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33KB ,
资源ID:16962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69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议我国政府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对策【文献综述】.doc)为本站会员(文初)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议我国政府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对策【文献综述】.doc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公共事业管理浅议我国政府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对策关于我国网络突发事件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相关论文、著述都是近几年才有的,研究内容较少,但个人结合对图书馆、数据库及网络资源的收集和自己在近些年来对网络的观察、体验,整理的资料如下一、网络突发事件的研究现状因为网络突发事件只是近些年来才产生的概念,因通过网络传播而引发的巨大影响力而引发关注。很多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而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不过他们更关注网络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尤其是在09年伊朗大选中抗议活动中对网络的运用,推特和FACEBOOK在整场抗议活动中起到的组织和实时报道的作用,而最终整场抗议被被冠于“推特革命”1

2、的称号。而在最近非洲和西亚的一些社会运动中网络通信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工具,这更是引发了国外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此发表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很有借鉴的价值。总之,目前与网络突发事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个方面第一,网络技术对突发事件的影响;第二,网络突发事件产生的现实原因。(一)网络技术对突发事件的影响网络突发事件是在近些年来才发生的,这也是互联网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互联网在人们获取信息、互相交流和生活工作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网络带来了信息的革命,促进了大量信息的流动,使社会多元化。网络将人们真正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改变了这个社会。而对于网络这种技术在社会变革运

3、动中所起的作用,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很多学者和普通民众都倾向于相信技术促进了社会进步。网络的使用具有平民化的特点,这带来了信息获取上的公平,也意味着社会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将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2。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民众将从网上获得了多方面的信息,打破了舆论控制,而且这种趋势难以阻挡。而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网络技术的负面作用。他们重点强调了网络的放大作用,而媒体一般都具有放大器的作用,比如在卢旺达种种大屠杀中电台就起到了宣传仇恨的作用,加剧了事件的严重程度。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引起人们对信息是否真实的讨论。而网络上信息的快速流动也易引发突发性的群体非理性行为。此外,他们也强调网络技术依赖于现实的媒

4、介,如网络服务提供商、各种服务器和网络基础设施,而这些都1ALLNUTTLUKETWITTERDOESNTSTARTAREVOLUTION,PEOPLEDONCHRISTIANSCIENCEMONITOR,2/8/2010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被国家所控制。柏乔萨尔贝里(BJOMSURBORG)就在他有关越南政府的网络治理的论文中就描述了越南政府通过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控制来灵活控制网络舆情3。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技术是中性的。如奥纳特卢克(ALLNUTTLUKE)在评论新技术在伊朗大选抗议时发挥的作用时指出网络等新通信技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5、人们的行为和本质4。在大多数情况下,新技术只是改变了我们做事的方式而已。而伊恩布瑞莫(IANBREMMER)也同样认为网络是中性的,它本身并不具备促进变革的能力,而是社会本身的变化5。的确内因是事物起变化的决定性要素,外因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社会变革并不会因为网络不存在而不发生,也不会因而网络存在而突然爆发,各种事件的出现都存在必然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从上可总结出网络在网络突发事件事件中的扮演的角色,大部分人认可网络技术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基本形态,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为这些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强调网络本身是中性的,现实因素才是事件的源头。(2)网络突发事件发生的现实原因网络突发事件发生的现

6、实根源主要是社会矛盾的激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1权力失控,缺乏监督。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和地方政府官员滥用权力,侵害民众利益或者司法不公相关,因而可以将其归结为权力的失控,正是这种不对称的权力地位引发了诸多矛盾冲突的发生。地方官员在这种权力失控的制度中很难得到来自系统内的有效监督,而外部的监督如媒体舆论基本没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容易导致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的现象。如地方征地问题就是一个滥用权力的典型,因为地方财政极大地依赖于土地财政,而征地本身存在的不公平引发了大量的冲突6,积累了大量矛盾,而这通过网络的放大器作用7,而引发一些事件的发生。这背后也有复杂的经济、政治环境因素。中国的整个政

7、府构架不合理,使得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长期无效机制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爆发引发了各种事件的发生,而借助互联网,这种事件爆发,最终形成了网络突发事件。2缺乏有效的官方救济渠道。通常意义上的官方救济渠道包括司法、行政救济或者中国特有的信访制度,而这三种救济方式都很低效。除了上述所述的权利失控现象会使救济无效,在现有体制下,各种因素都决定了救济方式非常之低效。以信访制度为例,信访本身并不是正常的救济渠道,3BJOMSURBORGONLINEWITHTHEPEOPLEINLINEINTERNETDEVELOPMENTANDFLEXIBLECONTROLOFTHENETINVIETN

8、AMJGEOFORUM,20077124ALLNUTTLUKETWITTERDOESNTSTARTAREVOLUTION,PEOPLEDONCHRISTIANSCIENCEMONITOR,2/8/20105IANBREMMERDEMOCRACYINCYBERSPACEJFOREIGNAFFAIRS,20106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拆迁年度报告,2011年1月9日。7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载青年记者2008第30期它是国家制度应该正常提供的救济体系失败后的救急制度,而信访制度也是低效的8。从信访制度的无效率到很多事件本身难以从地方行政和司法渠道得到解决,从而在网

9、上发展成网络事件。因而认为突发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暴露出国家救济制度的不完善。这种救济的缺失可以与上文的权利失控相结合来看,都是属于政府构架问题。因而这一观点可以和权力失控的观点相补充,权力的失控可以导致了救济制度缺失。二、政府处理网络突发事件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各级政府在经历了多次网络突发事件,积累了一些教训和经验之后,也意识到网络突发事件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需要妥善解决。而政府在处理这些事件时,仍存在诸如认识不足,应对失当,限制媒体报道,对事件的信息控制过严等问题9,总之现在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依然被作为一种策略性行为来运用,敷衍的意味很重。当然在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

10、,政府也形成了一些处理的机制,如湖北省公安厅设计了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预案10,但内容仍然以被动的应付为主。多数网络突发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处理和时间本身的淡化作用之后会在网络上逐渐失去热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这些事件塑造了民众的政治观念。而这种对社会的价值认定,对政府的期望、希望和恐惧塑造了政治本身,观念可能就是现实11。目前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极其低效而且费用高昂,这也就需要政府改变应对方式,以被动便主动,以事后的应对转变为事前的控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对策主要是从事件产生的根源和政府目前处理事件时存在的问题这两方面出发来制定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权力监

11、督机制和官方救济渠道两方面解决事件发生的根源。而对于政府目前处理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则可以从问题本身出发去解决,在了解了存在的问题之后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还是比较方便的。三、对上述研究的评述网络突发事件已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也成为政府的一大挑战,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事件的进程受到大量网民的关注。而从上文中可以发现很多学者从网络技术本身出发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网络技术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这也说明了网络的确在事件中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尽管对网络在事件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还有分歧。此外,现实因素是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源,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权利的失控;第二,缺乏有效的官方

12、救济渠道。以上内容都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事件提供了方向。尽管上述的研究已经基本上为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但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发现对政府8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9吴建华,班生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10黄洪从“邓玉娇案件”石首“617事件”谈公安机关妥善应对网络舆情问题,载公安研究2010年第4期。11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这些理论的运用还是很缺乏的,他们的处理方式过于粗暴简单,只是被动地应付,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个人观点简述个人认为,随着网络的

13、发展和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加剧,网络突发事件仍将不断发生。而目前政府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必须改变,只通过控制媒体和网络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我们必须从事件的源头预防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必须承认,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矛盾冲突频繁。各政府部门对网络突发事件仍认识不足,处理方式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甚至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但我们必须克服这些困境。总之,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部门必须认真对待。我们不仅要应付事件带来的舆论压力,还要解决这些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矛盾。本文从网络突发事件的根源着手,重点介绍了网络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影响,网络突发事件发生的现实原

14、因以及政府目前处理时间的问题所在,希望能为政府处理这些事件提供一点参考意见。参考文献1王璜,陈正辉略论网络舆论及其引导,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2张志彬,王战平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载情报探索2007年第8期。3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载青年记者2008第30期。4姬娜,王勇“人肉搜索”现象探析,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5梁涛浅谈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及完善对策,载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第12期。6惠海斌,申健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恶推手”以“3377事件”为例,载东南传播2008年第4期。7王平,李莉,赵宏网络管理中事件关联检测机制的研究通

15、信学报,载通信学报2004年第3期。8吴建华,班生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9侯飞浅议网络舆论监督,载大众商务2009年第10期。10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1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101/T20110120_20302HTML12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和应对,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13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4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版。15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16盂庆兰网络信息传播效果分析,载图书馆学研究2007年第4期。17张爽浅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理性化引导,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版。18隋宜径我国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分析以刑事诉讼为视角,载今日南国2009年第9期。19于建嵘压力维稳已走到尽头了,载于南都评论周刊2010年4月4日。20黄洪从“邓玉娇案件”石首“617事件”谈公安机关妥善应对网络舆情问题,载公安研究2010年第4期。21BJOMSURBORGONLINEWITHTHEPEOPLEINLINEINTERNETDEVELOPMENTANDFLEXIBLECONTROLOFTHENETINVIETNAMJGEOFORUM,200771222IANBREMMERDEMOCRACYINCYBERSPACEJFOREIGNAFFAIRS,201023ALLNUTTLUKETWITTERDOESNTSTARTAREVOLUTION,PEOPLEDONCHRISTIANSCIENCEMONITOR,2010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