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现代化理论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现代化理论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分析世界近现代历史演变过程的主流理论。近年来,这种理论也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逐渐显露出来。本世纪初,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涉及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现代化理论在其中也得以彰显。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那么在具体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怎么结合现代化理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呢?我想,有两个问题恐怕是要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一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西欧先我们一步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在那里,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二是我国现代化进程被延误的原因是什么,有那些教训应该吸取? 一、西欧成
2、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原因 首先,从自然条件来讲,西欧的气候相对较冷,土壤潮湿,人口稀疏,所能提供的生计条件相对较为逊色,较早形成了以农牧结合、农商结合为特征的生产方式,政治的分散性大于集中性,社会的流动性大于稳定性,不断地推动人们去拓荒边疆和探索海洋,这样就使西欧的历史很早就具有外向的品格。从十三世纪以来,西欧就开始发生缓慢变化,到十六世纪以后变化加速,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大西洋贸易兴起,印刷术推广,清教革命等。这一切变革终于汇成突破传统格局的巨大冲击力。一种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方式在旧2社会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终于导致了十八之十九世纪之交的经济大革命与政治大革命。 其次
3、,在地中海区域,古希腊的文明,阿拉伯的文明,都凭借地中海而相互沟通并四处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商业。长期接触多元文明挑战的商业文明较之纯农业文明具有容纳新因素的特殊机制与发展弹性。经过中世纪的衰落和向纯粹的农业文明的倒退之后,西欧自治城市、城邦国家和商业又重新回复并日益兴盛。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海外扩张,使地中海商业转移到大西洋上,出现了新的生机。正式由于西欧的社会经济结构具有较大的适应变迁的弹性、社会流动性、开放性、适应性与内在活力,为内在的的新兴经济力量突破封建制的外壳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前提条件。 第三,在西欧的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巨大意义。上海市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是通过
4、百年战争来叙述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的,但限于篇幅,该教科书对于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没有过多涉及,在具体讲述时可以适当补充。在中世纪西欧,国家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领地。民族国家的出现后,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这样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从而破坏了中世纪的结构稳定。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王权统一了国家,因此它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教科书里有所表述:“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活环境。 ”虽说专制王权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它3形成
5、后又对进一步的发展构成障碍。专制权力限制人民的自由,使他们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于是在这个时候,克制专制王权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成为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延误的原因 按照罗荣渠先生的观点,世界上各个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化的,并大致概括成两大类不同起源,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化进程。一类是内源性现代化,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另一类是外源性现代化,这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进经济变革的道路。中国属于外源性现代化,我们为什么未能形成现代化的内在的动力呢? 首先,还是先从自然条件来看,我国农
6、业古典文明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北到北纬 35 度之间的地带的大河流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适合人类与农作物繁殖,为古典农业文明提供了优厚的客观物质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足体系不可能创造大量剩余产品,也没有大规模的远程贸易往来的必要性,没有出现追求增进效益与创新经济组织的客观需求,因而很难形成巨大的财富积累,自然也就不可能发生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经济变革。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繁荣的商业和贸易、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某些重大技术创新。但是这些都是短时期中出现的零星创新因素,经不起各种历史危机的折腾,也没有形成容纳外来新因素的特殊机制,更没有现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因此很难形成一种新的发展定势。 其次,中国具有
7、很高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和牢固性,自秦以后就一直4保持大陆帝国的统一发展格局,王朝的兴亡只是帝国的被打破和再修复。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华夏文明,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相结合,不仅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传统历史格局的牢固性,而且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都是向外辐射的。这是因为中国的东亚大陆地缘政治具有独特优越地位,外来“挑战”和“威胁”在文化上最后都同化于中国。中国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特有的优势,使得东亚大陆上只有中国这一个国家有力量如此长久地成功地抵挡了西方发轫海上挑战。 “但是,中国抵挡西方挑战的成功中也掩盖了中国对发展选择的失误。 ” 第三,我国属于外源性现代化,当欧美现代化向我国强行推进时,由于我国独特的文化
8、传统,在面对一种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新的文明时,抗拒便是本能,使得现代化的进程特别困难。钱乘旦先生由此提出了“反现代化” ,即“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 ”反现代化与现代化相反,它们价值取向完全不同,这是一个置根于基础之上的对立,因此两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将在根本处爆发,这是导致过程断裂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因素。罗荣渠先生也指出:“中国的“自强”新政始终不敢触动原有的土地制度和分配关系,从根本上束缚了工业化的启动。 ” 总之,现代化理论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直落后于我们的西方世界先于我们步入现代化,深入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以及我们现代化的延误的教训。让学生们意识到5一个国家的根本转变在于思想和制度的转变,从而激发他们为国家的现代化努力,这才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