程、结果与体会。这样,加深了对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以及理解一个三角形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认识,从而为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奠定基础。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
8、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自己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3.激发学生多“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实践表明,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就产生了思维活动的热点和迫切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当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但尚未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1)为什么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是否不
9、变?(3)在一个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 ,计数单位还一样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不同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深化,这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再适时启发,精当点拨,学生就在“生5疑质疑释疑”中理解了小数的性质,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 4.倡导学生多“动” 。 “手是脑的老师” 。这说明了动手操作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手脑并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意识。因此,教学中,我除了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外,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充分调动学生眼、口、手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动脑思考,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
10、例如,在教学“8+7”时,教师让学生取出8 个红色小正方体学具,并把它们连在一起,放到桌面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使学生领悟凑十法,从 7 块黄色方块里分 2 个与 8 块红色小正方体拼成 10,再用 10 与 5 合并得到 15。在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边拼摆边叙述算理。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20 以内进位加的思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讲”这种简单化的学习模式,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促进知识内化有特殊的功能,同时也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动手实践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总之,为了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教师要注意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做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郑毓信.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62沃建忠.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