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关 勇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心理测试,3,心理测试,4,心理测试,5,光阴的故事,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是什么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是时间。,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酿的酒。十七八年以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而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 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都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使原来的数值倍增而已。开始变
2、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新生儿在一个他们几乎一无所知的世界里呱呱坠地,他们的未来如何呢? 十年后,他们作为学生,他们会是怎样的呢?三十年后可能已为人父母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七十年后,他们身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回首往事时,是满意还是悲伤?,同样是煮熟的米,馊饭与美酒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那一点酒曲上。 人一生是如何发展的呢?有多少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有多少是父母的责任?又有多少是教师的责任?,发展心理学,10,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动物心理学)种族发展对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心理进行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狭
3、义)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12,二、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横断研究,二、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纵向研究 在较长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连续变化。,二、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
4、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方向进展 儿童动作发展都是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先会画圆,后会画方;先说“不”后说“是”;先说“宝宝”后说“我”;先“利己”后“利人”;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 儿童期为平稳发展期 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成人期处于缓慢发展变化期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5、具有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差异性,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请给我12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
6、,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Watson,1925),华生watson,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二因素论 遗传与环境各自存在并起作用。(3)相互作用论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渗透、转化,共同促进个体心理发生、发展。,1.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四阶段说,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一生专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以适应外部环境。(2)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掌握守恒。(3)具体运
7、算阶段(6、7岁-11、12岁): 守恒、可逆、能进行逻辑运算,但需具体事物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开始能够解决抽象问题。,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四阶段说,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四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主要特点: 依靠感知运动适应外部世界 感知运动:反射动作、模仿(6个月)、延迟模仿(12个月) (2)认知能力: 客体永久性(10个月) 自我与客体区分(抹胭脂) 初步因果认识,客体永久性:即使物体不在眼前或者通过其他感觉器官感觉不到,但是个体仍然知道物体是继续存在的。,1-4个月:消失就是不存在4-8个月:部分客体永久性
8、8-12个月:客体永久性18-24个月:对不在眼前的东西有心理表征,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1-4个月:消失就是不存在4-8个月:部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8-12个月:客体永久性18-24个月:对不在眼前的东西有心理表征,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四阶段说,2、前运算阶段(27岁)(1)主要特点 利用表征来思考(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 假装游戏:家家酒、警察小偷游戏(2)认知能力自我中心:没有从他人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泛灵论:认为无生命的物体具有生命,有动机和意愿直觉性:只根据事物的外表进行判断中心化:只关注事物的某一特征,不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缺乏可逆性:思维朝向一个方向进行,不具备反思能力不具
9、备守恒现象学因果关系: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守恒测试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不变,呈现(),呈现(),问:两排小球是否一样多?,“B多” (不守恒) “一样多” (守恒),A,B,守恒测试物质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物质的形状如何改变,他们仍然是相同的物质,呈现(),呈现(),问:两个球是否一样大?,“B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A,B,守恒测试体积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杯子的形状如何改变,体积不变,呈现(),呈现(),问:两杯水是否一样多?,A,B,“B多” (不守恒) “一样多” (守恒),2.皮亚杰的
10、心理发展四阶段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主要特点: 具有可逆性操作的心理运算能力(包括互反和反演) 如:能进行加减法的逆运算、守恒 同时注意客体或事件的几个属性(去中心化) 如:守恒就是这一特点的表现 能使用逻辑原则进行判断推理 如:运用大小、多少的传递关系进行推理如果AB, B C,那么AC(2)认知能力: 守恒:包括数量守恒、物质守恒、长度守恒等 序列化和传递推理 类包含,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四阶段说,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岁)(1)特点 心理运算不受事实情景限制,可用于可能性与假设情境;基于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如果给你第三只眼睛,你可以把它放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你会把它放
11、在哪里,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四阶段说,(2)认知能力 现实与可能之间的逆转 语词符号的抽象逻辑 经验归纳与假设检验 命题内与命题间,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岁,3.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说对偶故事法(4-12岁),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
12、,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3.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说,对偶故事法(4-12岁),(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判断阶段。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8、9岁):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3.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说,20世纪40-50年代,新
13、精神分析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更加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4.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4.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之一。他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但又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大多数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会模仿,学习是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核心:模仿学习(modeling or Imitation)儿童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72名儿童分3组,进行实验。,控
14、 制 组:玩拼图,环境中不接触任何榜样。实验组1:玩拼图,环境中有攻击性榜样。实验组2:玩拼图,环境中有非攻击性榜样。,激发愤怒情绪或挫折感,儿童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儿童,观察儿童在有玩具人的实验室玩耍行为20分钟,如果我们给予儿童不同的评价,儿童的行为是否发生变化?,儿童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续),66名儿童分3组,攻击行为录像(成年人攻击塑料玩具人)。,奖 励 组:攻击行为后被表扬。惩 罚 组:攻击行为后被指责。无强化组:攻击行为后,无表扬或指责。,激发愤怒情绪或挫折感,儿童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续),行为能模仿学习而习得,观察儿童在有玩具人的实验室玩耍
15、行为20分钟,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向他喜欢的楷模人物去模仿,模仿后自己的表现若受到社会赞许,就产生社会增强作用,进而内化形成人格特征。,有无强化作用均会出现,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6.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1)最近发展区思想(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提示: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6.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草丛边,整整齐齐排列的蛋壳“啪”的一声裂开了,一只只毛茸茸的小东西依次从蛋壳中爬了出来,昂了昂细细的脖子,抖一抖身上稀少的羽毛,小
16、眼睛骨溜溜一转,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它们在寻找什么?食物还是母亲?,忽然,有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叔出现在田野里,看了它们一眼便转身走开。这群刚钻出蛋壳的小东西们立刻迈开细细的小腿,一摇一摆地跟着这位大叔在田野里走着。,这时,一只白白肥肥的鹅妈妈从远处赶来,一定是来看自己的小宝宝们。小东西们正跟着大叔走得正欢,看到鹅妈妈也不理不睬。鹅妈妈只能伤心地在草丛边等着小鹅们回来。,那位大叔走到了一个小山顶上,小鹅们犹豫地停下了跟随的脚步,大叔在山顶上挥动着双臂,小鹅们拍打着翅膀立刻飞向了他。,认人为父的小鹅,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活动对象”当作自己
17、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认人为父的小鹅,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某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55,关键期对教育的启示, 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
18、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完全改善程度。 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狼孩卡玛拉由于从小就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深深打上了狼性的烙印,后来虽然回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17岁时她的智力才达到3岁儿童的水平,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印度发现的狼孩,57,3、关键期对教育的启示,(2) 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儿童错过了某一年龄阶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决不能过分夸大关键年龄或关键期。,58,中国猪孩的故事,与 几岁夭折的印度狼孩和英国猴孩等相比,中国的猪孩实在算幸运的。 经过近10年的培养和教育,这个智残的女孩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和劳动
19、技能,并回到了家里。 今天她不但不再与猪同吃同睡,相反却能作为一群猪崽的主人饲养它们了。,14岁时,王显凤的父母去育智学校看望她时留影,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药剂师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柯尔伯格的问题与分析海因兹是否该偷药?为什么?假如不
20、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他的朋友得此病快死了,是否该偷药?为什么?假如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是否该偷药?为什么?警察是否该抓他?法官是否会判他的刑? 重点考察儿童对故事中主人翁行为动机和意图的解释,了解他们对问题的推理过程。从而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一、“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应用步骤了解对象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设计与对象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
21、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二、 “道德两难故事” 的来源我们身边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热点、焦点问题 虚构但却可信的道德两难问题 三、设计“道德两难故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或者是可信的;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逐步建立较为稳定的依恋关系,开始形成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婴儿期的动作发展,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
22、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上-下 头脚近远原则:中心-外周 大小原则:粗糙-精细 大肌肉-小肌肉动作,婴儿期的动作发展,(1)手的抓握动作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2)独立行走 被动主动,2.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成熟与学习的关系”实验,有一对可爱的孪生小兄弟,未满周岁,喜欢满地爬。有人送来一个特别的小梯子。梯子宽30厘米,梯子的每个横档间距为5厘米,每格横档上都包着厚厚的绒布,梯子两边有扶手。小兄弟俩立刻对梯子产生了兴趣,围着它爬了一圈又一圈,试图爬上小梯子,但最终没能成功。,教育必须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成熟水平。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
23、个基本因素。,“成熟与学习的关系”实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 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视觉悬崖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在不同位置携带婴儿让婴儿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让婴儿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让婴儿参加一些打闹游戏刺激年龄较大婴儿的运动和感觉系统发展,让婴儿触碰他们的食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给婴儿提供能刺激其感觉的玩具有助于提高婴儿的感觉能力,婴儿期的认知发展,2.思维的发展(思维发生和萌芽阶段) 典
24、型特征:直觉行为思维。其特点为: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1岁以内基本无思维活动1岁后出现一定的概括性思维活动,婴儿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婴儿期的认知发展,3.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到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的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句法的发展 1.5-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表现出自己情绪作为交往的信号,学会辨别他人的情绪和表情;能区分不同的人,建立与亲密照顾者的依恋关系;出现道德行为与道德观念的萌芽。,婴儿期
25、的社会性发展,1.情绪的发展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 自发性微笑(0-5周):反射性非社会性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语音与面孔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熟悉VS不熟悉,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1.情绪的发展 13个月出现社会性微笑;36个月以积极情绪体验为主;79个月开始参与社会性游戏,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出现陌生人恐惧和分离焦虑;912个月出现明显的依恋。,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个体对心理的需要有时甚至比生理需要更为强烈。,缺乏依恋的猴子,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2. 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的情感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
26、恋的发展: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艾斯沃斯 陌生情境实验,陌生情境实验,母亲和孩子进入一个舒适的玩具房。,第一幕,第二幕,母亲离开,让小孩跟陌生人共处几分钟。,第三幕,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第四幕,母亲又离开,让小孩单独留在房间里。,第五幕,陌生人回来了。,第六幕,母亲回来,不再离开。,第七幕,陌生人走进房间,跟小孩一起玩。,陌生情境实验,重点就是逐步增加小孩的压力,看看小孩的依恋系统如何应付每一幕的变化。结果艾斯沃斯发现三种共同的应付模式。,反抗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影响儿童认知与社会性的发
27、展:缺乏安全依恋的儿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喜欢发脾气;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自重,热情高,积极情绪较多,较少发牢骚,社会能力较强。,接触性安慰,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困难型,容易型,迟缓型,难于适应环境,习惯无节律、负性情绪多。,易于适应环境,习惯规律、情绪愉快。,适应环境缓慢,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太愉快。,3. 气质 气质是指儿童如何进行行为表现。,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混合型35%,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4. 社会交往1岁以内主要借助于非语言信号来交往,如视觉行为(注视、转移视线闭眼等)、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1岁以上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完
28、善,逐渐转变为语言交往为主。,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3. 社会交往父母与母亲的交往:情感交往,通过言语交流和身体接触交往,婴儿与母亲产生很强的依恋关系;与父亲的交往:游戏交往,父亲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是婴儿积极情感、社会性、人格发展和性别角色正常发展及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这个时期游戏为其主导活动,语言发展迅速,社会性发展出现了第一反抗期。,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游戏形式参与社会生活;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刻板性);社会性发展具有情境性和模仿性(出现真正的延迟模仿);,幼儿初期(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
29、烈的情绪性(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痛恨大灰狼,把画书上狼的眼睛都戳成洞洞) 2、爱模仿(要多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样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用手一块一块地数糖果;画画、捏橡皮泥只能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 因为小班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只能从表面理解问题,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后果。,幼儿中期(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能计划游戏内容、情节、分配角色) 2、思维具体形象(会算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如果直接问“3+2=?”可能很难回答;“儿子”就是“小孩”,对某个大人是某某的儿子,不可理解。),幼儿晚期(大班幼
30、儿)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共同特点,但中、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兴趣上,大班不光问“是什么”,还问“为什么”,且问题广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已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如左右;能简单分类,如白菜、西红柿等是蔬菜) 3、个性初具雏型(开始能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比较有“主见”;显现出个性差异:有的大方,有的小气;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一、关于游戏的理论精力过剩论(席勒. 斯宾塞)人需要活动倾向,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 补偿愿望。练习论:(格罗斯.德国心理学家、哲学
31、家)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重演论:(霍尔.美国心理学家)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娱乐论:机能快乐说 (彪勒.奥地利心理学家) 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认知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的游戏,(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二、儿童游戏的发展,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32、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4)具有想象的特点。如:骑竹竿(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1独自游戏:婴儿期。一个人2平行游戏:幼儿初期。在一起,玩自己的3联合游戏:没有角色之分。幼儿中期和末期。共同玩一个无目标的游戏4合作游戏:有组织,有一定目的,彼此协调合作。,(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幼儿认知的发展,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语音(声母、韵母)逐步提高;词汇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掌握了语法结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外部语言(有声)逐步向内部语言(无声)过渡,初步掌握书面语言。,幼儿认知的发展,记忆容
33、量迅速增加,发展趋势为先快后慢;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为辅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为辅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为辅,幼儿认知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出现萌芽;(前运算思维阶段)视觉和听觉在各种感觉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知觉上出现时间知觉和观察力得到初步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产生自尊和自爱;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很差;道德发展具有利他性和情境性:道德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表面性和片面性,道德情感出现萌芽,道德行为带有明显的情境性;性别角色更加明显和稳固,出现对性别角色刻板化。三个关注点,攻击行为 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
34、或破坏性的行为。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和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童年时期攻击性较高成年后的攻击性仍然较高,同伴关系的发展 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社会认知和交往技能自我概念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良好的人格,3岁起,偏爱同性别伙伴3-4岁,依恋同伴强度、友谊数量显著增长,第一反抗期(3-4岁) 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阻止总要用“不”来反抗。,第一反抗期(3-4岁),经过了反抗期,成人后自主性强;未表现出反抗期,成人后有自主性缺乏的倾向。,一群小狐狸长大了,狐狸妈妈开始让它们离开家。曾经很护子的狐狸妈妈忽然变得象发了疯似的,就是不让小狐狸进家,又追
35、又咬的,非要把小狐狸一个个都从家里赶走。,中国母亲:保护孩子平安无事,自己也少麻烦。日本母亲:让孩子增强抵御寒冷的精神和体质。美国母亲:让孩子学会生存,能正确地决定怎么办。,当气候发生变化,气温下降时,作为母亲对待年幼孩子穿衣的问题,你会怎么办?,中国母亲:立刻拿出厚厚的衣服,喝令孩子穿上。日本母亲:坚定地要求孩子,不许增加衣服。美国母亲;询问孩子,天气变了,决定怎么办。,某大学一高材生,被学校保送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可是,面对这一人人梦寐以求的好事,这位学生却愁眉苦脸,精神压抑。由于从小被父母溺爱,在家里除了学习,其它什么事都不会做。上了大学,也是他母亲每隔一个星期去学校帮他洗一次衣服,每隔
36、一个月帮他洗一次被子。而现在却要他一个人去美国那么遥远的地方生活,他不知怎么办才好,终日苦思冥想,忧心忡忡,最后居然跳楼自杀了!,建议家庭教育对孩子做到八个“一点” :,多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多给孩子一点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多给孩子一点问题,让他自己去发现;多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多给孩子一点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多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7-1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学习为其主导活动,促进其心理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智力和思
37、维发展迅速;道德发展具有协调性;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童年期的认知发展,感觉的随意性和感受性不断增长,手动作的精确性和灵活性日益增强;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时间知觉更为精确。,童年期的认知发展,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机械记忆理解记忆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 会用复述、组织等记忆策略;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1011岁(四年级)可能为转变的关键期,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仍带有很大的具
38、体性和绝对性,(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独立性日益增长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评价他人 评价自己; 一分为二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稳定性逐步提高 具体抽象;外内,二、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三阶段模式: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三、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 不受欢迎的儿童 受忽视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依从教师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三四年级):团伙整合性
39、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依从伙伴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四、友谊的发展,(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五、欺负与被欺负,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 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11、12岁-15、16岁中学阶段。这个时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谢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